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E-mail:317169641@qq.com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

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城市与环境

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

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

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WaterBlue⁃print),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邹宇1,许乙青1,2,邱灿红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

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

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

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

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

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

“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10.15957/j.cnki.jjdl.2015.09.009

TheResearchonSpongeCityConstructioninSouthernHillyArea

—ACaseStudyofNingxiangCountyinHunanProvince

ZOUYu1,XUYi-qing1,2,QIUCan-hong1

(1.SchoolofArchitecture,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Hunan,China;2.TheSecondCityPlanningGraduate

School,DesignInstituteCo.Ltd.of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Hunan,China)

Abstract:Rapidurbanizationandrainstormleadtoproblemssuchaswaterlogginginmanycities,whichforcesthemto

explorespongecityconstruction.Thispaperreviewedthetheoriesandpracticesof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athome

andabroad,andbytakingNingxiangCounty’ssponge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asthecase,empiricallyanalyzed

theideasandplansof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insouthernrainyareas.TheresearchshowsthataccordingtoSponge

CityTheory,Ningxianghaschangedalotaftertheproject.Viafeaturesofroadpermeablecharacteristicandroadchosen

byleveldiscrepancy,thecountyitselfhasimprovedalotintheaspectofecologicalwaternetwork.Also,thecity’s

naturaldrainagesystemhasbeenstrengthened.Comprehensivedealingmethodofmakingthehardgroundmorelikethe

spongestrengthensthewatercirculationonthesurfaceofurbanareas,increasestheamountofrainwaterwhichwould

permeateintotheground,decreasestherainfallrunoffpeakamountandreducesthepressureofurbandrainagesystem.

Basedonthecasestudy,thesuggestionisputforwardonpre-planning,economicregulation,systemimprovementand

publicparticipationwiththeexpectationofreducingdependenceonthecurrentwayofengineeringmeasuresand

providinganewideaofplanningmeasureswhichisforward-lookingaswell.

Keywords:spongecity;ecologicalwaternetworkconnectivity;urbanimperviousrate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GEOGRAPHYSep.,2015岛和长春等6个主要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压力和

风险。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承载能

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形成了更为

复杂的生态型内涝与缺水问题[2]。

为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建设具有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成为

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海绵城市建设理

念,首次出现在2014年10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

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即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基本原则,将进

入的雨水短暂地存储起来,缓慢下渗或汇集到生态

水系系统,在减轻城市排水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

原有市政排水设施抵御暴雨的能力,补充涵养地下

水、复活泉水和恢复河川基流,恢复城市地表的天

然水系环境[3]。“绿色海绵”的构建,与城市生态安

全格局相结合,分散蓄留和初步净化,摆脱了城市

雨水管理单一工程化的视角。

在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

展新阶段[4],如何缓解和解决水资源浪费、水生态

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的社会形态的新城市问题[5]。笔者在参与宁

乡县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尝试引入海绵城市的建

设理念,科学规范城市开发行为,将保护自然排水

系统与地面设施、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结合,在规

划建成区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湖泊、湿地、

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对实际建成区中已经

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

行恢复,用绿地、水系等自然要素构建城市“绿色海

绵”,以期探索适应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海绵城

市”建设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1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

1.1国外研究综述

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

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

从原本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为了“雨水蓄

渗、缓排、利用”[6]。瑞典、加拿大、丹麦、德国等多个

国家学者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水水

利用研究,制定了众多指导性的建设方针,为城市

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保障。

德国相关机构进行了基于工商业区不同汇水

面的径流水质分类研究[7],将受城市地理位置、汇

水面条件、大气质量、情况等因素影响的雨水径流

水质大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污染径流,在实施雨水管理的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对雨水处置方

案进行规划设计[8],结合城市各地区水质条件和处

置目的,选择最终落实的处置设施。这种针对性的

雨水管理解决方案虽然高效、简洁,但其实施的前

置条件在于德国本身经历了1989年《雨水利用设

施标准》出台后的“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城市改

革,同时伴随1992年自控技术的提升,目前雨水利

用技术正处于设备集成化的“第三代”发展阶段[9],

德国的城市功能分区和雨水管理已形成了较完备

的管理框架,这与国内多数城市还未从快速扩张脚

步中慢下来的基本现状不适应。北美学者所侧重的

“场地层面”[10]雨水微观管理研究,既包括在城市规

划建成区以现有自然系统为基础集成整合规划构

架,保留重要水文特征和功能,确定流域、小流域和

邻里尺度下雨水管理的有利条件和约束,也包括对

城市实际建成区的水文功能恢复,减轻靠近水源地

带的土地利用活动水文影响,将自然水文功能,如

洼地储存、渗透等,均匀分布在整个场地。在微观上

控制径流的雨水管理技术效益是巨大的,能够与国

内城市复杂的建设条件相协调,逐步实现雨水管理

革新。在瑞典和丹麦推行的“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

究[11-12],融合水文考察、环境整合、公共景观设计、

公众参与、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倡导尽可能在源头

处理雨水,并通过蒸腾、截留的生物方式,减少径流

量、洪峰高度及污染度,结合城市阶段控制城市不

透水地面面积,日常管理中街道清扫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普及民众雨水回收利用教育等,综合管理雨

水及洪水防治等。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的推行模

式因其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接受,其

亦可以在国内中小城市进行前期实践,作为探索现

阶段适应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的方向之一。

1.2国内研究综述

仇保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区别于“快排式”

的传统雨水模式,考虑水的循环利用,引入弹性城

市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海绵城市(社区)结

合水景观再造、碳排放测算等设计和技术手段,把

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

结合,统筹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

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13];胡灿伟在城市水资

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多层次要求:首先通过低影响

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将较小重现期的

降雨进行资源利用或者渗透地下;其次通过排水管

渠的改进和完善,

使中等重现期的降雨能够得以排66经济地理第35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