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 定义:
1.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2.绝经指月经完全停止1年以上。
3.围绝经期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一年。
二、病因病理
(一)中医:
1、肾虚是主要病机—表现为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阳平衡
生理改变
顺利渡过(不发病或轻微不适)
脏腑正常
肾阴阳偏盛衰
生理改变 发病(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
情志、劳逸、环境等
2、肾虚导致多脏病理改变
肾阴阳失调 心肝脾失常(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两虚)
(二)西医:
卵巢功能减退是主要因素卵巢体积减小;
卵泡数量减少;
雌激素减少 ; 雌孕激素减少。
另外,尚与患者的精神、神经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诊断要点
(一)症状:
1.多见于45~55岁;
2.月经紊乱:月经不规则,持续时间长,量多;
3.E下降相关症状:
(1)血管舒缩异常:潮热(面部、颈部)、汗出等。
(2)精神神经系统:易怒、抑郁、失眠等不能自控。
(3)泌尿生殖系统:阴道炎、尿路感染、膀胱炎。
(4)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5)骨质疏松:25%,骨骼压缩,身材变矮,骨吸收〉合成。
(6)皮肤和毛发改变:皱纹、色素沉着、皮炎、唇部恒久毛等。
(二)辅助检查:
必要时行FSH测定,绝经过度期血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
四、鉴别诊断
1、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绞痛等相鉴别。
2、阴道不规则出血与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及内膜癌相鉴别,通过诊刮确诊。
五、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中医治疗 原则:平衡肾之阴阳,重视情志因素。
1.肾阴虚
主证:眩晕耳鸣,面部阵发性烘热、出汗,月经不调,皮肤干燥。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板胶
2.肾阳虚
主证:面色晦黯,精神委靡,月经不调,水肿,尿失禁。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菟丝子 杜仲 鹿角胶 当归 肉桂
制附子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3.肾阴阳俱虚
主证:头晕耳鸣,健忘,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腰背冷痛。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至丸合二仙汤加减
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知母 黄柏 当归
(二)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体格锻炼、增加日晒、保健宣教。
2.绝经过渡期:预防、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药物控制月经紊乱症状。 3.绝经及绝经后期:激素替代治疗
(1)E:尼尔雌醇2~5mg/月,倍美力0.625mg/日。
(2)P:甲羟孕酮2.5~5mg/日。
4.非激素治疗:谷维素20mg Tid
VitD 400~500U/d
艾司唑仑2.5mg qN
或适当补充钙剂、降钙素等。
六、预防与调摄
1.加强卫生宣教,调畅情志。
2.劳逸结合、增强体质、保证睡眠。
3.定期体检,必要时内分泌检查。
4.妇科手术尽量保留无病变卵巢组织,防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八、病案分析
龙某,女,48岁。2004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潮热出汗皮肤痒反复8月。
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22~60天一潮,经期4~6天,经量比前减少。半年来潮热汗出,以早上为明显,皮肤痒,以四肢为甚,伴心烦失眠,情绪不宁。LMP2003.11.20。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要求:写出诊断、中医分型及分析、治疗(中医、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