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炸药毒性与防护

炸药毒性与防护

炸药毒性与防护

1 绪论

1.1目的:对炸药的毒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了解炸药的毒性危害、中毒机理、症状、预防和急救措施,以要认识到只要采取相应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护,就能少受或免受其毒性危害。

1.2我国防毒研究的历史

我国是防毒研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殷商时代,在冶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公元7~8世纪,对毒气的产生地点、浓度变化、测知方法、消除措施有了较系统的观察研究。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

宋代,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书,先后译成荷兰、英、德、法文,书中专载有服毒、验毒、解毒方法。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木》(1533年)对铅工业中毒有详细记载。

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对汞工中毒有详细描述。

1979~1981年TNT中毒患病率3.78%,50年代为32.1 %。

2 毒物与毒性

2.1 毒物

2.1.1 概述

估计目前各国市场拥有各类化学物约5万种,且每年约新增500种。

物质是否有毒,1.与本身物质有关。2.与进入机体量有关。

古代毒理学家Daracelsus(1493~1591)说:“所有的物质者是毒物,一定的测量可以区别毒物或药物”。

定义:物质进入机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者,称该物质的毒物。

简言之,凡作用于人体,能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并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2.1.2毒物的物理状态

2.1.2.1固体

如TNT等。

2.1.2.2液体

如甲苯、CCl4、二甲基亚砜、废水废酸等。

2.1.2.3粉尘

粉尘为飘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φ70.1μm,易在机械粉碎,辗磨等工艺过程中形成。

2.1.2.4烟尘

以称烟或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φ<0.1μm 。

2.1.2.5雾

雾为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系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所形成,如HNO3雾,H2SO4雾等。

2.1.2.6蒸气

在常温常压下(25℃,1.01×105Pa),由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形成的气体,称为蒸气,如汽油蒸气、苯蒸气、硫升华的蒸气等。

2.1.3毒物的分类

2.1.3.1按来源分

有天然的、人工合成的、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等等。

2.1.3.2按毒物的作用特征分

如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这种分类便于了解其毒作用。

2.1.3.3按损害的器官和系统分

如神经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全身毒性等。

2.1.3.4按毒物的化学成分分

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烃类、卤代烃、氯基及硝基烃、醇类、酚类、醚类、醛类、酮类、环氧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氰和腈类、杂环类。

也可按用途和侵入机体途径分。

2.2 职业中毒

通常,有毒物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2.2.1 职业中毒的类型

1)急性中毒

指一次经皮肤吸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口舌如在短时间内(如几秒至几小时)所引起起的中毒。

2)慢性中毒

指经呼吸、皮肤、口摄入数月或数年引起的中毒。

3)亚急性中毒

介于前两者之间。

2.2.2职业中毒的原因

1)违反规章制度。

2)违反设备检修规程。

3)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

4)设备故障。

5)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

6)意外事故。

7)三废处理不当。

8)生产设备密封(闭)性差。

9)安全防护设施差。

10)防毒知识缺乏和个人卫生不良。

2.3毒性和危害性

2.3.1毒性指标

毒物的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用毒性一词来表示。

毒性:就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产生损害的能力,即引起有害生物效应的能力。

研究中,首先运用剂量与反应的关系,以死亡作为反应终点。以下为常用的指标:量:LD,浓度:LC。

1)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量或浓度

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统计数据可得。

3)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

急性毒性试验中,仅出现个别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全部存活的最大量。

5)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

引起中毒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3.2蓄积毒性和耐受性

毒物的蓄积现象是发生慢性中毒的根源。

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转化和排出而逐渐在体内消失。

当毒物不断进入体内速度>转化和排出时,体内量可逐渐增加,即造成蓄积。

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其量。

蓄积分两种:a.物质蓄积:量不断增加;

b.功能蓄积:量不蓄积,但机体受损的功能不断蓄积加重,最后导致中毒。

毒物蓄积的部位称贮存库。

机体对毒物有耐受性或习惯性:当毒物与机体多次相互作用后,对本来可以引起一定反应的剂量可不起反应,欲引起原来反应,必须加大剂量。

2.3.3联合毒性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前后相继作用于机体,称为毒物的联合作用,在此作用下测得的毒性,称为联合毒性,联合作用的效应可表现为相加、相乘或增毒(大于相加总和),以及拮抗,减毒等。

几种毒物联合作用时,可互相影响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待各个环节。

影响联合作用效应的因素:

1)毒物种类;

2)剂量与组分的配比:

3)作用次序;

4)动物种属;

5)观察指标。

2.3.4毒性分级标准

1ppm=24.45mg·m-3·Mr-3 1mg·m-3=ppm·Mr /24.45

分 极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稍尝<7滴 6级

剧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7滴~1茶匙 5级

中等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1茶匙~35g 4级

低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35g~350g 3级

实际无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350g~1050g 2级

无毒 70kg人体致死剂量 >1050g 1级 2.3.5危害性指标

定义:危害性指标是指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的可能性大小。

与毒物分属两个概念,即不能等同,也不能看作简单的因果关系。危害性除取决于物质本身毒性外,还受许多因素,特别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生物有效性——是指在生产或实验条件下,化合物进入人体发挥毒作用的可能性大小。

GB5044—85对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四级。

Ⅰ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烯、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烯、氯甲醚、锰及其无机化全物、氰化物等十三种。

Ⅱ级(高度危害):TNT、铅及其化合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H2S、甲醛、苯胺、HF、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烯、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CO、硝基苯等26种。

Ⅲ级(中度危害):苯乙烯、甲醇、HNO3、H2SO4、HCl、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等12种。

Ⅳ级(轻度危害):溶剂汽油、丙酮、NaOH、四氟乙烯、氨等5种。

2.3.6影响物质毒性、危害性的因素

1)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2)化合物纯度对毒性的影响;

3)理化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①水溶性和脂溶性

脂溶性增高,有利于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类脂质层;水溶性降低则不利于吸收,甚至产生沉淀,故相对毒性也较低;

②挥发性

③分散度

分散度大,毒性相应增加;

4)环境条件与毒性的关系。

①气温

大部分温度升高,毒性增加;

中枢神经抑制剂:36℃>8℃>26℃

②气湿

a. 水可使毒性增加;

b. 增大吸收可能性;

c. 可减少粉尘。

③气压

变化无影响,降至氧分压明显下降时,毒性增加,如CO 。

5).人体因素的影响

① 年龄;

② 性别,女性在妊娠期,经期可能加速、加重毒物作用;

③ 个体差异。 6)防护措施

2.4毒物的吸收、转化和排泄

2.4.1毒物的吸收

在生产场所,主要途径:呼吸系统、皮肤污染、较少经口侵入,毒物侵入机体并通过体膜进入血流的过程,称为吸收。

1)经呼吸系统侵入、吸收;

肺:胞泡表面积约100m2,吸气12000L/天,约15kg,吸收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

粉尘颗粒大小不同,粘附部位和吸收程度也不同

>10μm,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3μm~10μm,肺泡壁;

0. 5μm~3μm,进入肺泡并滞留;

<0.5μm极易被呼出。

肺泡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解系数较高的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

有分压和饱合系数,血/气分配系数。

2)经皮肤侵入、吸收;

皮肤屏障较好,不易通过,但个别毒物可以通过。

皮肤吸收在高温高湿和无风环境中更易吸收,受伤时更易吸收。

3)经消化道侵入、吸收;

口腔直接吸收最少,胃小肠吸收最多,吸收过程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 2.4.2毒物的分布和转化

1)毒物的分布

毒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分布。进入机体的有毒物质,大部分为亲脂性化合物。

毒物经吸收进入血液后,不一定均匀分布在体内,这要取决于毒物透过细胞的能力和体内各组织成分的亲和力。毒物贮积部位可以是其主要致毒部位,如TNT对肝脏,也可以不是,如DDT贮于脂肪,铅贮于骨胳。在一定条件下游离出来后进入循环系统后致毒。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毒物的运转过程。

毒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者代谢。

毒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分布。

毒物的分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①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

a. 结合过程可逆

b. 未结合毒素才能分布到毒作用部位或由肾脏排出

c. 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有区别

②毒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

a.毒物可与组织结合,并呈现毒性作用,如CO与血红蛋白,百草枯浓集于肺部等。

③毒物在脂肪和骨骼中的贮存

a.毒物在脂肪中蓄积度与脂溶性一致,往往不具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