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一、题目······················· 2
二、内容摘要·····················2
三、关键词······················2
四、外文摘要·····················2
五、外文关键词····················2
六、郁达夫小说的典型特点················ 4
1、主观性和抒情性突出···············4
2、情欲描写大胆、赤裸····················5
七、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5
1、多愁善感、学识渊博···············6
2、孤僻自卑、心理病态·················6
八、郁达夫小说风格的成因·············· 7
1、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个性················7
2、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背景················8
九、注释·······················9
十、参考文献·····················9
十一、致谢·······················10
2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式色彩,他的小说描绘了一个被时代遗弃、孤独、迷惘、苦闷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身处时代困境中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会看到这个自我形象逐渐鲜活,郁达夫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艺术世界中的另一个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自我形象
Abstract: Yu Dafu's novel has a strong autobiographical,His novels depict an era
of abandonment, loneliness, confusion, depression and self-image,Also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a living in the era of the plight of the awakening of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special background, We
will see this self-image gradually fresh,Yu Dafu precisely in the art world with
their own lives and blood to write a another true self.
Key words :Yu Dafu's novel self image
郁达夫的小说个性突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自传式的、苦闷的、忧郁的、孤独的。小说总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如《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青烟》;或者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的仍然是自己的化身,称之为“他”。比如在《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怀乡病者》、《采石矶》里,里面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作者的影子。郁达夫以独特的“自叙传”叙述方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异常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认为:“作家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写出作家自 3 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来。”而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这一文学思想。郁达夫在其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也为建立这样一个主人公形象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可能。
一、郁达夫小说的典型特点
(一)主观性和抒情性突出
中国现代小说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这类小说一般集中体现在创造社中。作为创造社中的一员,郁达夫的小说以典型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立笔。郁达夫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绪,染上一层重重的抒情色彩,如《银灰色的死》中,郁达夫着意选用了抒情式的、描写式的表现手法,侧重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活动。整个小说中虽然也多处出现写实性的段落,但始终是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轴来展开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主人公内心深处所具有的忧伤、孤独,彷徨的情绪。例如,表现主人公Y君贪恋酒色,郁达夫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写实性手法,而是采用了通过描述内心情感、欲望,通过表现“幻觉”来展开的:“他把眼睛一闭,他的面前,就有许多妙年的妇女坐在红灯的影里,微微的在那里笑着……同做梦的一样,走了出来。等一他的怀里有温软的肉体坐着的时候,他才知道他是已经不在图书馆内了”①;又如《南迁》中伊人听见0小姐唱歌德的诗歌《迷娘的歌》,就把自己当作了迷娘,就在那里自卑自怜,感伤不已;《沉沦》的开头“他”在乡间的官道上独步看着四周草木便觉得这里是他的避难所,觉得自家好可怜,好像有万千的哀怨而含了一双清眼;《茑萝行》中“我”读着英文诗歌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便发出了几多的叹声,滴落下眼泪等等。郁达夫在创作这些小说中着重在于抒写自我体验,仍然以内心情感的抒情式描述为主。
郁达夫的小说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自我”主体意识突出,他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作者本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早在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他就受到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后来,郁达夫开始写小说时,更是受到了俄国作家屠格列夫的影响,他在 4 屠格列夫的作品中找到了寄托和宣泄情感的文学形象,同时吸收了当时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这种“私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要再现作家自家的现实生活,追求作家与作品的高度合一,侧重于作家心理的大胆暴露。郁达夫吸收了这些观点,将自我的情感通过小说的形式宣泄入时代的潮流,郁达夫本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高修养的文人,他让他们像生活中的自己一样,时常手捧着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处在艺术的情景之中。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郁达夫留学过日本深感弱国子民的苦闷,就让《沉沦》中的“我”有着同样的留学经历和“性”苦闷的经历等等。创作的独异风格,加上那种大胆暴露自我的真性情,郁达夫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个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二)情欲描写大胆、赤裸
大胆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写作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的小说,从《沉沦》开始,到他最后的长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所有小说中的“肉体的反叛”都成为了他心灵形象的外现。情欲的大胆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的一大特色。比如在《沉沦》中,主人公在窥浴之后进行出了大胆的心理描写。“他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奔注的样子。心理怕得非常,羞得非常,也喜欢的非常。②”;《银灰色的死》中:“你且去她的裙边,去算清了你们的相思旧债!③;又如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想抱吻陈二妹的念头等。但郁达夫并不仅仅是意在描写情欲,他在偷看少女洗澡,并未感到流氓式的满足,而只是更进一步地陷入心头痛苦。在《迟桂花》中“我”对莲妹产生了邪念,然后,有在杭州一处远郊的优美山水中自生自灭,接着则是“我”的发自内心的忏悔等等。郁达夫在表现情欲的同时,笔调比较严肃,态度比较认真,他是企图在艺术中探索人的情欲和人的自然天性,探讨情爱和肉欲的差别。这一些在表现了人的复杂情欲在冰清玉洁的女性面前的净化过程,也表现出一种道德约束,一种反叛以后的超脱,而不是对人性受压现象的简单认可。如果说这种净化是情欲的遏制,那也是在郑重宣泄基础上的净化,绝不单单只是情欲的简单宣泄。郁达夫在《〈茑萝集〉自序》中称:“人家都骂 5 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叹,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运命,不得不如此自遣耳④。”这里的哀愁,悲叹,沉痛都表明郁达夫与明清色情文学中的纵欲者有着天壤之别。可见,郁达夫对情欲的大胆描写,无非是像借用了一张巨大而又复杂的人性之网,在混沌之中,捕获众生真情,还原其良知。
二、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一)多愁善感、学识渊博
郁达夫是一位多愁善感、学识渊博的文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大多拥有有着与他相似的气质和性格,他笔下的主人公学识渊博但同时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和悲剧的命运。孤僻自卑,多愁善感,这成为他小说中感伤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内核。如《沉沦》、《银灰色的死》、《落日》、《怀乡病者》、《薄奠》等等。读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篇名,便会被一种诱人的伤感味所吸引。
郁达夫小说中有太多的多愁善感、学识渊博的“自我”形象,比如在《沉沦》中,主人公留学日本,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同时又被性的苦闷,弱国子民的标签所困扰,最终跳海自杀;《银灰色的死》的主人公“他”醉后踯躅在凄冷的街头,最后悲伤死去,但灵魂没有泯灭,表现除了无可奈何的人生对残酷现实的报复,是弱者的呐喊;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生活无着,情感抑郁,但当面对与自己有着同样境遇的下层女工陈二妹的不幸时,其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之情。由此看来,郁达夫的作品虽然都是以感伤颓废的基调,但正是这种多愁善感的气质,使得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斥责有了一种深恶痛绝的表现。
(二)孤僻自卑、心理病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除了多愁善感、学识渊博以外,对人物病态的描写是小说人物另一种特征。郁达夫的小说,常常赋予他的主人公以感伤的性格,以 6 及由此产生的颓废变态的心理和言行。
在《银灰色的死》中,郁达夫写出了主人公丧妻的悲恸、爱情的幻灭、主人公从追求到对死的渴望,表现了主人公病态的情绪;在《沉沦》中,更是直接写主人公的一种“抑郁症”,深深的孤独感,以及变态的性爱追求,直到最后感到绝望而跳海自杀,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绝望;在《茫茫夜》中,于质夫,因为比较耿介正直,不愿谄媚上司,处处碰壁。他悲愁难遣,就企图用病态的性满足麻痹自己,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性”;《秋柳》也写到了于质夫对军阀镇压学潮非常不满,“无聊之极”才去找妓女海棠……郁达夫总是当他的主人公在现实压迫下,精神失去平衡,才送他去酗酒醉色,这一正是病态的社会才造就了青年的病态。郁达夫通过对个体病态的描写来表达当时整个黑暗社会的病态,郁达夫所有对“病态”的描写作品主要集中在他20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也就是在他留学日本刀回国最初的几年间,之后的小说就渐渐消去了这种“病态”的描写,由此可见,达夫的作品受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所描写的“病态”并不是为了宣扬自己的个性,而是一种对青年良知的“唤醒”,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 郁达夫小说风格的成因
(一)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个性
郁达夫的《自传》八篇及题叙《所谓自传也者》清晰的记录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感受。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出生因社会时代环境的不幸而染上一层重重的悲剧色彩。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从小经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困窘,使得聪颖的郁达夫从小便尝尽了人情冷暖。郁达夫在童年时代就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离南门码头不远的一块水边的大石上,这时候也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这小孩才回转了头,仰起来向她露出一脸很悲凉很寂寞的苦笑⑤。”到了他少年时代,郁达夫在学校里也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特别是在杭州府上学的时候,因为郁达夫是中途插班进去,所以宿舍里、课堂上,都和同学们中间仿佛有着深深的沟壑。郁达夫童年时期和少年时代里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如《远一程,再远一程——自传之五》里,少小离家的杭州求学生活,使他沉浸在孤独的悲哀里;在《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