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0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4 No.102008年10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Oct. 2008 255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 430070)摘 要: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
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
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
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
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淀粉,力学稳定性,黏度,糊化中图分类号:TS210.1,TS20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10-0255-03付一帆,甘淑珍,赵思明.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55-257.Fu Yifan, Gan Shuzhen, Zhao Siming. Gelati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various starch sourc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10):255-25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淀粉质食品是重要的食品种类,其制作通常要在一定的湿热和外力作用[1,2]下形成溶胶和凝胶,进而完成某种食品的加工。
不同来源的淀粉在分子结构和性质上均有较大差异[3-9],这些都会导致其糊化特性的差异[3]。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温度[4,10-13]对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 A)标准模式在一定转速下测试淀粉的糊化过程[14]。
许多淀粉质食品须在不同的搅拌等外力作用下加工,以形成不同质地和口感的食品,但淀粉糊化过程力学性质规律的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以不同来源的5种淀粉为原料,采用RV A测试不同来源淀粉的糊化特性,并研究不同搅拌速度对淀粉浆糊化过程和糊化特性的影响,探讨淀粉糊化过程及淀粉糊的力学稳定性,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大米(籼型)、小麦、玉米、马铃薯、莲子均为市售。
采用碱浸法提取大米淀粉[4],水磨法提取小麦淀粉[10]、马铃薯淀 粉[10]、玉米淀粉[15]和莲子淀粉。
采用文献[16]的方法测得大米、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碘兰值(Blue Value,BV)分别为0.579,0.762,0.658,0.823和0.989。
1.2 仪器RV A—3D型快速黏度分析仪(澳大利亚Newport Scientific PtyLtd.公司),用TCW(Thermal Cycle for Windows)配套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1.3 方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到装有25.0 mL蒸馏水的样品盒中,充分搅拌后,置于RV A样品槽内,按照美国谷物化学收稿日期:2007-12-28 修订日期:2008-09-04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作者简介:付一帆(1987-),女,主要从事淀粉资源深加工的研究。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430070。
Email: fuyifan@※通讯作者:赵思明(1963-),女,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大分子结构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430070。
Email: zsmjx@ 家协会(AACC66-21)的方法。
最初10 s 以960 r/min搅拌,形成均匀悬浊液后,采用不同转速至试验结束。
测试过程的温度采用Std1升温程序进行[17],即初始温度为50℃保持1 min,然后以12℃/min 升到95℃(3.75 min),在95℃保持2.5 min,再以12℃/min降至50℃(3.75 min)并保持1.5 min,整个测定过程历时12.5 min。
从而测出不同淀粉在各种转速搅拌下黏度变化的糊化曲线,供分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来源淀粉的糊化特性图1是5种不同来源淀粉在160 r/min时的RV A糊化曲线,表1是糊化过程相应的特征值。
当温度小于淀粉初始糊化温度时,由于淀粉粒仅作有限膨胀[12],淀粉黏度较低,曲线平坦。
随加热时间延长,支链淀粉微晶束首先熔融[11],淀粉粒剧烈膨胀,导致黏度的突然上升;随后,直链淀粉向水中扩散,形成胶体网络[11,12],淀粉粒充分膨胀,从而使糊化曲线上升至最高峰,并形成淀粉糊。
然后,淀粉粒中支链淀粉分子链进一步伸展,颗粒破裂,直链淀粉进一步向水中分散[14],导致黏度下降。
这一过程常用降落值表示,反映了淀粉的热糊稳定性。
到达最低黏度后,随温度下降,淀粉糊的流动阻力增大,导致黏度又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过程反映了淀粉冷糊的稳定性和老化趋势。
淀粉黏度曲线的特征与淀粉的来源[3-8]、颗粒形貌[1,4,7,8,18]、粒径[6]、相对分子质量[18]、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5,19]等因素有关。
注:转子转速160 r/min图1 不同来源淀粉的糊化曲线Fig.1 Gelatinization curves of starches from various sources256 农业工程学报 2008年表1 不同来源淀粉的糊化特征值Table 1 Gelati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es from various sources 淀粉来源 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 /mPa·s降落值 /mPa·s回升值 /mPa·s马铃薯 75.6 9409- - 小麦 65.2 4142 1684 1720 大米 81.2 6122 2747 1680 莲子 78.8 9392 3341 650 玉米78.0 5210 1844 2155注:“-”表示未测出,转子转速为160 r/min 。
由图1和表1可知,5种淀粉中,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表1),这是由于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7];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这是由于它们的直链淀粉含量低,并且粒径较大[6,20],在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膨胀程度较大。
以莲子淀粉的降落值最大,表明溶胀后的莲子淀粉颗粒强度小,易于破裂,导致其热糊稳定性差。
玉米淀粉的回升值最大,其次依次为小麦淀粉、大米淀粉和莲子淀粉,这是由于玉米直链淀粉聚合度高[9],支链淀粉外链较长,因此淀粉易于老化。
马铃薯淀粉未观察到降落值和回升值,表明溶胀后淀粉颗粒强度大,不易破裂。
由于马铃薯淀粉的分子聚合度较低[9],支链淀粉的外链较短[9],并且马铃薯淀粉分子上有天然的磷酸基[21-23],因而有很强的水合能力,不易老化,冷糊较稳定,所以无黏度降低。
2.2 外力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2.2.1 外力对糊化过程的影响以转子的不同转速表示外力作用的大小。
几种淀粉的黏度曲线的影响规律相似,不同转速下的黏度曲线见图2(玉米淀粉)。
由图2可知,随转速增大,曲线特征未发生变化,但黏度值下降,表明随转速增大,切应力增大,颗粒破裂程度增大,导致流动阻力下降,因此黏度下降。
图2 不同转速下玉米淀粉的黏度曲线Fig.2 Viscosity curves of corn starch at different rotate speeds2.2.2 外力对糊化温度的影响图3是转速对起始糊化温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随转速增大,大米、马铃薯和玉米淀粉起始糊化温度略有降低,而莲子和小麦淀粉的变化较小。
大米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受转速影响较其它淀粉大,小麦淀粉和莲子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几乎不受外力作用影响。
这是因为大米淀粉颗粒为多面体结构[6],小麦淀粉为球形结构[6],莲子淀粉颗粒主要呈多边形状,小颗粒呈球形[20],由于越接近球形的颗粒结构越稳定,抗外力作用能力越强,在外力作用下膨胀较小,因此糊化温度变化较小。
2.2.3 外力对峰值黏度的影响图4为不同转速对峰值黏度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转速增大,峰值黏度减小,这是由于淀粉颗粒糊化时吸水溶胀而变软,随机械剪切力作用的增大,破裂程度增大,导致峰值黏度下降。
图3 外力对起始糊化温度的影响Fig.3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starting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图4 外力对峰值黏度的影响Fig.4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peak viscosity不同转速下,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都很接近,且它们的峰值黏度最大,其次依次为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
转速对莲子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峰值黏度的影响大于另外3种淀粉,表明在糊化后,莲子和马铃薯的膨胀淀粉粒和淀粉糊抗外力作用的能力较低。
2.2.4 外力对降落值的影响除马铃薯外,所有淀粉糊在不同转速下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落值。
图5为转速对淀粉黏度降落值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转速增大,降落值呈下降趋势。
表明随转速增大,到达峰值黏度后淀粉颗粒的破裂减弱,热糊稳定性增强。
结合峰值黏度(图4)可知,淀粉颗粒的破裂主要是在到达峰值黏度前产生的。
图5 外力对降落值的影响Fig.5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breakdown value以莲子淀粉的降落值最大,其次依次为大米、玉米和小麦淀粉。
转速对莲子淀粉降落值的影响大于其它淀粉,表明在糊化之后,其糊抗外力能力弱,热糊稳定性差。
而马铃薯淀粉的热糊力学稳定性好。
2.2.5 外力对回升值的影响图6为转速对回升值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转速增大,回升值下降,表明提高转速可使淀粉糊胶体网络结构在较低温第10期付一帆等: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257下的稳定性增强,冷糊稳定性更好。
以玉米淀粉的回升值最大,其次依次为小麦淀粉、大米淀粉和莲子淀粉。
转速对莲子淀粉回升值的影响最小,表明莲子淀粉糊形成的淀粉溶胶网络结构强度较大,不易受到外力作用的破坏。
马铃薯淀粉糊在不同转速下均没有观察到黏度的回升现象,表明其低温力学稳定性好。
图6 外力对回升值的影响Fig.6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setback value3 结 论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