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批准号:FIB060377 课题类别: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6月 课题负责人:姜键 长春工业大学 主要成员:唐冰开、程颖、姜楠、刘炳恩、唐立山、张志刚、李万波、马光焱、臧宏玲、王明清 2
研究总报告 摘 要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素质教育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科学界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揭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可行的对策、思路和方法。课题从关于素质问题的理论认识作为起点,阐明了关于素质的含义;关于素质的主要结构及其内涵,指明了关于对素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进而考察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及实施路径。本课题还预测了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指出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
内容结构图 一、对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
主要内容 1.界定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的内涵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 4.建立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
选题意义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人文素质的内涵 2.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创新之处 1.界定人文素质所应包括的内涵
2.研究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3.从不同维度探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研究价值 主要观点 4
3.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调研 2.分析 3.归纳 4.实验 5.总结
1.理论准备阶段 2.实际调查阶段 3.整理分析阶段 4.运用总结阶段
3.针对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
(一)素质问题的理论认
1.素质的含义
2.素质的主要结构 3.素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
(二)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
1.本课题所指称的人文素质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3.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
六、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5
六、本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理工科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及实施路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组织保证和实施细则 3.校园文化有效性,目的性 4.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6.加强学生家庭教育 7.开好大学语文课 8.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 9.开设艺术欣赏课 10.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1.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1.传统观念的误导 2.思想认识的误区 3.培养模式的功利化倾向 4.教育体制、运行机制乃至 课程设置不合理
5.校园文化的形式化与功利化
6.学校领导认识上的局限 7.学生及家长的追求与目 标
8.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 片面性 6
七、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
1.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视角,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2.对高校学生也有重要的帮助.
3.对于学生家长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家长也有重要意义.
4.对社会各界有重要的启示,能够告诫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5.张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彰显人的价值和意义.
八、本课题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搞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理工科院校的领导,特别是主要行政领导. 2.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需要全社会重视的,是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的. 3.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市场,这种风气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有重要的消极作用
4.必须建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7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本课题是由长春工业大学姜键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立项时间为2006年12月26日,预定完成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课题批准号为“FIB060377”。学科分类为“高等教育”。本课题经二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现已完成预定计划。结题报告如下。 一、对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考察 20世纪科学教育兴起以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矛盾凸现出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通识教育,各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都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英国1987年发布《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可见,国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从相关研究中看,它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基本内涵和主要结构在当今条件下的新探索却很不够,同时对于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也很难适应中国国情,因此提供的借鉴意义也就相当有限。 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越来越多,对于某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对于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等,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些学校甚至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具体措施。但是,严格地说,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人们的理解至今不够深入和全面。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暴露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应该包括的内涵、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如何应对人文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施近十年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到底如何,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如何加强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专业教育只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等健康全面地发展,理智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主要有赖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目前毕业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觉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较差,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或不力。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作全面的考察、了解和 8
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全面深入地考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和意义 主要内容:1、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现行素质观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严格地说,这种界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本课题首先要校正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尽合理和不够完善的认识,并力争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揭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组织多种形式的调查,从中寻找学生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历史和哲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 3、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实效性对策研究。正视我国目前理工科院校教学偏重以专业为主的倾向,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可行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4、本课题以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依据,着眼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校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丰富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选题意义: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研究价值:在全面深入地考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全面深入考察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主要观点:1、科学界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针对现行素质观中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校正流行素质观和现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质内涵的不够完善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尽合理的认识,阐明素质的素养特性,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调适整合素质、心理身体素质、审美鉴赏素质等,同时针对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界定出他们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2、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倾向,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给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