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歌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性所致的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音乐特征: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风格相互交融。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丰富。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分为:谣曲、时调、吟唱调。
谣曲调如:儿歌、摇篮曲时调如:孟姜女调、绣荷包、杨柳青调吟唱调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看秧歌》童谣:指以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为体裁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童谣和儿歌都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范畴。
小调的音乐特征:①多数为分节歌形式②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③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④歌词格式多样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西北民歌特点:高亢、悠长,嘹亮,真假声相结合陕北民歌:《蓝花花》、《走西口》、《五歌放羊》、《赶牲灵》、《用户八路军》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山西:《绣荷包》、《刨洋芋》陕西:《脚夫调》《赶牲灵》《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曲》《秧歌舞》东北民歌【秧歌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行于陕西、内蒙古、东北等地】中原民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解放区的天》曲调根据河北民歌《十字调》改编写成江苏民歌《茉莉花》南方民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广泛流行着“楚生”和“吴声”之类的民歌。
楚生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
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千多年来,这种风格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猜调》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式)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太阳一出照四方》是湖南小调四川:《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风格特点:歌词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状态、文化交流。
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民歌体裁: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短调两种。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舒缓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巨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早在12、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
藏族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
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
《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飘着彩虹》《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是藏族民歌。
藏族舞蹈形式:锅庄、弦子、踢踏舞(堆谐)。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以及“回纥乐”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
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维吾尔族民歌代表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牡丹汗》《阿拉木汗》《新疆好》《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就是以手鼓为伴奏乐器的表演性舞蹈。
《一杯酒》是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
少数民族乐器介绍:新疆:弹布尔、手鼓(新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艾介克、热瓦普藏族:扎木涅、根卡冬不拉哈萨克族古来的弹拨乐器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都它尔乌孜别克族弹拨乐器月琴彝族人民常用的弹拨乐器。
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彝族地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
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朱色烈》象脚鼓傣族重要的打击乐器(葫芦丝、鋩锣)葫芦丝簧管吹奏乐器,又叫葫芦箫,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意思是“带葫芦的直吹的筚”巴乌簧管吹奏乐器,也叫把乌,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
伽倻琴朝鲜族的弹拨乐器少数民族歌舞果谐是流传在后藏广大农区,又名“弦子”有着“西藏农村歌舞”之称的美誉。
果卓汉语的谐音“锅庄”,是一种起源古代藏民围绕篝火或室内锅台,进行自娱性的圆圈形式的歌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长鼓舞是朝鲜舞坛上的一颗明珠。
孔雀舞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
阿细跳月云南红河彝族舞蹈少数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阳历4月中旬彝族火把节农历6月24,连续三天壮族歌于节“三月三”“歌婆节”蒙古族那达慕农历6月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②民歌歌词和旋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③民歌依靠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方式④民歌不体现作者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紫竹调——江苏脚夫调——陕西赶马调——云南龙船调——湖北斑鸠调——江西民乐合奏《紫竹调》是沪剧曲牌之一,由江苏南部一些山歌,小调,经过融合而成。
彝族《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音调特点的歌曲。
《快乐的诺苏》是根据彝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短小精悍,欢快热烈而又轻松活泼。
《阿细跳月》民乐合奏彭修文编曲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跳月”是彝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歌舞形式】侗族《吹芦笙》是一首富有浓郁少数民族音调特色的儿童抒情歌曲。
表现了侗族儿童幸福欢乐的生活情景。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芦笙是侗族人民的传统乐器。
)《五月蝉虫唱得好》朝鲜朝鲜——《道拉吉》《卖花姑娘》(电影同名插曲)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
《桔梗谣》、《诺多尔江边》乐器是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强。
苗族1.“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创作的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小提琴独奏曲)陈钢编曲,其音乐主题取材于贵州台江苗族的飞歌,这种山歌中出现的自由延长的滑音十分富有特色。
2.《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
(芦笙调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蒙古族好来宝是蒙古族的说唱艺术,意为“联词”一般一个人自拉四胡自唱,唱腔根据内容选用事宜的曲调反复唱完为止。
《那达慕之歌》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体育集会,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傣鋩锣是傣、佤、壮、景颇等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流传于云南、广西等地区象脚鼓因鼓形似象脚而得名,流传于云南、傣、景颇等民族中哈萨克族《美丽的夏牧场》哈萨克族阿肯:哈萨克民间歌手的统称,自弹自唱。
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姑娘》、《都达尔和玛利亚》、《嘎俄丽泰》、《我的花儿》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塔吉克族民歌鹰笛是塔吉克族的吹奏乐器手鼓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
《其多列》哈尼族民歌《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乌孜别克族乐器种类:都它尔、热瓦普、弹布尔等弹拨乐器和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主题音调(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是以山西秧歌《捡麦根》为素材创作的。
《鸭子拌嘴》\《流水》是根据西安鼓乐的开场锣鼓和陕西民间打击乐改变而成的清锣鼓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鸭群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
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塞》由郑路、马洪业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拨乱反正,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塞,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了丰收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