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www.showdoc.cn 1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视角 性别 感性 现状

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 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 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 www.showdoc.cn 2 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女性一年十二月月月见红的生理事实通过画中一年

十二月月月开花的诗意来隐喻。作者通过对女性生理问题的直接选择,对女性身体的生理事实与画面中花的喻意的强烈对照,体现出十分巧妙的意义。所谓“表现主义手法与现实生活及画家的个性达到了相对的一致”。⑴ 生理周期与怀孕生子等是女性特有的体验和记忆,这就给予了女性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她们表现各种形象时都是以优美的物象作为视觉元素从而托喻个人的感悟和生活中的心境。这是生理特点对女性自身关注这一心理的影响。而在历史传统下和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每个人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受其重大的影响。女性艺术家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女性艺术家自身关注心理的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从古代封建的以男权为中心,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到二十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至妇女在一定领域获得相对平等的权利,再到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妇女学学科的建立。女性艺术家目睹了妇女社会性别的历史,感受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在心灵上,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艺术家具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如袁耀敏的《新秦俑》将具有鲜明男性特征的秦俑通过与花这一具有女性特征事物的糅合,创作出具有两性特征的新事物,企图将两性这一种复杂的冲突通过这种糅合做一次融解。这种表现是女性艺术家特有的心理和敏感在针对自身环境和变化时,以特别的方式和平静的心态对问题的一种思考和描绘。 2 对生命的极度关注。 由于女性怀孕时的喜悦与分娩时的疼痛,所以在女性的艺术作品中有关生命的题材是最为广泛的。姜杰说:“幼儿身上所蕴涵的那种神秘,柔软,困惑与凄凉,我从未在一个成年人身上看到过。”她的装置《生命的模样》,《易碎的制品》,《融合》都是通过娃娃模型这一主题加以阐述,通过对生命最初状态的表现从而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做出思考,并进一步思考人性这一问题。还有喻红的《目击成长》油画作品展描述了她怀孕到小孩出世的整个过程,从中有刚怀孕时的兴奋不安和小孩出生后无比喜悦等种种情绪,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产生的诸多感触。而恰恰这种孕育生命的过程也是女性独一无二的情绪。 而“人性”和人类的生命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所以女性艺术家自然而然的同时也关注着“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她们不仅描绘世间的人情百态与生活 www.showdoc.cn 3 现状,并自言“女性之上更大话题的人性”。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她们往往对

人性中细小的,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事物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和加以表现的意识。如陈妍音的装置作品《一念之间的差异》就是通过给玫瑰花输液,既表达了对生命,爱情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两性问题的极度关注。像彭禹的作品《连体》则表达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和感受。她就作品是这样说的:“那时我与孙原要结婚,但结婚并不是一件完全幸福的事,我们都要舍弃一些自己不适应婚姻的东西,然后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就像这对身体相连的婴儿,需要一生面对面的共同生长和成熟。于是我们决定用每人100CC的血通过这对婴儿相连,象征我们像他们那样的生活。”⑵作者的陈诉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这一话题的极度关注与敏感。 二 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绘画表现形式 1 对中国文化的大量吸收和运用。 首先,中国传统的人文因素对女性艺术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还表现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她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采纳,特别表现在意境和画面的深度上。现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大多表现出细腻的文学诗意,并经常显露出中国传统的文人痕迹。她们也大多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的引用和再现,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寓意。如刘彦在作品《传统的呐喊与现代的张狂》和《粉墨今生》中对京剧脸谱的沿用;陈羚羊在《十二月花》中采用的老式镜子和花窗格子等中国传统形式;申玲在《花香》中对清宫服饰的引用。而在作品的形式和技法上,女性艺术家们有的在大量吸取中国传统画技法的同时加入新的技法和时代的特征。如上面提到的刘彦的作品《传统的呐喊与现代的张狂》就将借鉴元曲的形式写出来的打油诗题在画旁蓝色窄条上,使画面洋溢着古色古香的书卷气,而在画面的形式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国画的固有形式。女性艺术家在对传统手工艺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很多典型。古代女性高超的编织手艺和中国丝织品蕴涵的文化资源都给女性艺术家提供了学习的资源和媒介。如施慧的《结》,《链》等就是直接用棉线和麻线按一定的规律反复的编制和缠绕,再在其中的缝隙中插入密密麻麻的纸卷。仿佛在繁复的手工制作中默默的编织着生生不息的生命链锁,揭示了人与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相互联系。就如女画家董枫说的:“女人 www.showdoc.cn 4 最喜爱的那份手工感,其实可完全理解为一种纺织状态的对原始制作的回响。”

⑶ 其次,中国现代艺术家在对艺术的表现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进行也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运用。她们在表现中或重于表现现代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或重于表现艺术之外的现代人文因素。如申玲的绘画主题多为古今皆有的人物,但她的艺术则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而是运用了现代的艺术形式。特别是1970年代末出生的一些更为年轻的女艺术家,则以看似轻松的“游戏”方式,表达出她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特殊感受。如陈秋林的《甜蜜的伤害》,作者以城乡结合地段的工业废墟为背景,在废墟上设置了一个梳妆台,让一身白色长裙的女性在梳妆台上专注的化妆,而身穿西装的男性不断地在周围向女性投掷奶油蛋糕。作者通过作品剖析了光环笼罩下人们真实的心灵,表达了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面对浮华掩盖下的废墟般的生活时人们的脆弱,无奈和易受伤害的生存感受。 2在形式与媒介上追求视觉的和谐。 根据女性自身的心理特点,大多数的女性艺术家在媒介的选择上偏重于柔软而具有韧性的易与接近的材料。特别表现在雕塑和装置方面。如张蕾《软档案》中的一系列棉花作品。作者通过棉花剪的飞机,手枪等男性化事物与芭比娃娃和蝴蝶等女性化的事物的对比,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女性自我保护的本性。 在女性艺术的形式上,女性艺术家也极力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亲近感。她们要么在色彩上极少有强烈的冲突与对比,追求一种丰富而统一的效果。画面层次丰富,温情,自然,极端抽象的极少。看似杂乱的笔触其实生动而统一,纷乱的色彩其实自然而和谐,同时在统一的画面基调中用细微的变化来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如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就在大的基调中运用笔触与微妙的色彩变幻出绚丽灿烂,模糊而又和谐的图式。张颂仁对她的《美人蕉系列》有这样的评价:“虽然《美人蕉》的美人与芭蕉都带着明显的性象征,不过这是没有很大发挥余地的象征。她绘画的长处在于她的绘画感,她对油彩的感性,对色彩于笔触的糅合,都能使人感到绘画时的沉醉。”⑷ 三 创作题材的感受——中国女性主义的现状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代封建制以父权制的禁锢为主导,讲究“三从四德”⑸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到1995年来中国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努力。女 www.showdoc.cn 5 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概念

的提出为典型。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很短,再加上长久以来国人一直受中庸,平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与西方偏颇而又激进的女权主义相比,它显得比较平和。但在中国女性主义内部,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具有较强的两性对抗意识,力求获得男女两性事实上的平等。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封建影响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想要获得两性之间的平等必要时就必需来点矫枉过正。但在封建主义的历史如此悠久以及其影响如此深厚而又未发生过像西方那么独立的女权运动的中国,要让女性主义让国人所认识接受,那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女性主义在中国行走的路,就像未知空间中生长出的种子,落在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交迭作用的土壤中,并参照着“平等”和“自由”的因子生根发芽,它虽然以新事物的身份让部分国人感到陌生。但在一定意义上,推进着中国思想界的解放和社会革新的进程。 由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一书针对中国当下女性主义的背景与现状指出“微笑的女性主义”这样一个宣传词。“中国女性主义的犀利的,但不是咄咄逼人的,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怀两性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关注人这一永恒的话题。本书以历史当下,译介与本土化。理论和行动的结合为切入点,学理与时尚兼具,为我们展示出微笑的女性主义。”⑹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既亮明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宗旨和方向,也亮明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姿态。而有些人看到“微笑”两字就将“软弱”与之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法显得过与偏激。这里的“微笑”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微笑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因为在中国这一深受封建主义历史影响的国家,只有以“微笑”背后的“犀利”来逐渐对男权中心进行无情的解构。 而这里说的解构,并不是像西方女权主义一样将两性问题激化到对抗的地步。“她主要以两性的和谐发展为焦点,代替了以往两性对抗的意识。她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探讨男性问题,从而谋求两性的和谐发展。”⑺在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相互磨合后的今天,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丰富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方式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纳,而政府决策和社会机构在调整自身角度的同时,也逐渐将性别融入到相关的体系中,并加强了对文化和体制反思的力度。从而将人们的思想从社会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