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广播电台在中国的兴起
近年,国内广播电台正值复兴期,各大专业电台激战正酣,市场回报出奇的丰厚,仅以北京
人民广播电台为例,2005年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达到5亿元。权威统计:近年,我国广播业
界的广告经营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幅度递增。尽管如此,与美国广播业相比,中国广播的
发展仍然显得过于微弱和缓慢。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根据美国官方统计,仅美国洛杉矶一个
城市,就有34家中波广播电台、49家调频广播电台;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下属却只有8家
专业电台。电台数量上的差异显示出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说明我国广播行业
在未来媒体市场上的巨大发展空间。按此比例推算,广播在中国称得上是典型的“金牛潜力
媒体”。事实上,从最近几年广播广告经营收入的飞速增长态势来看,也在持续印证这一预
测。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调频音乐台,它以其音质清晰,主持风格贴近
受众,紧随时代脉搏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抢占了听众市场,而且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地方音乐广播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广播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当这一块市场蛋糕被瓜分再瓜分
时,开拓更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就成了广播人下一个逐鹿的战场。 地方音乐广播发展呈
现的蔚然之势,无疑给正在酝酿进行全面改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带来了全新的思
考: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敢为人先,必须更加超
前,必须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即使是最成功的地方音乐台也并不是完全“类型
化”,更谈不上以“窄播”达到的“广播”的概念。它们都是不同层次的,以流行音乐为主,多
种音乐形式并存的综合音乐台。客观的说,在2002年12月之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类型化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对原有的文艺调
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2年改版推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是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类型
化音乐电台。其节目以2小时为一个段落,音乐和主持人的语言有严格的比例限制,播出后
受到了听众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3年底出版的《媒介》杂志中,对音乐之声的出
现做了一个评论性的概述:“作为国家大台的中央电台,敢于借鉴海外类型化音乐电台的成
功经验,为己所用,正面市场的挑战,已属不易。中央电台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广播事业的
一大步,透过音乐之声开播以来频率管理、经营的变化,以及它给整个中国广播运营所带来
的新的理念、新的变化,业内人士或许能够看到国内音乐广播未来前进的大致方向。”《南
方周末》做出的反应是:“音乐之声的呼号一响,震动了广播界,在此之前的音乐频率,都
是走音乐综合台的路子,谁都没有像中央电台这样一下子就做到一个纯粹的音乐频率。有专
家说:中央电台之改,是广播的根本之改,也是竞争形势下的不得不改。”《南方周末》一
语道破了音乐之声改革的“天机”,以及有可能对未来广播媒体改革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其实
音乐之声改革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共鸣,就是因为它创新了节目理念。
类型化音乐电台率先使用RCS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由电脑取代主持人选歌,科学地根据
乐曲节拍编辑所预备播放的曲目,这种颠覆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也引发出不少业内人士的
争议。我们听到的传统电台节目,通常都是由主持人选歌,但是在类型化音乐电台,选歌权
交给了RCS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由一个专业的节目总监负责监督和管理电脑的运行。拿
到新歌后,电脑操作人员首先会计算出每首歌的节拍,以及每首歌曲的前奏和尾奏,歌曲进
库的同时输入这些技术参数。由于每一个时间段的歌曲情绪和节奏的张弛已经预设,那么对
于早上的“醒脑”节目,电脑便会自动挑选Ashlee Simpson的L.O.V.E,而非James Blunt的
Wise men。这完全是欧美类型音乐电台的操作模式,整个电台节目的音乐节奏,都必须处于
科学的管理与控制中。主持人讲话的时间不能被人为调整,一首歌曲结束,电脑会计算出精
确的时间给主持人作串词之用,什么时候播出广告,什么时候播出电台的呼号,都不能被打
乱。电脑取代人的最大价值就是剔除了以往由主持人选歌的弊端。在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中,
主持人有意无意、不可避免地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挑选歌曲,然后强加给听众,有的主持人
甚至还喜欢教育听众,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RCS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则要求主
持人的串词不能说得太满,要将每一首歌都完整的播放出来,不能用语言压混播出,要留给
听众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每小时13首歌的播放频率,逼迫主持人在每一次串词之前必须字
斟句酌,以非常严谨和对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以其类型化音乐广播一步到位、HITFM对听众的再一次细分,
在国内广播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类似类型化音乐台的频频推出。2003
年1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音乐频率再次改版,一分为二:即分为流行音乐频率与经典音乐频
率。紧接着,2003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全面改版。它撤消了内容上与
财经无关的栏目或专栏,提出了天下财经“任意时间收听,二十分钟搞定”的节目设置思路,
首次提出了“轮盘式节目结构”,即:在一天人们收听广播的主要时区,做到将一天里的经济
财经信息、相关财经背景和各种动态指数每20分钟播出一次;通过节目直播,实现最新、
最重要内容的前置播出,每天滚动播出40次。
地方性第一家纯新闻类型化电台是2004年元月在上海诞生的,它由原东广新闻台演变而来。
这个纯类型化新闻电台全天节目构架为“东广早新闻20分钟滚动新闻”,从上午9点至深夜24
点,以每20分钟为一个单元,滚动报道最新新闻。难得的是,每个滚动时段都安排4分钟的记
者现场播报新闻,节目组为此配备了30名精干的记者队伍。作为纯新闻类型化的东广新闻台,
以其独特类型使其频率成为开放型的“时间版面”。采用“滚动式”播出新闻,做到“听新闻不
用等”,实现了理想的信息接收方式——在需要新闻时随时打开收音机。同时,东方新闻还“在
滚动新闻中定时为本地听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生活资讯,如气象信息、股市汇率行情、市场
信息、就业信息、求学信息、文化信息等,其中气象是最重要的一环。从而使服务更加全面、
贴近。”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广播的类型化改革也很有自己的特点,它提出:专业广播的前途在于
走出一条“大专业,小综合”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口号下,它不是简单地走类型化电台的路子,
以免把自己框得很窄,又避免了过于宽泛的原经济广播的定位。在把经济广播改为城市广播
以后,该台仍然保留了原经济广播中收听率较高的一些经济类节目,也顾及了“生活经济”
的广大听众群。“这实际上是在新的市场定位下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有专家评价,城
市广播的出现标志着专业广播开始从纯粹的专业化走向大专业小综合,既可在“大专业”的框
架下使节目定位更准确,节目对象更细化、更明确,又可在“小综合”的思路下改变过于单纯
的专业化弊端。事实上,国内不少类型化广播中常有此类情况,如在经济频率中适度播出些
音乐、气象、交通信息等,在交通频率中适度播出些新闻、音乐、气象信息、生活资讯等,
并不会影响专业化节目定位和性质,而是显得很有必要。
2006年5月1日,武汉文艺广播电台乘着改革东风,改呼号为武汉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
推出了全天20小时音乐不间断的类型化音乐广播,它标志着武汉地区的音乐广播进入了一
个全新时代。武汉音乐台的做法是,一方面坚持类型化音乐广播节目的格式化编排模式,另
一方面积极开拓听觉以外的立体空间,不仅加大与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的合作力度,同时
围绕打造频率的整体形象更是声势浩大、常年不间断的举办有更广泛听众踊跃参与的地面活
动,企图通过三位一体的节目运作方式,打造“全武汉最炫、最酷的音乐台”。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类型化广播模式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它的发展会受到受众市场、
频率资源、经济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应该苛求它在短时期内取
得飞跃式的进步,但从广播的长远发展看它应该是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