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实 践 讲 堂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赵静(威县职教中心,河北威县054700)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是世界文化中 

一颗耀眼的明珠。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 

涵,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着重要的作用。《语 

文课程标准》要求l 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但是由 

于古诗文年代久远,且具有精炼的表现形式.与学生的语言、思 

维习惯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个难 

点。现在.笔者就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确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景,这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面的学习 

做好铺垫。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项作 

业: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上网等途径.了解作者及相关 

背景。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就可让学生谈谈诗人李白 

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学习《汉江临眺》时,引导学生了解苏轼 

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经过预习.也培 

养了自己独立探究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也为学生 

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 

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古诗 

词.最重要的途径是诵读.这是古诗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 

节.教师要引起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 

读诗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诗词的 

韵律。古诗一般都押韵.在读的时候要注意 二是要投人情感 

学生在朗读时要放得开,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这也 

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 

三、创设情境。融情于景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这句话意思是说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感情的波动或起伏.然后 

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进而写出好的文章来。而作为读者.只 

有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作品蕴涵的深意. 

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品丰富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古 

代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感情作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诗词 

内容的情感共鸣。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 

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 

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人一种孤独和相 

思的氛围当中.使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四、赏析妙语佳旬。欣赏古诗的美 

作诗讲究锻字炼词,作者是将其复杂的心绪糅和于凝练的 

几句诗词中。因此,我们在赏析古诗词时,要抓住关键的字、词、 

句进行赏析.这样就可以抓住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锻字炼词 

的妙境。师生可以适当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赏 

1 34 2o,o. ̄9 析,这样学生既能快速入境,又能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的能 

力,更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加强学生对不同古诗词的深刻理解 

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 

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 

这一场小灾难造成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 

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 

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 

土,虽有尘香,则春光竞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不堪了。当 

然.这不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 

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 

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 

打扮,反映了主人公的情意阑珊。当学生听至此处时.便会陶醉 

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 

更是让其耳目一新。 

五 发展想象和联想能力 

~首好的诗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鉴赏诗词 

时,没有鉴赏者的主观联想.就很难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学阶段 

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 

意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教师要充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透过诗词的含义去体味诗词的深层 

意境。想象和联想能让我们在读懂诗词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的 

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去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 

白,深入诗词语言所建构的境界.甚至对诗词进行能动的发挥. 

去想象和创造新的意境。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 

学生反复吟咏后.我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 ‘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幻化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 

生跟诗人产生共鸣,一起融人那苍凉、萧瑟的意境中去看、去 

听、去想。最后.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形成的画 

面。通过描述,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游子悲秋思乡的情节.结句 

“断肠人在天涯”所蕴含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古典文学魅力的同 

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