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重要历史事件解读
二、资二金运、行走情况向共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 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 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
共和政治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国家各级政 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 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 的。因而,公正而自由的选举,是判断一个 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则。
1、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 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 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 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 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 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 终虎口夺食的,正是33岁的顾 维钧。
5、张勋复辟
府院之争
黎元洪
段祺瑞 徐世昌
5、张勋复辟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 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 率5000‘辫子兵’,借 ‘调停’为名,于6月14 日进北京,撵走黎元洪, 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 布复辟,改称此年为 ‘宣统九年’,这就是 史家称的‘张勋复辟’ 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
5、张勋复辟
1905年,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战争, 最终结果以日本胜利告终。
2、预备立宪
此事给当时清 廷极大震动, 日本一直被中 国蔑称为蕞尔 小国,今日 “非小国能战 胜于大国,实 立宪能战胜于 专制”。
2、预备立宪
慈禧在压力之下, 于1905年派载泽、 端方等五大臣出洋 考察。次年,五大 臣先后回国,上书 指出立宪有三大利: “一曰皇位永固, 二曰外患渐轻,三 曰内乱可弭”,建 议进行“立宪”。
3、穷途末路
1911年12月29日, 南方十七省选出 孙文担任中华民 国第一任临时大 总统,1912年1 月1日在南京宣 布民国成立,孙 文就任第一任大 总统 。
3、穷途末路
但在军事上,革命党 节节败退,武汉三镇 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 下两镇。 孙中山通过和袁世凯 的谈判认为,只要袁 世凯能够支持共和, 结束帝制,他可以不 当大总统。
1、宋教仁遇刺
“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 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 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 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 鉴纳。宋教仁。”
1、宋教仁遇刺
武士英 应桂馨
赵秉钧
陈其美
2、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 宋教仁在上海沪宁 车站遇刺,两天后 去世。 孙中山于事发后从 日本返回中国,于 上海开会,主张以 武力讨伐袁世凯 。
4、护国讨袁
1915年,袁世凯在 杨度、严复等一大 批君主立宪人士的 蛊惑下,决定恢复 君主制。
4、护国讨袁
1915年12月,在国会、民众 请愿团、筹安会和1993人各 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恢复 了君主制,建立洪宪帝国, 行君主立宪政体。
4、护国讨袁
袁世凯的称帝理所当然遭到当时有识之士 的反对,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 制,就连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 为不满,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 退位自全”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授 意下,率全体将士入京,逼迫 清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此 即“一造共和”。
6、三造共和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 被迫取消洪宪帝制,为 对南方用兵只好请段祺 瑞复出担任国务总理,6 月6日袁世凯病死,7日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此 为段祺瑞“二造共和”。
6、三造共和
国会选举揭晓,在参、众两院中,国民党获绝 对多数席位,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代表国 民党组织政党内阁,故催促他迅速去京组阁。
1、宋教仁遇刺
1913年3月上旬,宋教仁 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 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 3月20日晚10时,宋教仁 从上海乘火车去北京,与 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 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 上火车,被刺客开枪射中, 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 年仅31岁。
3、二十一条
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 日开始。日本以支持袁 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 武力威胁于后,袁世凯 指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 对二十一条进行了修改 限制,于5月9日最终接 受了日本的要求,和日 本签订了《民四条约》。
3、二十一条
3、二十一条
袁世凯悲愤陈词,称在“国力未充、难以兵 戎相见”的时候,目前只能暂时取辱,不然 将重蹈甲午之覆辙。权衡利害,不得已接受 日本通牒之要求,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 此大难后,大家务必以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 奇耻大辱,本着卧薪尝胆的精神,做奋发有 为之事业。不然,十年之后,非但不能与日 本一较高下,亡国之危险将更甚今日!
1、巴黎和会
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 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 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 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 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 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 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 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 接受。
1、巴黎和会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 表团拒《签凡尔赛合 约》。 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 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 决地对列强说“不”, 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 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 退让。
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 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 场复辟直接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 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以张勋复辟 为界限,民国成立以来“内阁制”与“总 统制”、北洋集团与民主党派(革命党人) 的制度之争、政见之争,演化为赤裸裸地 力量博弈和军事较量。
6、三造共和
4、护国讨袁
12月25日,蔡锷、 唐继尧等在云南宣 布起义,发动护国 战争,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相继响 应,3月份袁世凯被 迫宣布退位,恢复 “中华民国”年号。
4、护国讨袁
1916年3月22日,袁 世凯取消帝制,恢复 “中华民国”年号,5 月下旬忧愤成疾。6 月6日,袁世凯因尿 毒症不治而病逝,时 年57岁。同年8月24 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 阳。
1、庚子国变
谈判结束后,李鸿 章被国人指责为卖 国贼,不久因病吐 血而死。
1、庚子国变
关于《辛丑条约》的赔款,由于美国的 倡议,进行了相应减免和退还,美国将 赔款大部分留在了中国发展教育,清华 大学就是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堂 发展而来,之后各国争相效仿,中国实 际赔付了大约六万万两。
2、预备立宪
1、巴黎和会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 影响下,中国代表团 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特权;取消日本强 迫中国承认的《二十 一条》,收回山东的 权益。
1、巴黎和会
“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 稣,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 圣人,他叫孔子,东方的 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 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 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 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 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撤 冷一样!”
2、二次革命
7月12日,江西李烈钧在 孙中山指示下,在湖口 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 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 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
2、二次革命
7月18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 号召宣布“广东独立”。
2、二次革命
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 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 消独立。孙中山、黄兴、 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 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 告失败。
1、庚子国变
慈禧太后想废除光绪 皇帝,但遭到各国驻 外使节的一致反对, 因为西方各国对中国 的变法维修大力推崇, 光绪在西方各国中声 望很高 。
1、庚子国变
1900年,民间爆发了 规模浩大的“义和拳” 运动。
1、庚子国变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 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 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 群众暴力运动。
二千年未有之巨变 四万万自由之曙光
二、资一金、运行清情朝况 覆灭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庚子国变
1894年,中日甲 午战争爆发,中 国战败,赔偿日 本2万万两白银, 割让台湾、澎湖 列岛。
1、庚子国变
1898年,光绪帝决定变 法图强,但新政只维持 了103天,由于触犯到 了慈禧太后等保守集团 的势力,慈禧太后囚禁 了光绪皇帝,戊戌变法 失败。
1917年7月2日黎元洪只得 下令重新起用段祺瑞为总 理,并令段以总司令名义 兴师讨逆,段祺瑞立即到 马厂准备讨逆。12日即攻 入北京,张勋狼狈逃避, 复辟乱平,黎元洪被迫去 职,此为段祺瑞“三造共 和”,其声威如日中天。
6、三造共和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彻底失败,自 此逐渐淡出政坛。
段祺瑞与北洋军阀的其他巨头相比,一生 为官清廉如水,不爱敛财,更不用人唯亲。 因此他在当时赢得了“六不总理”的美名, 即不贪污肥己,不卖官鬻爵,不抽大烟, 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
3、二十一条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中国提出德国直 接将山东权益交还被拒, 于是决定保持中立。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不平等的“二十一条”要 求,意欲独占中国的权益。
3、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大意为五: 第一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 扩大之; 第二要求扩大在南满、东蒙的各种利权; 第三企图控制汉冶萍公司; 第四要求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给或 让与他国; 第五要求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有力之日本 人为顾问,等等。
3、穷途末路
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 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 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 和政体”。 2月11日,段祺瑞率全体将士 入京,进京逼宫。 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 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 对中国268年的统治宣告终止。
3、穷途末路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 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 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 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自 己的地盘北京就职。
1、庚子国变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 德被杀,此事成为各国 开战的导火索,慈禧太 后同时向德、美、俄、 日本、法、英、奥、意、 西、比、荷等11国同时 开战。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