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应走绿色发展之路

土木工程应走绿色发展之路

理单元中是顺理成章的事,非常有利于公共安全规划施行。(3) 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结合

,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有利于下一层次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4) 规划管理单元为一个动态更新的工作平台提供基

础,只有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结合,才能实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成果的实时更新。基于规划管理单元的工作平台将是一个动态更新,不断完善的工作平台。由于其直接面向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同时也是规划编制的载体,因此随着新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新的规划信息将不断地补充进来,同时日常的规划审批也不断提供新的信息要素,因此,规划管理单元为一个不断地覆盖、替换、补充的动态更新的规划管理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 夏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M].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6.

[2] 寇丽平.浅谈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现状及可行性方案[J].城市

规划,2006,(10):69.

[3] 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5,(2):39.[4] 牛晓霞,朱坦,刘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231.

[5] 沈丽芳,陈乃志.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公共安全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11):27.

[6] 徐志胜,冯凯,白国强.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6.

[7] 陈锋.非法定规划的现状与走势[J].城市规划,2005,(11):46.[8] 王朝晖,师雁,孙翔.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图则编制研究———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03,(12):41.

[9] 顾林生.通州新城安全城市规划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6,(1):50.

[收稿日期] 2007-05-20[作者简介] 李惟科(1982-),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专业。

土木工程应走绿色发展之路郑文忠, 孙 超(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哈尔滨 150090)

【摘 要】 提出了我国土木工程应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原因,阐述了土木工程建设实施绿色革命的基本观点,

论述了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基本途径。【关键词】 土木工程;绿色革命;观点;途径【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6864(2008)01-0129-02

DEVELOPMENTOFCIVILENGINEERINGINGREENWAYZHENGWen-zhong, SUNChao(SchoolofCivil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reasonwhycivilengineeringinChinashouldbedevelopedingreenwaywas

broughtforward.Thebasicviewpointforcivilengineeringtoputthegreenrevolutionintoeffectwassetforth,andthegeneralapproachforimplementingthegreenrevolutionwasdiscussed1Keywords:civilengineering;greenrevolution;viewpoint;approach

1 问题的提出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是指用石材、砖、砂、水泥、混凝土、钢材等材料修建房屋、铁道、公路、桥梁、隧道、堤坝、港口等工程的生产活动和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至今的7000多年的历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仅2006年我国土木工程用混凝土达30亿m3,拌制混凝土用水泥达10t,土木工程用钢达115亿t。我国目前每年土木工程建设的总量约为全世界的1Π3。如此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摧残着生态环境,制约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修正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倡导和践行土木工程建设的绿色革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乃至世界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2 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基本观点

921郑文忠等:土木工程应走绿色发展之路土木工程活动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内涵是指:(1) 所建造的土木工程应是在环境和生态上自觉的绿色建筑,即指有能源意识,能促进自然资源保护的建筑;(2) 应是一种具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整体概念的城市和设区,即能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效应,能在建筑功能、材料选择、生态平衡、自然景色、社会发展问题上整体考虑,并能在改善生活质量、谋取经济福利同时大大减少对自然环境有害冲击的规划;(3) 应是能应用高科技手段解决能源保护与环境问题,即适应高科技的发展,从可再生的能源中获益;(4) 应能使土木工程建设尽量少地使用可耗尽资源,尽量多地采用可更新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启用合成材料工程,使材料循环利用。3 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途径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要依托于两点:一是观念的绿色革命,即决策者和技术实施者要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从关系人类存亡的高度去认识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必要性,并通过政策和法规来体现,这一点是能否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先决条件;二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实施土木工程建设绿色革命的助推器和有力支撑。土木工程的绿色革命,意在把绿色生命赋予建筑,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下为实施土木工程绿色革命的基本构想:(1) 节能建筑:含义是有效地利用能源,并积极用新型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建筑。如利用太阳能技术,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作用;种植树木遮掩建筑来降低空调要求。利用风道狭窄出现的持续强风实施风力发电,保障建筑用电等。(2) 生态建筑:一是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资源重复利用的建筑。如用由工业废渣加工而成的砌块替代粘土砖来盖的房子;二是将过去的窑洞、夯土墙和土坯墙房屋的建造技术改造升级,发扬光大,这种以生土为原料的生土建筑,可就地取材,造价低,易制作,冬暖夏凉,是维持生态平衡较好的建筑类型。(3) 节地建筑:最大限度地少占地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或不损失的建筑,适度地建造高层建筑和开发地下空间均是有效途径。(4) 既有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使现存的土木工程得到新生,如为新功能而改建、为增层而套建,使老建筑现代化,也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做法。(5) 重视土木工程的耐久性:目前的土木工程设计基准期多为五十年,即在五十年内不用对建筑进行维修就可达到预定的功能;目前的土木工程设计寿命多为七十年,即在使用五十年后进行一定的维修可用到七十年。我们设想如改进材料的耐久性设计,使设计基准期和设计寿命都延长一倍,则可少消耗不少的资源。(6) 重视建筑垃圾再利用:建筑垃圾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设想如有效地将建筑垃圾再利用,则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可不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已开始尝试将废旧混凝土粉碎代替石子和砂,加入一定量水和水泥搅拌,生成再生混凝土,用于低等级道路建设;将废砖瓦等拉到农村,修建乡村道路等。(7) 加强绿色土木工程材料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有透

水透气混凝土、可生长植被的混凝土,这为建造具有生命的土木工程开启了一扇大门。(8) 重视防灾研究,提高抗灾水平。我国是一个多地

震国家,通过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及混合控制技术来人为减小地震反应,一方面可减少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保障土木工程在地震中不发生震损或倒塌。从而可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4 结语土木工程建设应走绿色革命之路,应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来保证和促进土木工程绿色革命的实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 任永堂著.人类文化的绿色革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

[2] 叶列平.土木工程科学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3] 罗福午.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3.[4] FHWittmann.Hignperformanceconcretematerialpropertiesandde2sign[M].1995.[5] AAAsl.Behavioranddesignofsteelandcompositestructures[M].2003.[6] 魏诺.非线性科学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7] 阎如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现代设计的新价值和新境界[J].齐鲁艺苑,2005,(3).

[8] 张帆.论注重环境的绿色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J].艺术教育,2005,(3).

[9] 何玲玲.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S2).

[10] 叶平.生态哲学事业中的“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1] 叶平.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2).

[12] 邹诗鹏.人与自然的生存论关联—环境意思确立的基点[J].江海学报,2002,(1).

[收稿日期] 2007-11-15[作者简介] 郑文忠(1965-),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031低 温 建 筑 技 术2008年第1期(总第12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