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棉花的种植培训讲学

中国古代棉花的种植培训讲学

中国古代棉花的种植 中国古代棉花的种植 摘要:棉花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河流域从那里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传入中国之后在不同的时代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 从开始进入中国到各区域的种植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棉花的种植在中国的农业史和经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棉花 途径 传播 种植 前言

关于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史,包括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从哪条路线传入的,它名字在中国的演变,有些问题至今在学界对此还是很模糊的。在学界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棉花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各有各的说法,对与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棉花的品种,质量来研究的,为了棉花品种的培育能够更好的提高棉花产量服务的。对于棉花的发展史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受到学界的关注。

于绍杰先生认为,"由于草棉的产量低,纤维品质差,只东传到甘肃;一说曾到陕西西部,但未能继续东进"。于绍杰先生的研究,主要是肯定华南是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中国棉花是自南向北发展的。北传迟的原因是北方麻和丝织品发展很早 ,已基本能供应中原人民的需要,不急于引种棉花。台湾经济史学家赵冈先生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唐代西北边疆的棉布生产,成本甚高,无法与内地生产的丝绸麻布相抗衡。据历史学家漆侠先生考证,"棉花之于宋代逾岭表而至两浙、江东,宋末又逾长江而至扬州,并及于淮南,棉花之由南向北传播。我比较赞同这 种观点。 一 棉花的原产地 棉花原产于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印度河谷及巴基斯坦的古墓中,就发现棉织品及棉线的遗迹,在公元前3500年前印度的《佛陀经典圣诗》和公元前2800年前印度的佛经中,就有关于织布和棉花的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棉花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引种。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 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时代之前,棉纺织品的使用传到了地中海地区。公元一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 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摩亨佐- 达罗是青铜器时代古印度的一座名城,这里的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 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朱达罗(今在巴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证明印度和中美洲的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棉花了。到了公元18世纪,美洲大陆、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比较温暖的地区才开始普遍种植棉花。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尚书》、《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我国植棉和纺棉的记载。 二 传入中国的途径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就是海路,北路就是陆路。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 、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 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第一条途径是印度的亚洲棉(棉花原产于印度和南美,现在已知的有二十几个原生种,以后培育为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海岛棉四个栽培种)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海南岛及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成书的《尚书· 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1之载,古今不少学者认为“卉服”就是指的棉布所制之衣,故作为沿海地区向不出产棉花的中原的贡品。关于《尚书·禹贡》 这是现在为止最早有棉花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 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2珠崖,即今海南岛东北部,广幅布就是棉布,当无疑问 。由此可知,秦汉时海南岛已经植棉生产棉布了。

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地区,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后汉书 ·西南夷传》记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3左思《蜀都赋》:“ 布有橦华”,李善注引张揖曰:“橦华者,树名橦,其花柔毳,可绩为布也,出永

1 《尚书》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47页 2《后汉书》卷86,《南蛮传》,(宋)范晔撰,(晋)司马彪撰.长沙:岳麓书社,1994 年版,第1244-1249页 3《后汉书》卷86《西南夷》,(宋)范晔撰,(晋)司马彪撰.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第1252页 昌。”这里的哀牢、永昌,都指今滇南地区,而“梧桐木华”、“橦华”就是指的 棉花。

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梁书·西北诸戎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 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高昌就是今天盛产棉花的吐鲁番。由于新疆地区干燥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古代的棉织品遗物。截至1979年4月为止,在新疆已出土了自东汉至唐代的棉布与棉布制品共十 批。1特别是在吐鲁番的晋代墓葬中发现了已炭化的棉籽,经鉴定是非洲棉。非洲棉又名草棉,质量不高,在我国已早被淘汰。

棉花通过以上三条道路传入我国之后,长期停留在边疆地区,未能广泛传入中原 。851年,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之中作为“花”来观赏的。唐宋的文学作品中,“白叠布”、“木棉裘”都还是珍贵之物。北宋末年棉布主要还是在岭南地区生产的 。 从三条传播的途径来看,个人认为是从海路传入中国要比陆路早,原因是: 一,在海南的种植有史书记载,南海诸国也有种植棉花的记载并向中原进贡棉布制品。二 ,从某种角度说西北交通是闭塞的,要是西域在汉朝的时候就有棉花的种植那么 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到内地的一些新品种中应该会提到的,但是没有,司马 迁也没有提到。从开始种植的区域比较大多是在南部,所以根据史书记载的来看

1 《农史研究》第二辑《中国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统计材料 应该是海路较早传入中国的。 三 传入中国后的发展状况 一一一 棉花的本名及其转变

关于棉花的名字,宋元以前的文献记载中都是“古贝”、“吉贝”、“古终”、“白叠子”

等字眼。中国本来是没有“棉”字的,但有“绵”字,所谓的“绵”,都是指丝绵。中国的丝织业在古代是很发达的,由绵变为棉,可能在唐宋之间。《三国志》卷三十《东 夷传》:“倭人男子露紒,以木绵招头”。1虽比所谓木绵,应该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棉的本名。其本名为“古贝”,由印度转译而来。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云:“木绵 ,亦布也。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棉’字,为木棉也。”可见早在南宋中期的绍熙元年(1190)以前,字书已有“木”旁的“棉”字了。而在北宋初,则应仍作“木绵”。到《南史》和《唐书》中的“吉贝”到宋朝时以变成“古贝”,从一些文献资料上看真正有“棉”是宋,宋还不算普及在《元史》中还是用“绵”,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木棉的释名,也是“古贝”,书中曰:“木棉有两种,似木者名古贝 ,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可能是跟宋代的一些书籍记在有关 。

我认为棉花现在的名字是从宋末开始使用的,宋以前用的是它的古名字,到元朝 是一个过渡,像元代的书中有的是“绵”,有的是“棉”,到了明朝的时候一般都用“ 棉”字,清代普及使用。 (二)关于棉花开始的种植区域

1《三国志》卷三十《东夷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575 页 在前面提到棉布传入时代在种棉之前,棉布传入的路线有二:一是西北陆路 ,一是东南海路。我们可以从棉布的传入推测棉花的种植区域,一个地区如果能 够大面积生产棉花那么就会向外供应,所以从棉布的记载中来看棉花的分布。 《南史·列传》第六十八,记海南的产地棉布的则更多:(1)林邑国—— “出古贝,古贝者树名也。其成华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与?布不殊,易染成五色,织为‘斑布’。……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 (2)呵罗单国—— “元嘉七年遣使献天竺国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3)干陀利国—— “在南海洲上……出斑布古贝。”(4)婆利国—— “其国人批古贝如帊,及为都漫。”(5)中天竺国—— “梁天监初,其王屈多,遣使奉表献……古贝等物”这段就是海南各个小国都有种植棉花,写出了棉花的形状,并且把它织成布,织成的布可以染成多种颜色做成衣服,还可以进贡,可见当时棉花还是很少的。 《南史·列传》第六十九,记西域诸国之产棉者云:高昌……其国盖车师之故地。……其地高燥,……寒暑与益州相似,备植九谷,……多草木,有草如实茧, 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在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地区有棉花的种植,并且还用来买卖,但并没说向中原地区交换,所说的买卖也只是在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 《太平御览》卷八二〇辑《魏文帝诏语》有云:“夫珍玩所生,皆中国及西域,他方物比不如也。代郡黄布为细,乐浪练为精,江东太末布为白,故不如白叠布为鲜洁也。”这里提到白叠布,并提到江东地区的棉花产地,在当时棉布已经传入中原地区,认为是珍贵的东西,物以稀为贵,应该传入的量很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