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杜劳动法专栏:如何理解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李馨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 年1 月1 日起实施,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从法理上讲,这一规定源自民法中的“情势变更”原则,即当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
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履行合同会显失公平,此时法律允许合同主体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劳动合同法》正是援引了这一原则,
创设了“客观性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除条款,从而解决了部分用工管理过程中的僵局。
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出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不得不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解散,这些企业的劳动者因此可能失
业或者放长假、被降薪或者被裁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适用《劳动合同法》中的“客
观性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除条款,主张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劳动
争议诉讼。如此一来,企业是否可以适用情事变更原则,如何适用这一原则,法院遇到该类
劳动争议案件应该如何处理,在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以下是2012 年7 月至2013 年6 月在江苏苏州审理的一起该类劳动争议,笔者认为本案有一定亮点,值得与大家分享讨论。
1. 案件争议
(1) 案情回放
毕某等8 人自1998 年至2001 年分别陆续与苏州某电子技术公司(以下简称“A 公司”)建立劳动关系至今,均与 A 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该 A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子产品零件生产,其产能与盈利大量依赖电子产品行业的客户订单。但2012 年A 公司的订单量大减,人员冗余日趋严重,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在该种情况下,2012 年6 月26 日A 公司召开了董事会会议并做出重要决议,决定为应对市场形势和经营状况的急剧变化,做出重大业务调整,与此同时, A 公司也将依法安置因业务调整而受到影响的员工。在与公司工会商议,并
得到工会的书面认可后, A 公司试图与毕某等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协商未果,员工拒绝。
8 月上旬, A 公司又与毕某等人进行换岗沟通,无果。2012 年8 月8 日,A 公司以《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单方解除了与毕某等人的劳动合同,
并支付了经济补偿金及一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
(2) 劳动者诉求
毕某等8 人认为其早年加入 A 公司,服务年限长且属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他们在 A 公司工作期间表现良好,严格遵守 A 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但 A 公司却于2012 年8 月8 日通知毕某等人要求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毕某等8 人认为 A 公司的解除理由不成立,且不符合法定程序,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遂向劳动仲裁庭提交仲裁申请书,提出 A 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赔偿金等仲裁请求。
(3) 用人单位答辩
A 公司认为,自今年以来公司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状况面临严峻挑战。经公司多方努力,但当前的经济萧条以及电子产品专业代工服务商行业的行业特点造成订单锐
减,业务量持续下降,导致企业盈利持续下降的局势,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客观上需要削减部分业务及岗位来维持经营,否则,在将来至少半年的时间内 A 公司将会因生产力过剩、人工成本过高而直接出现大额亏损。在这种情况下, A 公司的确因客观情况所迫,为勉强坚持企业运营而做出员工调整。本次调整涉及到200 名员工,除此8 名员工外的其他人均以协商解除的方式解除了劳动关系,唯此8 人不同意协商解除也不愿调整岗位,公司只好在严格履行了法定程序后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不成而单方解除了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因此,公司的解除行为是完全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
(4) 裁决及理由
仲裁庭认为,专业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肯定了 A 公司2012 年8 月至2013 年2 月利润预测表的合理性,认定了如果 A 公司目前不解除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将会导致将来数月的
大额亏损。因此该份证据可以作为本案认定事实即生产经营存在严重困难,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依据。另外,根据 A 公司提交的董事会决议、与员工的沟通函、工会意见、
单方解除通知书等证据, A 公司依法履行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因此,此次解除从程序和实体上均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仲裁庭驳回了毕某等人要求 A 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
动合同经济赔偿金的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 A 公司选择适用的单方解除理由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
履行不能,双方经协商仍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但是,一审法院认为 A 公司的情况是因订单量明显下滑而无法继续保持低利润下以量取胜的盈利模式,在人工成本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员工数量的商业考虑来缓解盈利压力。上述情况与法律所述的“客观情况
发生重大变化”并不相符,法定的“客观情况”应是受非企业所能控制的情形,如因当地政策原因被政府强制要求迁址、因法律法规原因被要求终止某项业务等。 A 公司虽然是迫于经济萧条、订单下降而不得已做出的减员决定,但该种决定仍然是 A 公司的自主商业决定,并非受客观情况所限而导致的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并且,一审法院另外指出,根据 A 公司提供的证据材料,法院同意认定 A 公司的确正在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如果 A 公司选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经济性裁员单方解除该批员工,该等解除则有可能被视为合
法解除。但由于 A 公司的解除原因与法律要求的该原因项下的情形不符,故仍应视 A 公司为违法解除。
2. 案件解析
本案的关键是认定 A 公司所遭遇的状况是否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认定上,本案的仲裁庭和一审法院观点不尽相同。仲裁庭认为 A 公司迫于经济环境和订单骤减的情况而做出了减员的决定,且根据审计师的预测报告,如果不采取减员措施, A 公司的确面临难以承受的亏损,这种情况可以视为是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客观情况;而法院认为 A 公司的减员决定是其为了缓解亏损压力而主观做出的商业决定,且 A 公司的状况也未达到无法继续与该8 名员工履行劳动合同的程度,因此不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其实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