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论文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表现了普通民间艺术
爱好者孜孜不倦的为艺术奉献的精神,他们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
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给我们,以及对他们简单生活了解
过程。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
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以及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心态几个方面来
叙述生活体验与心得。
【关键词】艺术;生活;创作;当代大学生
艺术出现在生产劳作中并体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使
人们在不受限制随意发挥缔造发明能力的体现,独立的精神活动领
域在它逐渐演变进步的历程中越来越明显,也是一个人精神思想生
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一件完美的艺术
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历史的演绎。
1.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
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所
谓高于,艺术呈现出来的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
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以理想化的思
维覆盖了令人不满的现实,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之中,以寻求一
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心灵以及精神释放的窗口。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
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可以让
自己的主观上的遗憾,获得最大化的满足,在情感、思想、精神上
的行为需要,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处处可见,生活中的
林林总总,都是艺术在生活单调中体现出的人生多彩。优秀的艺术
品总能让人震撼,那是因为艺术具有把人“逼入本性”的功能,而
这种本性就是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立和永恒。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艺
术可以揭开生活的面纱,让我们把单调忙碌的生活中掩盖的那部分
充分的暴露出来,从而把人带到一个情感的荒凉地带,让人感到一
种莫名的忧伤,这种情绪的延续和递进与感染,又能把人推向极乐
状态,这是艺术的神秘之处,也是审美的乐趣所在。
2.艺术反过来也作用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
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融入进入了艺术,经
过艺术家的创造思维性劳动,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
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既然处处被艺术所渗透着,艺术同样也
作用于生活。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会有优点、缺点也有真诚、虚伪。
把不好的缺点、虚伪,一旦与艺术元素相融合,经由艺术家的拓展
思维工作,用审美特性把不好的东西转换为艺术的形式在艺术作品
中体现出来的,就不再算是丑恶的东西。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
家的能动性的创造劳动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
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艺术家们在自己的
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
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
和发展。平时生活中的缺点艺术家们通过拓展性劳动把这些方面转
化为艺术美。物或事原本的特性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作为艺术作品
来说它们已经拥有了艺术元素和艺术意义。每一位艺术家在个人平
时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去追求和发现各种艺术美的形式,从素材
和灵感的角度来挑选最完美的形式来强化艺术美得表现力,如此才
能让艺术的形式广泛、丰富并得到发展。
我觉得艺术就是个人的事。所有的艺术都要有个性,表达自己内
心的一种体悟与感触。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内容
也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但只要有内涵有精神在里面,那就是艺术。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
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成出新的动力与
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
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
的文明层次发展。
3.生活就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艺术。
通过艺术与生活的接轨,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
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
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传递生活的乐趣,
提高生活的品质。我相信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生活被艺术渗透,
说明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艺术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不同时代呈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
也相对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专业人
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
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
寻找方法,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
感觉、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
可缺少的必要素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同时也有每
个时代的艺术格调也都不相同。艺术的延续也不只是仅针对专业的
艺术人员才有资格被教授,现在已然成为广泛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方面。目前各种行业像作家、科学家或者是技术人员已经开
始依赖于在艺术中搜集灵感,打开切入点,把更多的艺术元素投入
进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中。艺术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渐成为现代社
会中各种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基础。所以作为我们这样的专业学习绘
画的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做到感知艺术,感受艺术,丰富艺术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不以单纯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而是要在
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
中不能做仅仅局限在本身专业中的井底之蛙,要能以人文核心的艺
术学习,简单而不单调的进行。
4.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生活心态
当我们走出了培养我们四年的大学校园,回首往事,想想很有
趣味,记得有人诙谐地将大学生活比喻成鲁迅先生的四本书:大一
《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而大学
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往往使新生进校时出现“断乳期”
不适应症。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目标实现后的迷茫;教学方法
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失衡;自我同一的矛盾性。事实上在大学里
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如同一个微缩社会,既有挑战又有风险。
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受家庭宠爱,适应期较长,一般
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适应过来,又容
易走极端,将自己周围防范起来,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似乎只
有到了大四,成熟的人格和独立的心态才会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回
首,往往都会后悔自己虚度的光阴。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
发现艺术、创造艺术,从而发觉美的特质,学会用双眼寻找美的特
质。
我们已经无法忽视在当代大学生体内涌动的“另类”血液,而
他们正试图以此来塑成中国年轻一代的新气质。即将走出校园面向
社会,去重新挑战新的自我,在创作时不止一次的留恋和回顾自己
的大学时光,踏入社会后我们对待新的人生时能否像民间艺术家那
样,不计任何回报的追求自己的艺术;对自己的今后的事业充满激
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依然处变不惊!期待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敏.关于哲学、艺术及其辩证关系[j].理论探
索,2006(3):54-57.
[2]贺国强.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大
学,2004(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