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距离“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已经十年之
久,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无论是教育、经济还是艺术领域都
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人”的认识也超越了以往任何时
候。如何培养积极健康、心理健全的“人”,从小学阶段就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贯彻赏识教育
的方针。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可以说已经实现
了理论的渗透和初步实践经验的积累,然而在面对小学生的
时候,教育者该如何把握尺度,将赏识教育的方针人性化地
贯彻到日常语文教学当中。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件值
得反复思考和实践的事情。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既定思维和固有人格最黄金的时期,
可以说小学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今后个人品格和修养的任
务。
一、培养健康审美,陶冶高尚情操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处在6-12岁之间,这个时
期是个人独立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赏识教
育的意义可谓十分重要,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各种性格不同的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孩子要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地贯彻赏识教育的基
本方针。尤其是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脱胎于母语本身,
所以几乎不存在领悟能力上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
自我意识的建立,完全可以从审美情操方面入手,让小学生
的审美培养教学尽早开始,拓宽思维,开阔视野,让理性思
维尽快与感性认知完成对接。
语文教师要推行赏识教育,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教
学态度,发自心底地赞赏学生。很多教师面对新推出的教育
方针和政策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有保障就算完成了
教学任务,其实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小学生会造成很深的
心理伤害,导致小小年纪就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在少
数。其次,从语文学科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先要提高
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学习一首古诗的时候,教师
的阅读能力、朗诵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领域能力,都要受到
考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学会赞赏学生不同方
面的优点,可以是一篇作文写得很有逻辑,可以是一次听写
非常规范,也可以是一次阅读很有感情,真情实意地赞扬,
不夸大、不强调,将赏识教育控制好力度,不要造成学生之
间互相攀比和自傲的负面效果。
二、传播赏识正能量,清醒看待自我
学生个体是影响教学成果的直接因素,要让学生发自
内心地认可学习、热爱学习,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语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文学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和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心灵交流,
不需要像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还要建立新的语言或是逻
辑思维体系。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积极的
学习态度,除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灵活引导之外,课
堂上的赏识教育方式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多的“正
能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要生活在社会中。小学阶段
是形成重要人格的关键时期,几乎可以说奠定了一个人未来
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的赏识教育就非常值得推广。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一直得到肯定,消极的评价和负面的
打击,甚至恶意的中伤都可能遇到,要保持独立的思维方式,
让自己的前进方向不受影响,就要有能力清楚自己的真正实
力,能够用理性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语文学科之所以成为
传播赏识教育的前沿,正是因为母语的基础牢不可破,文化
背景和生活环境始终如一,教师言语中的鼓励、认可和赞扬,
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种语调或是一个亲切的动作来传递,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非常直接的赏识行为,在帮助学生树立
科学、健康、有抵御能力和韧性的自我认知观方面占据重要
地位。
三、鉴定赏识教育,巧妙运用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赏识行为都可以认为是赏识教育,能够
谈得上“教育”级别的都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的进步和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发展是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升级的直接因素,要让小学阶段的
语文教学顺利发展,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授课能力之外,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教师在推行一种
教育模式的时候,要掌握一定技巧,并且时刻总结经验教训,
让理论方面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力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虽然不容
易做到,但是经过努力始终是有可能性的,要保持竞争之后
得到的成果,不仅仅是继续学习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学
校、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认知,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
的社会生活,所以语文课堂要发展赏识教育就一定要从细微
处入手,让接受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申寅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D].东北师
范大学,2011.
[3]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D].江
西师范大学,2008.
编辑 谢尾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