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登革病毒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B细胞和T细胞表位的研究姓名:仲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病原生物学指导教师:曹虹;赵卫20080601硕士学位论文登革病毒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B细胞和T细胞表位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仲华指导教师:曹虹教授,赵卫副教授
摘要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急性蚊媒传染病一
登革热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登革病毒基因组长约llkb,由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依次编码3个结构蛋白(PrM,,M、E和C)和7个非结构蛋白。按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分为DEN.1、DEN一2、DEN.3和DEN.4四种血清型。各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Denguefever,DF)和致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几乎每年爆发登革热,其流行趋势也日益严峻,尤其是近期发生在巴西等地逾3万人感染的大规模流行,使得登革疫苗的研制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但目前登革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切断蚊媒传播,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其预防。登革疫苗研制的主要困难在于:一、DHF/DSS的发病机理(尤其是B细胞和T细胞免疫反应效应)尚未明确,多种假说如二次感染时可能存在的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ant
enhancement,ADE)假说、病毒毒力假说
和免疫病理学假说未获一致认可。ADE效应学说认为感染DEN后,B细胞表位可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中和抗体和增强感染并导致DHF/DSS的非中和抗体,而免疫病理学说认为异常的T细胞免疫反应和异常的细胞因子也参与了DHF/DSS的发病,即T细胞免疫诱导机体产生DEN型特异性T细胞和血清型交叉反应性T细胞;前者保护机体免受同型病毒再次感染后者除了清除病毒也参与DHF/DSS发病。中文摘要诱生中和抗体和非中和抗体的B细胞表位的尚未区分以及产生保护性细胞免疫的DEN型特异性T细胞表位的尚未鉴定严重阻碍了DEN疫苗研发;二、没有可供使用的DEN感染动物模型以模拟DHF/DSS的发病过程;三、研制的疫苗需针对四个血清型的DEN感染有全面的保护作用,增加研制难度;四、常规疫苗因研制周期长、产量低和潜在的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新型的表位多肽疫苗是目前研发的DEN疫苗的新方向,它是基于B细胞表位或T细胞表位合成的多肽,既能激活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保护机体免受特异病原的攻击,又能激活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T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也能激活CD4+T细胞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常规疫苗如亚单位疫苗、嵌合体疫苗等多以E蛋白为其靶位,因为E蛋白是病毒体最大的结构蛋白和主要包膜糖蛋白,构成病毒粒表面的突起。它决定着病毒的组织嗜性,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同时它还影响病毒毒力、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因此我们在本课题中以E蛋白作为研究靶位,以期通过筛选并鉴定E蛋白上潜在的型特异性保护性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从而为表位多肽疫苗研制提供重要信息。E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分析软件的预测,可获得基因和蛋白质序列中蕴含的重要的信息,本文综合利用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登革2型病毒国际标准NGC株E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穿膜螺旋、结构域、空间结构、柔韧性、表面可及性、亲水性等参数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可全面了解E蛋白与病毒感染、毒力和免疫相关的结构特征,同时运用新型表位多肽疫苗的研究策略,预测E蛋白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所在位置,并运用体外免疫学实验加以筛选和鉴定。
一、登革2型病毒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DEN2NGC株E蛋白氨基酸序列(GenBankAccessNumber:
BAA00255),利用在线的网络服务器http://www.expasy.org经Tagldent程序分析登革病毒E蛋白分子量,等电点;经AACompldent程序分析,可得到E蛋白各硕士学位论文氨基酸所占比例。运用DNAstar软件包中Protean软件的Chou.Fasman和Gamier-Robson方法分析E蛋白的a螺旋、p折叠、p转角和Coil卷曲所在区段。服务器http://www.cbs.dtu.dk中分别使用TMHMM软件和sigalP2.0软件分别预测E蛋白的穿膜螺旋和信号肽切割位点,可知蛋白在第443"-465位氨基酸和第472"-'494位氨基酸之间有两段穿膜结构而E蛋白并无信号肽切割位点。在免疫信息学网站http://tools.immuneepitope.org中分别采用Karplus&Schulz、Emini及Parker方法分别对柔韧性、表面可及性及亲水性进行分析。通过三种方案的综合运用,发现三种参数所位于的氨基酸区段较多而且较为密集,其中表面可及性和亲水性皆可获得较高的分值。运用pepwheel程序对E蛋白肽链作螺旋状轮图,识别疏水和亲水的区域,显示序列螺旋的横切面,反应序列的性质。E蛋白的肽轮状图可显示疏水性氨基酸;.所占比例较大,与E蛋白为包膜蛋白符合。在Prosite数据库中分析E蛋白的结构域(Domain)和空间结构可知E蛋自由3个Dommn组成,其中DomainI所在的氨基酸区段为第1"-52,32~191
和278"--'294位氨基酸。DomainII所在的氨基酸区段为第53,--,131和192"-277位氨基酸,而DommnIII所在的氨基酸区段为第294"-'493位氨基酸。预测所得7到的激酶的磷酸化位点是信号转导的重要通路,糖基化位点可能是登革病毒包膜糖蛋白E潜在的修饰位点。E蛋白在成熟的病毒颗粒中被包装并排列成紧密的鲱鱼骨架形态,包含30个类似救生筏状的结构,每个筏状结构由3个平行的二聚体组成。
二、登革2型病毒E蛋白的B、1l细胞表位分析和多肽设计在哈佛大学网站http://mif.dfci.harvard.edu采用Kolaskar&Tongaonkar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E蛋白的B细胞抗原趋势最高分值为1.255,位于第481位氨基酸残基亮氨酸(Leu)上。在第25、60、120、140、220、250、320、450和490左右的氨基酸存在几个B细胞抗原趋势值较高的区域。
利用免疫信息学网站http://www.imtech.res.in/提供的软件ProPred.I和
III中文摘要Pr0Pred和在哈佛大学网站http://bio.dfci.harvard.edu/RANKPEP/提供的软件Rankpep分别进行HLA.I和HLA.II类分子限制性的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并从中选择在我国HLA基因分布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进行预测。综合ProPred—I、ProPred和RankpepT细胞表位预测三种软件和用于预测B细胞表位的Kolaskar&Tongaokar方法的结果获得T细胞和B细胞候选抗原表位。综合B细胞和T细胞表位分析的结果,设计并送广州杰特伟生物有限公司合成,运用Fmoe-butyl固相合成侧链保护策略,在ABI多肽合成仪上合成抗原多肽,HPLC纯化和分析。得到两条登革2型病毒合成肽P1和P2,均为15个氨基酸,具体序列为ⅪⅣLGRLIn小PIVTE345~359;EPGQLKLNWFKKGSS
E393~397;纯度分别为94.97%;99.17%。同时合成一条登革l型病毒的多肽作为对照(序列为QHGTVLVQVK,E316 ̄325),纯度为87%。
三、登革2型病毒候选B细胞和T细胞表位多肽免疫学的研究合成肽的动物学实验:合成肽偶联载体蛋白分别与其相应组的小鼠在免疫前、第2次免疫以及末次免疫后,随机抽取的8只小鼠经间接ELISA法检测在一系列稀释度下的OD盯咖值,绘制免疫前、2次免疫后及未次免疫后的曲线变化图。合成肽的特异性实验:间接ELISA法检测将合成肽分别与已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小鼠血清、小鼠多抗腹水及正常小鼠血清进行ELISA反应并检测其OD值,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合成肽Pl、P2分别与已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小鼠血清、小鼠多抗腹水及正常小鼠血清进行ELISA反应的OD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07,P=0.000;F=232.050,P=0.ooo)。合成肽的血清学实验:间接ELISA法检测合成肽与10份J下常人血清及登革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血清的反应,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两样本f检验。经两样本t检验,合成肽P1、P2分别与恢复期患者血清及正常人血清的
IV硕士学位论文ELISA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8.374,P=0。000;t=6.504,P=0.000)。合成肽的ELISPOT实验:建立登革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后,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实验用IFN吖ELISPOT试剂盒检测抗原表位多肽能否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IFN-1,,记数斑点形成细胞即IFN.丫分泌细胞数量,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确定抗原多肽是否为DEN型特异性T细胞表位。IFN吖ELISPOT试剂盒检测IFN吖生成细胞,接种病毒组比正常组产生较多IFN吖生成细胞,正常组产生细胞为0/1x105个细胞,且接种病毒组中合成肽刺激组IFN吖生成细胞数目为15 ̄45/l×105个细胞和113~180/4x105个细胞,与无肽刺激组(空白对照)、无关多肽刺激组(阴性对照)和PHA刺激组(阳性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无肽刺激组(空白对照)和无关多肽刺激组(阴性对照)的斑点数量均为0,故比较在两种细胞浓度下,另外两种不同处理PHA刺激组(阳性对照)和实验组(合成肽Pl刺激组)的ELISPOT数目的差异。析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处理的主效应即合成肽Pl刺激组与PHA刺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48.818,P=0.000);两种细胞浓度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庐1367.717,P=-0.000);不同处理组问和细胞浓度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7.081,P=0.000)。以上结果表明,我们的筛选设计并合成的合成肽PIE345~359在表位预测软件中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预测均获得较高分值,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可能同时包含B细胞和T细胞表位,同时合成肽P2E3s3 ̄3孵也在B细胞表位预测软件中预测为潜在的B细胞表位,而在体外免疫学实验研究中,应用ELISA方法检测的动物学实验、特异性实验和血清学结合实验中两合成肽P1、P2均比对照组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特异性和结合性,在ELISPOT实验中,,合成肽P1也能良好地诱发Thl型细胞免疫并刺激已感染DEN并获得免疫记忆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较高水平的IFN吖,与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