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李锦斌,吉林省副省长(吉林长春 *****)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它们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体化发
展的。没有高等教育提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成果,就不可能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一个地区如果没有高速发
展的经济作为基础和支撑,要取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想
象的。吉林省高等教育有着很好的基础和突出的优势,但吉林又是一
个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是“小”财政支撑着一个“大”
教育。必须从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高
等教育发展,努力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丰富
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和商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
实现高等教育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一、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任务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和重组,
引起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性变革,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它从为少数人提供专门训练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从学术的“象牙之塔”到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从相对封闭、身处经
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到置身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不仅在知识生产、传
播方面起到重要基地的作用,并且不断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各样
的咨询服务和课题研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库”,成为
哺育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孵化器”。事实证明,为经济发展服务,是几
百年来高等教育基本功能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为经济发展服务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近代大学在欧洲诞生至今,高等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培养人才
扩展到教育、科研和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社
会逐渐演变的产物。具体说,高等教育功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都是和它们所处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西方早期的大学,比如古希腊的修辞学校,是以培养演说家、雄
辩家为目的;而中世纪大学是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出现应
运而生的,其培养目标是神职人员、医生、文学家、哲学家,以此为
欧洲封建特权阶层服务。这些大学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是与自然经济
占主要地位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当时,社会生产活动主要是手工劳
动,社会要求的主要是普通经验型体力劳动者,产品的数量、质量也
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经验和手工技能,这些主要是靠劳动者在
生产实践中通过世代相传和自身摸索形成的,而高等教育在改进生产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
工业大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要求科学为其开路,
要求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批英才,于是产生了
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这一功能的形成是以19世纪初德国柏林
大学的创立为标志的,经过英、美等国大学的先后效仿,在世界范围
内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传播、发展科学文化的功能,部分学校还形成
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为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作
出了贡献。
高等教育的第三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是在资本主义
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形成的。19世纪中期,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
经济发展逐渐超越了欧洲而一跃成为世界中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要求高等学校要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特别是为经济发展服务。1862年,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莫雷尔法案(Morrill Act,又称赠地法
案),这项法案要求在每个州建立一所“赠地学院”,并要求大学在不忽
视传统学术研究的同时,向学生提供“农业、采矿和制造工艺”方面的
教育。到1914年,美国各州普遍建立了由联邦政府、农业部和赠地
学院合作领导的农业推广系统,形成了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经济发展
服务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著名的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威斯
康星”思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威斯康星思
想为美国的大学普遍接受,并得到全世界大学的效仿,形成了高等教
育三种功能并存的现状。
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三项功能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每项功能的产生都把高等教育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了一
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
(二)为经济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我们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
明确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
们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等方面的特有作用,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一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和发展科技的功能。学校是知识的
殿堂,在以知识加工、传播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未来社会,学校是知
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紧
紧依靠高校科研力量,把它们建设成为我省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应用
科学研究的中心,科学文化知识生产、传播的集散地和精神文明建设
的主要基地。
二要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产出功能。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
的人才,是任何时代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吉林而言,要加快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必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
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省是各类人才比较密
集的省份,但高层次人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
与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关的,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化要求的
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和造就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
类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