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128 内蒙古中医药 

状体征的不断深入,反复循环的认识与诊治实践的过程 2j。因 

此,学习和掌握辩证法医学生可提高医学生认识能力,更好地 

掌握医疗技术,是提高服务治疗和医疗水平的有效措施。 1.3临床科研与辩证法的关系: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 

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只有大胆 

求异,才能打破常规,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新的思想和新 

的发现产生。而创新思维的基础就是辩证思维。科学研究的 过程就是对陈旧理念的否定,从而产生新的理念。作为医疗工 

作人员,需要对我们从事的医疗工作不断反思,大胆探索,提出 

假说,进行研究,才能推动我们的学科发展。从这个角度,需要 

特别强调在实践时不要盲从,不要简单地“复制”他人的经验。 

对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 

和探索,这就是创新思维。实践证明,我国在医学上的新成就, 

如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针刺麻醉、断指再植、小夹板治疗骨折、 

大面积烧伤、肿瘤的防治,以及中医对疑难杂症的奇效等,都是 

我国医学工作者学习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指导思想 取得的E3J。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动,为 

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辩证思维就没有科研。 2对立统一规律 

2.1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者外部关系互相对立,互相依 

存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正反两面,共处于 

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一方消失之时,就是该事物消亡之时。 

例如:我们知道做扁桃体手术后病人咽部疼痛,难以饮食,害怕 

饮食时咽部运动而弓}起出血,但如不饮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 

我们这时就可告知患者食用冷流质,既可补充能量,又起到止 

血减轻疼痛的作用,这样就能正确解决处理这对矛盾。 

2.2促进矛盾转化和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动 

态的。处于同一个体或关系中的矛盾双方依据内在和外在的 

条件变化而不断转化。次要矛盾随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掌握矛盾的转化规律 

是正确处理矛盾的前提。在医学实践中要时刻记住当前的主 

要矛盾,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例如在治疗急性会厌时, 

需立即应用激素快速解除病人喉阻塞,但病患同时患有糖尿 

病,这时我们就要抓住主要矛盾,救命要紧,应先解除患者的喉 

阻塞,挽救生命,其次再考虑并发症的治疗。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是从外部变化形式上揭示出变化规律。量 变是变化过程,是形式上的变化;质变是变化的结果,是本质上 

的变化。量是表象,形式,可以从外部看到,而质是内部素质, 

可以通过外部进行分析。量变和质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量变处在变化过程中,质变则是变化的终结。因此,量变过程 

中没有质变,质变出现时量变已经停止,因此质变中没有量变。 

从量变开始,到质变终结,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的全部内涵。而医学治疗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 

是这个规律的体现。实现质的飞跃需要量的积累,量的积累是 

为了实现质的飞跃。在治疗过程中的功能进步往往出现阶段 

性“平坡”,即经过显著的进步之后,会有一阶段“停滞”现象,这 

是必然的。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直线上升,这种由快 

到慢正是下一阶段迅速发展的蓄积过程。这些发展过程的辨 

证关系对于我们医学生理解许多治疗过程有重要意义。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包含矛盾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两 

部分,运动过程是自我否定或相互斗争,运动结果是矛盾由对 

立转化为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范畴,即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另一种形式。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两个层次的否定,一个 

层次表现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一个层次表现在运动结果上。简 

言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 

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对立 

统一规律把握具体矛盾双方运动的特点,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 本质矛盾的特点,从内部特点上揭示出运动规律,体现在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 

式前进,医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就会更好的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医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必要和有益 

的,可以强化医学生的理论思维、创新素质以及科研能力在内 

的多种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凉琼.通过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 

的体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1307,20(4):127—128. [2]刘铭.培养临床医生进行科学辩证思维的必要性[J].中国 

疗养医学,2006,15(2):10—11. 

[3]李恩.哲学与医学的发展[J].疑难病杂志,2007(6):382~ 

383.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王西贤 

关键词:中风;从脾胃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饥饱失宜,恣酒纵欲等因 

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中风一证,归纳病机 

不外虚、火、风、痰、气、血诸端。依临床辩证而有滋阴潜阳、平 

肝熄风、通腑化痰、活血通络、清热除痰、健脾利湿等治则。其 

*陕西省大荔县中医院(715100) 2010年7月13日收稿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9—0128—02 

中通腑化痰、清热除痰、健脾利湿、益气养血等均与治脾胃有 关,可见中风的发生除心肝肾外,脾胃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 

体会从脾胃论治中风,应从下列几法人手: 

1健脾化痰法 此法多用于中风病预防。《丹溪心法》“中风大率主血虚有 

痰,治痰为先……“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为生痰之源,

 2010年第19期 129 

若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衰,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 

湿生痰,痰郁生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 

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 

窍,突然昏仆,喁斜不遂。痰患为中风之主要病理因素,实源于 

脾胃失司,故防治中风,不可忽视健脾化痰。临床所见中老年 

肥胖之人,证见头晕目眩、纳呆,舌胖有齿痕,脉细弱或弦,伴高 

粘血症、高脂血症,发生中风的可能性较大,应健脾化痰,方选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伴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生龙牡,伴 

瘀血者加丹参、鸡血藤,糖尿病气阴双亏者加黄芪、天花粉。 

2通腑泻下法 此法多用于中风急性期。中焦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 

纽,胃气通降有利于肝阳肝火的潜降,气降则血也随之而降。 

中风的发生多由于脏腑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过度, 

饮食过饱,或房室劳累以致风火痰淤诸邪互相粘合随肝气暴 

逆,上蔽清窍,或阻于窍道经脉之中,或溢于血脉经络之外,皆 

是髓海受伤发为中风。一旦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 

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腑 

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阳明实热上冲,往往又会使痰火更甚, 

加重气机逆乱,升降失常,从而延缓正常功能的恢复,使疾病继 

续发展加重。可见气机逆乱致腑实不通是中风急性期的病机 

关键,亦是病势发展的关键。临床观察到平肝潜阳,降逆熄风 

诸法虽为合拍,皆缓不济急,惟通腑泻下,调理脾胃最宜。一可 

借大力通降阳明胃腑之势,赖中州枢机通降之功,直折肝阳之 

暴逆;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引血导热下行,气血得 

降,痰热消散,元神之府自然洁净;三则借硝黄泻下之力,去瘀 

化痰,推陈致新,是暴涨之痰火风瘀有其出路。因此临床中风 

急症,无论初中,再中,还是出血缺血,但见病属热实,脉弦滑, 

舌苔黄腻者一律早投以芒硝、大黄、瓜蒌、胆南星、丹皮、牛膝、 

枳实、厚朴、桃仁等通腑下瘀,清热豁痰之剂加减治疗,待病情 

缓解之后,再究其阴阳虚实而调之。但脑出血不宜泻下太频, 以免多次搬动病人而加重或诱发出血。临床上常见中风急性 

期,或经镇肝潜阳熄风等治疗后,便秘,数日一行,便秘既可为 

中风的诱发因素,亦常为中风急性期的突发症状。腹胀纳呆, 或面红,口臭,尿黄赤,苔厚腻黄或燥,均可用通腑泻下之法,使 

陈菀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通,有利于病情缓解。 

3平肝风。理胃气 

此法多用于中风急性期。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阳亢进 

而动肝风,肝风犯胃而致呕吐频发或呕逆连连,吐出饮食残渣 

或清水浊涎,甚者黑色陈血瘀液,此型死亡率高。方选用镇肝 

熄风汤为主,选加黄连、竹茹、竹叶、半夏、旋复花,清热和胃。 

4补气活血法 

此法多用于缺血型中风之中经络者及中风恢复期。“气为 

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气的旺盛与否,与先天精气 

是否充足,饮食营养是否丰富,肺脾肾三脏功能是否正常有关。 

但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尤为重要,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 

气虚不能运血,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而不能用。临 

床表现除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外,可伴患侧于足浮肿,语言蹇 

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舌淡紫,苔薄白,或舌体 

不正,脉细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 

加味,选加全虫、乌梢蛇、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蜈蚣以增强 

通经活络之力。若肢困乏力,纳差者,加人参、白术、焦三仙、鸡 

内金之类以益气健脾;若下肢瘫软元力甚加寄生、巴戟天、杜仲 

等补肾壮筋之品;若上肢偏废甚者加桑枝、姜黄以通络;手足肿 

甚者加茯苓、泽泻、薏米仁、防已淡渗利湿;语言不利加菖蒲、郁 

金以开窍。 

中风病从脾胃论治,体现在中风病的预防、救治及预后等 

各个阶段,与平肝熄风、祛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络等法,灵活配 

伍应用,对减少中风的发生,提高疗效,减少减轻后遗症,提高 

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论中医证素辨证治疗银屑病 

李斌 司新娥一谭静一 

关键词:中医证素;辨证治疗;银屑病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一lY)79(2010)19—0129—0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有特征性红斑、丘疹、鳞 

屑性的慢性皮肤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皮肤干燥及片状的鳞 屑不断地脱落,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由于 

病因不明,目前中医界对银屑病的临床论治主要根据各自的经 验进行辨证。各家对证型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尽一致,其结果 

也无法重复和推广;同时,在辨治银屑病的过程中易出现“以病 

套证”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中医辨证的思维原理,并且不能满 足临床上对各种病情进行辨证的实质需要。因此,根据银屑病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内科1CU(830000);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皮肤科(83o000) 2010年7月28日收稿 的临床表现,从其临床证型中提炼出常见“证素”,并以此为核 心,对银屑病的中医诊断、治疗等进行详细描述和探索,利用银 

屑病的病证规律、证素特点,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相兼顾、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1中医证素的基本内容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由朱文锋教授提出,是通过对 

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 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证素主要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病位 证素和寒、热、气滞、阳虚等病性证素。辨证就是在中医学理论 

指导下,根据证候而辨别证素,并由证素组合成证名诊断的思 维认识过程…。基本证素主要包括病位、病性2大类,共6o项 

左右_2』。其中病位证素2O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 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