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潜在优势和路径选择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潜在优势和路径选择

用。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据计 算,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 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所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 

贸易结构 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国、EI本、德国等国家 已进入服务经济或知识经济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就国 内而言,广东、上海等发达省市也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优 势地位。而安徽省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 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 区有较大落差。安徽省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 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 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2010年1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 划,促使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 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在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标准,严格审批,防 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进入。 

锁定效应 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 

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安徽省产业结构中,采煤、钢铁、冶金、有色、建 材、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比重大,基 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将对温室气 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安徽省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 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担国家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 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 

资金、技术和人才制约 

低碳技术、产业升级和低碳能源等低碳发展途径都 需要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的一系列投入来实 现。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和减排难度随减排量 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不但需要 巨额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安徽经济由 “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 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受省力制约,政府对技术创 

新财力支持有限,科技成果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如何 突破这些制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课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大 

安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但减排 Low-carbon Society L_=二_J 

的空间也比较大。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2008年第三产 业比重仅占37.4%,这一比重低于发达国家30%~40%;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7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 次能源消费量的0.64%。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 管理漏洞较多,使得安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 低。这说明安徽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在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还 有很大潜力。 

减排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 

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 

大体在15美元。而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初期,与工业化中 

后期的地区相比,锁定效应不是非常突出,经济发展方 

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再生 

能源的发展不但保证能源供应,而且可以减少碳排放,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碳减排成本。 

低碳技术和CDM项目合作潜力大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 

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安 

徽省与发达地区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另一 

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技术合作可以 

依靠商业渠道等方式引进,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 

得。截至2009年7月,安徽省在世界CDM理事会注册的 

项目仅有10个,数量仅为全国的2.3%。而且,安徽省的 

CDM项目大多属于节能和提高能效领域,新能源和可再 

生能源项目发展较少,在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安徽未来CDM项目合作潜力巨 

大。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明显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趋势。江汽、奇瑞等汽车企业在加强新能源 

汽车技术研发,促进新能源汽车实现实用化、产业化、 

规模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2009年安邦咨询的综 

合评价,安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区域竞争力居全国第 

24A。这表明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很强的实力,在 

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中,完全有能力获得未来 

的优势地位,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济 

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安徽省自2003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取得了非常 显著的成果。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综合治理环 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基本控制了淮河、巢湖、 江淮分水岭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 

题,一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得到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 已经明显改善。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基础,并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抛弃“高碳”产业, 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采煤、钢铁、冶金 等传统产业,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三是大力发 

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四是推进产业和产 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低 

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走一 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理性地发展风电、核能、水电、沼气、地热 

能、生物质能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鉴于煤炭在全 省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大力推进煤炭净化技 

术创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筑物、火力发电 和交通工具等基础建设应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在能源 相关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促进能源利用 

效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 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 

改变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多领域节能减排 

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公众的低 碳意识,推动社会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安徽省在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 

耗的潜力非常大,政府要倡导建筑领域重点节能降耗,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新能 

源汽车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 用和高效利用,安徽省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 业园,还应该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 普及。 

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 

低碳产品 

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 

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充分有效地利用发达国家对 我国的技术转让,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主 

要有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其中涉 及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新能源开发、混合动力汽 车、清洁燃煤等,无疑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应抓 

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 广。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积极发展森林碳汇,发挥生态系统吸收碳的能力。 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 

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 0.6亿一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 用调整和扩大林业面积,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 库。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 

大。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政府分别实施了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程,森林面积持续增加,目前 全省林木覆盖率为31.2%。未来要继续扩大造林面积, 

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 业碳排放。 

重点城市先行先试 

安徽省应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重点围绕低碳经 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低 

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建立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产 

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的实践区,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 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目前,北京、上海、广州、 

保定、无锡等城市已开始低碳城市试点,安徽省可以在 合肥、淮北、铜陵、淮南、马鞍山等重点城市进行试验 

试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以及国际资金资助 积累低碳 

发展经验,探索低碳发展道路。 

安徽省应该积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培育以低 

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坚持统筹兼顾,优 

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污染 和低碳排放的环保产业,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 

持续性,促进全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