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第12卷第2期 2010年3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01.12 No.2 Mar 2010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关丽丽 

(辽东学院商务英语系,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 

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 

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人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佩克拉;悲剧根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2—0159—02 

托尼・莫里森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 人女性,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新潮中最耀眼的 

一颗星星。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传说和现 

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文学语境涵盖黑人、妇女和美 

国。深切关注黑人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 

运,探索他们的内心体验,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其 

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即属这方面的一部经典之作。莫里森 

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 

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 

黑人的影响与栽害。黑人青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看不到自 

己的文化价值,只能在追求统治文化中力图实现自身价值。 

佩科拉即是一个典型,她朝思暮想,渴求得到一双蓝眼睛,一 

头金发和白色肌肤。然而,当真的有人注意她时,悲剧降临 

了,酗酒成性的父亲强奸了她,使她怀孕,导致精神崩溃。女 

主人公佩克拉的悲剧是多层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 

认为她的悲剧原因可概括为三点:历史的原因、美国黑人社 

会的影响以及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促使这一悲剧的产生。 

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佩科拉悲剧产生的民族历史根源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佩科拉悲剧源于种族歧视,有其很 

深的民族历史根源。早在17世纪,英国移民最初同黑人接 

触时,首先看到的是黑人的肤色、落后的社会和奇异的原始 

宗教。这种现象和他们自己的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他 

们原有的种族优越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对黑人产生了极端蔑 视的心理。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历来被白人当牲 

畜买卖的命运已摧毁了黑人内心的自我,给他们的心理留下 

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同时也造成了大批依靠这种万恶的制度 

为生的寄生虫和种族主义者。通过他们的影响,整个美国社 

会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偏见。他们不仅 

在身体上受尽了压迫,在思想意识上也被任意操纵。奴隶主 

为了自身的利益,从开始就向黑人奴隶灌输“低人一等”的 思想,甚至将黑人奴隶和动物等同起来,进行“物化”教育。 

尽管黑人奴隶在美国内战中获得自由,但从内战重建时期到 

2O世纪,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由此, 

长期受岐视和受压迫的经历已经在黑人的心里打下了深深 

烙印,民族的历史在黑人群体中产生了种族自我否定心理, 

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美国社会对佩科拉悲剧的影响 

佩科拉认为自己的不幸来源于自己的黑皮肤,自己的 

“丑陋”。她想要变得美丽,盼望白皮肤、蓝眼睛的奇迹降临 

在自己身上。佩科拉的这种幻想一方面折射出她渴望被看 见、发现自我身份和实现生存价值,另一方面揭示出佩科拉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已经接受和内化了白人的审美标准, 

即白色代表着美丽、清洁与善良,而黑色代表着丑陋、肮脏与 

邪恶。金发、碧眼、白皮肤是美貌的标准。佩科拉天真地认 

为,如果她有一双蓝眼睛,一切就不同了,父母会爱她,老师 

和同学也会喜欢她,而且眼睛越蓝,她得到的爱就越多。佩 

科拉身为黑色人种却遵循白色人种的审美及价值标准,向往 

白色人种特有的金发碧眼,这等于否定了自尊与自我,等待 

她的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在美国社会,白人在政治经济上处于绝对优势,上层建 

筑、经济领域以及意识 形态完全处在白人的控制之中,审美标准自然也就由他 

们来定。白人凭借他们在媒体上的强势,大肆宣扬白人文 

化,并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以及音乐、服装、杂志 

等宣传工具,推行白人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向黑人及其 

它少数民族显示其优越性,扭曲黑人的心灵,从而在意识形 

态上同化他们,抹平所谓的文化差异。人们通常可以看到, 

白人在电影屏幕上刻画的黑人多是傻子、仆人、小捣乱之类 

的形象,而白人多是英雄、主人、大善人之类的角色,这种虽 

带有娱乐性的媒体却实际上强化了白人虚假的优越感和黑 

人不应有的自卑感,对黑人的心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1-26 [作者简介]关丽丽(1980一),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商务英语系助教,学士。

 l60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它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美国黑 

人原本非洲语的丧失以及黑人英语的出现。就是白人强行 

推行语言霸权主义的例证。由于黑人生活在以白人为主导 

的世界中,所以被迫地接受了白人的语言。而语言又总是和 

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当黑人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时,他们 

就不可避免地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不可避免 

地按英语语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看待事物。这样在与英语 

语言的耳濡目染中。黑人就不自觉地接受了英语语言文化。 

此外,白人还利用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强行黑人学习英 

语语言,这样就使黑人从小就被灌输、移植白人文化,使他们 

在成长过程中处处接触白人文化。白人的这种语言和文化 

的控制是极具毁灭性的,尤其是对不成熟心灵的影响甚至摧 

残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 

三、黑人群体自身的原因 

世界上的任何人种,只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 

要受到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制约,并依赖当时社会的种种标准 

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确定自身的价值,能无视社会陋习而 

我行我素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虽然黑人为美国社会经济的 

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处于白人主宰的世界中,在白人 

审美标准的压力下,他们失去了自我,已在无意识中形成了 

“黑即丑”的观念,这点在社会最脆弱成员的头脑中已根深 

蒂固。布里德拉夫一家自认为很丑,而且丑陋得无可比拟, 

没人能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没丑到那种程度。他们从 

白人眼神里看到的只是厌恶,而且她认为这种眼神是冲着她 

的黑皮肤来的:“她身上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充满期望的,惟 

独她的黑皮肤是静止不动、令人恐惧的。引起白人眼中厌恶 神色的正是她的黑皮肤。”q)Ill(49)莫里森惜墨如金,但书中 

还是花大量篇幅讲述布里德拉夫夫妇年轻时的经历,以探索 

黑人这种自卑心理的根源。 

佩克拉周围的黑人都是麻木不仁的。他们不理解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悲剧发生后,没人去帮助这个可怜的小 

姑娘,甚至连一句同情的话都没有。佩克拉从他]t'3 ̄JL得到 

的只是唾弃:我认为此事发生后我们姐妹的伤心程度是深 

的,好像没有别人怀有同样的心情。我们希望能看到几双充 

满同情关注的眼睛,但这些眼睛似乎都蒙着一层纱 

(190)。佩克拉的母亲对此事的反应是把女儿粗暴地打了一 

顿,她一向认为自己的丈夫无可救药,不相信像乔利这样的 

人竟然还会有好的一面、人性的一面。她认为全家都达不到 

她的要求,所以她始终与丈夫和女儿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成 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一个远离自己民族文化的 

人。她没有给女儿母爱,事发之后,她对女儿更加鄙视了。 黑人生活在一个处处低人一等的社会里,没有经济上的 

独立,其它一切的独立更是无从谈起可悲之处在于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不是黑色人种的智力、体力或道德品质的低下, 而只是与这些毫无关联的因素——肤色。“一个黑人小女孩 

想从黑皮肤的深渊中逃脱出来,用蓝色的眼睛去看看周围的 

世界”l2 (174),但可悲的是在白人主宰一切的社会中,小女 

孩的梦想破灭了。关于佩克拉的悲剧,克洛迪娅是这么说 

的:“佩克拉接受了人们扣在她身上的屎盆子”…(159)。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见,佩克拉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悲剧意 

义也是多层次的。黑人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强烈的自卑、自 

恶、无知和麻木不仁是黑人民族的不幸;生活在一个父亲不 

知如何爱女儿、母亲忙着侍候白人的家庭里是少女佩克拉的 

不幸,被亲生父亲强奸是佩克拉直接意义上的悲剧。佩克拉 

是无知的牺牲品、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牺牲品、民族自卑自 

恶心理的牺牲品。莫里森通过这个普通黑人家庭的悲剧真 

实再现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两难困境,无论 

是一味顺应白人主流文化,还是严格恪守黑人传统文化,都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黑人的生存危机;通过黑人寻找自我身份 

的经历,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争取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 

文化声音。《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探索黑人生存之路的初 

次尝试,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她继续昭示黑人的历史与现 

状,探讨黑人的未来前途。对于这部情节看似简单的小说, 

笔者想借用评论家雷诺兹普莱斯对莫里森的评价来作为结 

尾:“她自己的想像世界业已证明她拥有丰富、完整、涵盖一 

切的人类视野。” 

注释: 

①文中所引译文均为笔者自译。 

参考文献: 

[1]Morrison,|r0ni.,nIe Bluest Eye[z].the Penguin Group,U S A. [2] 赵平凡.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授奖演说卷[z].杭州: 浙江省文艺出版社,1998.:3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