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2019年文档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2019年文档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i=r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 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 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 比较典型如北京“ 7?21”暴雨洪涝 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 我国,经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 研究国 外雨洪管理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 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 在一些发达国 家,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

种宝贵的资源 [1]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 利用的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 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 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兴建了 形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 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 面、绿地灌溉等, 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 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 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 比 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 雨季来临可来蓄洪, 平时可作为运动 场使用。1992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 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 分,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近 年来,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 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

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

止地面沉降的作用 [2 ,3]。

美国 80 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在有 效的总体规划帮助下, 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 域内或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 因此, 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 水质管理。水质点源污染在美国通过立法得到基本控制后, 年代后期, 美国环保署开始关心水质面源污染问题, 而城市雨水 径流则是主要的面源污染源。90年代初,BMP(排水最佳规划模 式)措施推广,当时一些学术文章指出 BMP设施可能会造成污染 物的累积、 大部分渗池是效果不佳的。

然而随后很多示范项目的 效果显著,BMP被证实十分有效,于是美国环保署制定了更加严 格的规范和标准,并于1999—2003年开始实施和推广。新世纪 后,随着美国城市无序蔓延, 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使 BMP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消除环境造成 的强烈影响, 美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模式, 低影响开 发、精明增长、

绿色基础设施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 的重视,美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 [4] 。美国分别采取地下水得到补给, 使遭到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 同时也起到阻

80 工程措施、 立法和政策对雨洪管理给予支持, 众多的州研究了屋 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路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 处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20世纪 80 年代,德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管理技术、行业 标准与管理条例。 例如德国的法律对雨水的排放明确规定: 为了 减少雨洪对城镇管网的行洪威胁,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 雨水在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经过就地入渗消纳, 或收集处理后 再回用,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允许排入污水 管。在雨水利用方面,德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

一套比较完整、 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主

控技术。 德国多为独门独户的单户家庭, 所以居住区技术与设备 很成熟,

居住区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过程一般依次为汇集收集、 净 化处理、收集贮存、分配利用四个阶段。一般的雨水利用模式是 屋顶的雨水通过雨漏管收集,分散或集中过滤径流中的颗粒物 质,然后引入蓄水池贮蓄,在通过水泵送至用水单元,可以冲厕 或灌溉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屋顶绿化在德国非常普遍,和日本

相比较, 德国屋顶绿化技术更为实用成熟, 日本屋顶绿化“集约 90%以上

[3] 。粗放型屋顶绿化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适合大面积的 推广。

2、我国雨洪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

从上述国外雨洪管理的发展状况可知, 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和 所能得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保效益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国

外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或实现了雨水利用的产业化, 如德国、日

本设计生产了各种过滤器、 流量控制阀、雨水口、检查井等设备, 这些设备在国外市场上已经比较常见。 而我国雨水利用仍属于 个新的领域,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 很大。

理念上的差距:相比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模式, 我国大多城 市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还是市政排水系统的建立、 改造和完善,解决雨污分流、城市排洪防汛。对雨水面源污染控 制和雨水资源利用研究考虑较少。 要包括屋顶雨水收集回收技术、 滞留、入渗和回灌技术和雨洪调

型绿化”很常见, 而德国的屋顶绿化总面积中 粗放型绿化”占 技术上的落后:理念上的落后导致相关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落 后,建筑雨水控制、截污、渗透和储存等关键技术国内研究相当 缺乏,如初期的雨水弃流装置、储水池、过滤器、雨水斗等产品 的技术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工程项目上具体技术的应用也缺少规 范的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观念转变是基础,法律法规是行动的 推力。发达国家现阶段雨洪管理的成就在于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 引导。而我国屋顶绿化才处于起步阶段, 和国外差距极大。目前, 国内生态保护在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甚至被忽略, 生态保护往往让步于经济发展。

所以,要使雨洪管理在城市水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必须在

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高和改善, 认真研究学习发达国家 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