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12和个性,也造就了城市的民风民俗。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文化,便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形象和生命力。它是滋养一方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养分,也是吸引外界目光的魅力。我们将城市所呈现的这种特征称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个性是形象,品位是内力。例如提到平遥就想到晋商,提到绍兴就想到师爷,提到上海就想到十里洋场(工业文明),提到苏杭就想到小桥流水、西湖、虎丘和丝竹之声,提到涿州就想到桃园三结义……在这些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城市文化的个性和形象,也形成城市的品位和魅力。其文化的精神价值,远大于本身的价值。城市文化品位是指城市的外貌和内涵,外貌靠规划和建设,内涵靠积累和倡导,这两者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工程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大,而文化却能使一座城市变伟大。一座城市的经济可增可减,文化却是永远的王牌,是支撑城市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切忌将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倡导培育特色民风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文化就是经济,就是生产力。云南丽江、江苏周庄,都曾因经济落后而受到冷落,但它们饱有文化——别具特色的个性文化,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和精明的管理者、经营者,就由落后变先进,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成为世界闻名的观光旅游胜地。它们靠的就是世代积累和倡导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的,如房屋、街道、环境、衣食用具;二是非物质的,民风民俗、游艺技能,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品位、外貌和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工夫,研究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升华特色文化影响力,倡导民风,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品貌,城市的无声名片。一个民族的伟大来源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城市是一方人民的名片,是塑造人民形象的摇篮,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实施城市建设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珍贵传统历史文化,在设计和规划新城区时要把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看作关系传承民族基因和符号的国策大事来抓,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和个性,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娱、宜教、宜看、宜生活的高品位家园。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一方面对城市生活充满期待,将城市化水平作为幸福生活的目标不断进行强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城市化的现代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人口稠密、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生活压力加大、幸福指数下降、犯罪率升高等“城市病”感到惴惴不安,甚至对城市生活产生怀疑和忧虑,认为“城市是万恶之渊”。面对如此大的反差,使我们在为生活的城市变大变美感到兴奋的同时,也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忧心忡忡。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人的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理念发生碰撞而引起的。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孙 勤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什么叫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性: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我国城市建设与外国城市建设相比,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大概是缺少了一种被称之为城市文化的东西。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在于文化。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城市文化是

专题论谈13

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就是文化的体现。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这种思想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这个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甚至还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类生存的方式,东方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和谐”的哲学。“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其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人必须像爱护自己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人对“天”负有保护的责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文化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每天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在较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艰苦奋斗,这种与天斗,与地斗,且其乐无穷的价值观,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是非常折腾人的。人们把奋斗作为目标,却忽视了奋斗的目的,其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如有些城市规划改了又改,城市定位因领导的更替而更改,城市建设过程中,“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或者《姑苏繁华图》中可以想象复原当时的城市空间,从中深切体会到当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及城市发展的水平,这种和谐的发展令人向往。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塑造了相对健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并且由于健康的城市文化,促使城市的商业和经济顺应自然的发展得以繁荣。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悖于这种和谐,我们的经济系统很大程度上是被经济数据所推动,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人们关心的只是增长再增长,却往往忽视文化、环境、生活质量、对生活意义的认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在任何时候对人类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其关键在于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揭示的“重要不只是增长,而是增长中的平衡”。如今城市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的失衡反过来影响方方面面。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水还被严重污染,水中含有2000多种化学成分,难以化解,造成水质性的缺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8公顷是平衡临界点,而目前我国人均只有0.21公顷。这些都是不平衡所造成的,包括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硬件与软件的不平衡,人的认知能力与主观愿望的不平衡、建设与财力的不平衡等。“过去30年的建设,透支了过去的几千年的积累”,“这不是吃子孙后代饭的问题,而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度过去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要量力而行城市化进程是现代文明发展所不可阻挡的,但这一进程必须量力而行。有人说,人们的行为是为了幸福,而财富、地位、权力是现代文明最重视的幸福象征。因此,人们把城市作为实现人类财富、地位、权力的最佳载体来追求,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脱离现实可能追求量的扩张,这种象征往往给人以假象,其结果造成许多不平衡和新的矛盾。例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流动人口大量流入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总体素质与城市化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等,人们最终还是要回过头来通过治理这种不平衡回归到新的平衡。“量力而行”的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平衡发展观的思想,它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平衡中前进,否则,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可见背离了“量力而行”的发展,必然是一种失衡的发展,使幸福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远。

城市建设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体现着一种多样性,这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当引起重视。这些年来,城市化建设是以城市硬件设施和形态变化作为增量来推进发展的,通过开发来推进城市建设,取得显赫的成果。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似乎发现这种进步使“原有的多样性在丢失,走向整齐划一和单调”,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在减少。这反映了城市建设出现失衡,而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

专题论谈14

当下,“文化名片”成为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中的热门字眼。对于任何国家、地区、城市来说,“文化名片”代表着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一张闪光的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应该代表着一种优秀的文化形象,体现出一种充实的文当代城市建设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李祥林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城市建设既要有超前的意识,又要从保护城市个性、城市文化遗产出发,从循环经济理念和法制要求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应该多向惠及每个公民和社会保障倾斜,可能这个政绩不如高楼那么直观,但它关系这个城市内在的活力。政府在不断赋于城市框架的经济社会内涵同时,还要传承原有文化的元素,找到避免城市现代性弊病的方法,只有这样城市才“更富有生命力,生活才更美好”。因为城市建设不仅要让人们在城市中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各种便利,更要给人们提供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个性,生活方式张弛有度,能让身心得到适意栖息的理想家园,从而使城市居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逾越文化屏障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换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乡村相继变成城市,农民也随继变成了市民。然而,以乡村秩序和家庭伦理为基础的农村与越来越繁荣的都市有着巨大的反差,生活在乡村的人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信仰、家庭甚至在观念上都有着许多不同,这种差异往往表现在文化上。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阵痛。在这种文化冲突中,城市文化是主流文化,当然不能因此否认农村文化。这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两种文化中寻找文化间“共同价值”的途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遇到并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共同文化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另一方面,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农民在转化为市民过程中,只有实现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城务工农民始终在社会底层徘徊的现状。政府在推进“两分两换”的过程中,除了“土地换保障、土地换住房”外,还需要对这些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在人际社交方面处于“劣势”的农民,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不设门槛,定期或不定期地以点带面开设“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共处”等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增强做人的自信与快乐,使这些农民朋友尽快地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更加和谐美好。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使人们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造成某些文化上的缺失、错位,甚至是枯燥和迷茫。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必将快速向前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衡发展观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一定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进而实现“和谐为体,中庸为用”的现代城市社会。(作者系浙江嘉兴学院公共事务管理处处长) 化身份,透露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理。对于地处世界东方的中国,对于每个省、每个市乃至每个县,打造“文化名片”的行为都标志着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向心力,它顺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