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 
◆高增明赵连强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239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调查,筛选出57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表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 
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网络不文明行为者的内隐自尊水平要低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但并未表现出 
明显的低内隐自尊,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水平。 
【关键词】内隐自尊 内隐攻击性网络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当下。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提高 
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程度,引导其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也逐渐成为了被社 
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其中。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的探 
讨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选择了内隐自尊和内隐攻击性这两个维度 
来探讨这一问题。 

研究内容 

(一)网络文明调查 
采用网络文明调查,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不文明行为的表 
现频率。随机选取2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 
率92.63%。其中男生11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58岁。 
(二)内隐自尊测试(IAT)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考察被试一致性任 
务和非一致性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一致性任务即把属于“自我”和“积 
极”的词做相同的按键反应进行归类,把属于“他人”和“消极”的词归为一 
类;非一致性任务即把“自我”与“消极”“他人”与“积极”等词分别归类。 
概念词都是自我词和他人词各5个。其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俺、 
我们:他人词包括:他、他们、外人、他人、他。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 
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快乐、健康、成功、聪明、开朗、富有、美丽、出色;消极词 
汇包括:痛苦、疾病、失败、丑陋、阴暗、贫穷、肮脏、苦恼。从参加实验一的 
被试中抽取57人作为实验二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文明组32 人,不文明组l5人。以一致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自尊 水平的指标。反应时之差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三)内隐攻击性测试(IAT) 该测试的概念维度同上,属性维度的攻击性词汇包括:侵犯、攻击、搏 斗、战争、报仇;非攻击性词汇包括:和平、温顺、合作、信任、仁爱。以一致 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攻击性水平的指标。反应时之差 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水平越高。被试同上。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转换后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平均为(3.88 4-2.76)年,每周上网 (8.82 4-9.06)h,每月上网平均花费37.56元(其中最高的多达180元)。 在有关网络文明行为项目方面,男生的均分为23.44 4-7.59,女生的均分则 为l9.36 4-7.42。女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情况极其显著地好于男生(P<0. 001)。在不文明组中男生占据了多数。经x 检验证实在性别构成上存在 极其显著的差异(x =32.58,P<0.001)。 将文明组与不文明组的网络行为相关指标作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 文明组对上网的态度明显比文明组积极(P 0.01),用于上网的花费也非 常显著地高于文明组(P c 0.O1),而有关网络对自己学业作用的评价方面 则显著低于文明组(P 0.05),表明过多地使用网络可能已影响了他们的 日常学习活动。 (二)内隐自尊测试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低于不 文明组(t:一3.72,P<O.001);而在不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与不文明组被试的 反应时差异并不显著。文明组被试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高内隐自尊(t=3.99,P< 0.001),而不文明组被试则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低内隐自尊。 褒1内隐自尊的测验结果(脚0) (三)内隐攻击性测试结果 袭2内隐攻 lf性的测验结莱(o=60)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在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高 于不文明组(t=4.06,P<0.001);而在不一致部分,文明组被试的反应时 则十分显著地低于不文明组(t=一3.39,P<0.01)。从表中可以得到,文 明组被试在一致部分的反应时极其显著地高于不一致部分(t:4.78,P<0. 001)。这表明文明组被试对攻击性词汇并不敏感,而是更多地把非攻击性 词汇与自我联系起来。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不文明组被试在一致部 
分的反应时则十分显著地低于不一致部分(t=一2.87,P<0.01),这表明 
不文明组被试更多地把攻击性词汇与自我联系起来,对攻击性词汇更加敏 
感,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 
三、讨论 
从网络文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的整体状况较 
好,文明组的人数远远高于不文明组,这与之前的有关研究的结论基本 


致。 
不文明网络行为的被试的上网时间与频率要高于文明组被试,这可能 
进一步导致网络成瘾的形成以及增强的不文明行为。侯友等的研究就表 
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大学生的网络失范 
行为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的相关。网络成瘾还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人际交 
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在内隐自尊方面,文明组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高内隐自尊,但不 
文明组的大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低内隐自尊,这与前人的多数研究结论 
并不一致。在内隐攻击性方面。文明组大学生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 
不文明大学生则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 
年的内隐攻击性。此次研究发现。不文明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网络暴力材 
料,比如攻击性网络游戏、动作电影等,这或许是不文明大学生较多表现出 
内隐攻击性的一个原因。 
总之,本研究发现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 
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网络不文明行为者并虽未表现出低内隐自 
尊,但是具有较高的内隐攻击性。 
参考文献: 
[1]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 
学报,2010,(10):988—997. 
[2]李宁,梁宁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 
(06):1356—1359. 

09/2013 1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