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
开挖
原始岩体
毛洞
支护 支护体系
时间 稳定洞室
•
与之相适应的力学过程如下
6
• 5、简单地说,这个 过程是动态的,其 力学状态的变化过 程,充分说明:隧 道施工也就是一个 应力释放与应力控 制的过程。应力释 放到什么程度?, 是可以通过一定的 人为的干涉手段加 以控制的。因此, 施工过程就是利用 和控制围岩动态变 形(应力)的过程 (图2)。认识这一 点是非常重要的。
14
三、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
• 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有两大类。即: 客观因素和外部因素。
15
1、客观因素(内在因素)
• 从前面的计算例中可以看出,影响开挖后 变形的两个客观因素就是初始地应力场和 围岩力学的、构造的特性。
16
• 1)初始地应力场 • 对初始地应力场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 ·隧道初始地应力场是由重力应力场和构造
• 因此,认识和掌握围岩在开挖后是如何变形及其 变形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9
10
• 从图3、4可知,在计算条件下,从掌子面前方到掌子面后 方一定范围内的拱顶下沉分布规律,大致如下。
• 1)隧道开挖后在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2a~5a)产生 了下沉,我们称之为“先行位移”;
• 2)在掌子面处,产生一定量的“初始位移”,此值与地 质条件关系密切,约为最终位移值的20~30%左右,这个 位移是开挖后瞬间发生的;
12
• 总之,从 计算和量 测中我们 可以得到 一个重要 认识,隧 道开挖后 的围岩变 形状态可 用图6的三 维图表示。
13
• 由上述各图可知,隧道开挖后隧道的变形 可分为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掌子面位 移及掌子面后方的位移三种。这三种位移 是同时发生的。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 支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抑制这些位移的发 展,也就是抑制由这些位移引起的围岩松 弛。因此,对设计、施工来说就是要搞清 楚这三种位移(变形)的产生条件和发展 规律,并通过什么手段来控制其发展。
19
20
8
二、隧道变形过程及其类型
• 前面提到,隧道工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应力 释放和应力控制的问题。应力释放的直接后果, 就是引起周边围岩的变形和松弛。因此,应力控 制实质上就是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也就是说 如何在开挖和支护过程中,使围岩不松弛或少松 弛。这是隧道设计施工的主要原则。围岩松弛与 围岩变形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要想控制住围岩的 松弛,就要控制住围岩的变形。
应力场构成。 • 以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看,初始地应力
场,多数认为按弹性的、重力的、静态的 应力场考虑。在埋深较浅,或者埋深很大 的条件下,可以不考虑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17
• ·决定初始地应力场的关键是设定合理的侧压力系数。因 为地应力场的垂直应力分量,基本上都按上覆埋深的重量 考虑。而水平侧压力的大小则主要决定于侧压力系数。
• 从侧压力系数看,初始地应力场存在三种情况。即:侧压 力系数小于1,等于1及小于1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的变 形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其模式的概念示于图7。
18
• ·实际上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地质构造, 如层状、块状、断层、褶皱等,在这种情况下,围岩的初始 地应力场也有所变化。例如在背斜构造中,,由于岩层成拱 状分布,使上覆岩层重量向两翼传递,而直接处在背斜轴下 面的岩层则受到较小的应力,其垂直应力的变化,可能如 图8所示;而在被断裂分割的地质构造条件下,下窄上宽 的楔形围岩移动时,受到两侧岩块的夹制,因而使应力减小, 反之,下宽上窄的岩块,则受到附加荷载的作用,其垂直应 力分布可能如图9所示、处于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条件下, 水平应力会有很大差异,如图10所示。在不均质的层状围 岩中,对垂直应力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图11)等等。总 之,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地质构造形态改变了重力应力场 的初始状态,这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是不容忽视的。
洞室结构体系=周围地质体(围岩)+支护构件 它是由天然的、具有固有的应力场、渗流场、 温度场的地质体和人工的支护构件构成的。这
与地面结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3
• 2、在这个结构体系中,周围地质体(围岩) 起着主导的作用。例如在充分稳定的地质 体(围岩)中,可以不需要任何结构意义 上的支护构件,而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 如一些天然洞穴的存在,人工修筑的无支 护构件的洞室(黄土窑洞、无支护坑道等) 等。就是需要支护的地质体(围岩),也 只是需要薄薄一层喷混凝土或者几根锚杆、 几榀钢架就可以使之成为稳定的结构,这 也说明,周围地质体是主要的承载体;
• 3)在掌子面后方,随掌子面的推进,产生不断增大的位 移,其特点是初期的位移速度很大,而后增长的速度逐渐 减缓,并趋于稳定。
• 这是处于一般围岩中的隧道变形的基本规律。
11
图5是一个随着掌子面推进的围岩位移测定例。在隧道拱顶上 方2m的位置设一个长50m的水平铝管,根据测定的弯曲应变 计算位移。
4
• 3、作为结构体系主体的地质体(围岩), 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 在设计、施工中遇到的许多不确定性问题 和现象也主要是由地质体(围岩)的不确 定性引起的。这也是我们在设计施工中面 对的最大难题;
5
• 4、从工程结构的角度看,这种结构体系的形成则是通过一定的施工 过程或者说是一定的力学过程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表达 (图1):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6、与地面结构体系截然不同的一点,就是 荷载的不确定性。这与地质体(围岩)的 不确定性直接相关,也与支护构件与围岩 的相互作用有关。因为支护构件上作用的 荷载大小及其分布是控制隧道变形结果的 反应,也是一个变数,也是不确定的。因 此给支护体系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实际上,解决了应力释放和应力控制问题, 也就解决了荷载问题。
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
1
一、概述
• 众所周知,隧道施工的基本目的是在各类地 质体〈围岩〉中修筑为各种目的服务的、 长期稳定的洞室结构体系。
• 在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中,我们 必须清楚地认识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
2
一、隧道结构体系的特点
1、从结构角度看,这个结构体系是由周围地质 体(围岩)和各种支护结构构成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