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体验式教学初探
肖 芬
近年,体验式学习理论已成为多种培训模式和学习方式
的核心。尝试把体验式学习理论与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相结
合,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课程中应用的可行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体验
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始于体验,进而发表
看法,由此引发反思,既而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应
用于实践的过程”。该理论强调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
环境或活动,目前已成为多种培训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核心理
论,其中包括体验式教学。何谓体验式教学?需要先介绍一
下“体验”的内涵。有学者曾在教育学的层面对“体验”进
行了界定,即“体验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
认识,其中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两种类别,前者指主体
在实践上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后者指
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
体验。”由此,引申出对“体验式教学”的界定,即学生通
过亲身经历或己有经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理解、感悟、验
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当前关于体验式教
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思想品德、语文等基础教育学科,而鲜
有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探索。笔者尝试把该理论应用于小学的
音乐课堂,力求实现将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功能转
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
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借鉴前述的相关成果,构建了在音乐课堂实践中的体验
式教学模式,共四个环节:
1.情境创设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基于对某事物深刻理解
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体验。
2.问题导引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与感受,深化“情境创设”中所引发的体验。
3.分享感悟引导学生基于情境和对问题的思考,开展生生之
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而升华体验,获得知识上的提
升。
4.评价反思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归根结底就是要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认识。因此,在评价与反思中要帮助学
生进行理性的归纳与概括,最终实现知行统一的核心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们以《切分节奏》一课为例试说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课题名称:《切分节奏》目标要求:在知识层面,通过先
感受、后认识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切分节奏;在技能层面,
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出切分节奏的规律、特点,并能准确拍
打切分节奏型;在情感、态度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激励学生去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劳
动节奏、运动节奏及生活节奏。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学生
已经接触、掌握了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及节奏技巧,开始能
够独立聆听、思考音乐。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好
地感知、认识音乐,对学生进行表现节奏、创作练习等各方
面的训练。教学重点与难点: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通过
比较引导他们认识、切分节奏。教学资源:钢琴、录音机、
卡片、磁带。
2.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在音乐中师生互动,教师组
织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种种“节奏”, 如,天空下着大雨时
节奏是怎么样的,小朋友跑步时的节奏是怎么样的,青蛙叫
时节奏又是怎么样的,等等;播放一组2/4拍子的铃鼓拍,
如新疆音乐、体育课中的某些节奏等,用生活中的节奏引发
学生的真切感受。环节二:问题导引。设计如下问题引发学
生思考:(1)刚才听到的都是2/4拍,除了音符不同之外,
还有一个地方不同,请同学们试一试,打一打拍子,结合刚
才你的感受讨论一下。(2)2/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3)
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2/4拍节奏?环节三:分享感悟。以小
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各小组汇报讨论
的结果。环节四:评价反思。教师就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概括。其中包括解析2/4拍子的
强弱规律、切分节奏的内涵以及初步感受《放牧归》中切分
节奏的位置。
三、 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的应用中,最突出的
难点在于情境的创设。事实上,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在
思考如何传授知识的时候,已经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然而,
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是否都是好的,都是有效的?笔者以为不
然。由此引发笔者思考,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从而为学
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经由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及
前人的探讨,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情境可从以下几个特点中
予以构建:1.情境的真实性美国教育学家布朗曾提出“:学
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之中,使它对学生有意
义。”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最真实的?笔者以为,源于
生活的事物就是最真实的情境。即,在课堂实践中,我们所
选用的素材最好能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有某种程度的吻
合。因为,与生活实践越贴近的事物,就是越容易与听众产
生共鸣的东西,而共鸣的本质也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正是体
验式教学的核心。因此,可以考虑从听众的过去经历、已有
经验等生活实践中创设情境。2.情境的典型性这强调的是所
选取素材的代表性。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心
理需求、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等原则去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
的素材。比如,在讲解“切分节奏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时,
最经典的素材就是《放牧归》。3.情境的情感性在此强调的
是情境所带来的气氛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这是教学情
境能否启动学生体验的关键。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
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
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4.
情境的学科性情境的创设要凸显心理学的学科特色,紧扣教
学目标,突出学习重点。其中,作为教学者,备课时需要考
虑:在这个知识体系中,学科的逻辑体系是什么?由此引申
的教学内容可能有哪些?而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需求
如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选择并
调整授课的具体内容,即可以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有理有据
的取舍。5.情境的问题性这一特点是为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
所服务的,即有价值的情境是带有悬念性的情境,它能引发
一些有益的思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