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宇宙太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资源,期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人类渴望获得的许多宝贵资源,可望在宇宙空间得到满足。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叫做空间技术,又称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它包括航天运输技术、航天器技术、航天应用技术等。 航天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开始走向产业化。现今,空间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且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空间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航天活动已成为地球上大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 卫星通信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享用着卫星通信广播的成果,如电视、广播、电话、传真、医疗、教育等方面。它是所有航天应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并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上各点之间的通信,是目前远距离通信中最先进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电视广播(包括电视、音频广播、多媒体等)、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接人等领域。整个通信系统由空间部分的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的卫星测控站与卫星通信地球站组成。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宽、通信容量大、机动灵活、组网方便、通信质量高、不受地理限制等优点,特别是其多址灵活性和可移动通信的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卫星通信的这些优点,世界各国都在加速发展卫星通信,它所能提供的有关信息传递的业务已达100多项。特别是卫星固定通信,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靠大约200多颗在轨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进行80%的洲际通信、100%的国际电视转播和部分国内或区域通信业务,形成了产值很大的国际卫星通信广播市场。在这方面,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发射了多颗通信卫星,提高了卫星通信的能力。中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卫星通信的发展,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和卫星音频线路,听老师讲课并与老师交流,就如同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医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线路得到伤员、病人的资料(超声波图像、X光片等静止或动态图像),也可传输手术现场的动态图像,进行会诊、拟订手术方案,使伤员、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目前,航天大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卫星广播系统。电视直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业务正迅速发展。中国也已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并在已经建成的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建立了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现今,中国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教育网——培养了大学毕业生200多万人,现有1 600多万人在校学习。另外,中国卫星远程医疗服务也已进入应用阶段。“金卫”卫星远程医疗系统于1997年开通,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会聚了雄厚的医疗资源。所有这些,为中国节省培训费和医疗费用几十亿元,社会效益极为突出。 对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地区,卫星通信尤为重要。中国实施了“村村通”计划,使边远山区的1.6亿人民能够接收电视新闻、得到教育(扫盲)和及时的医疗救治,特别是在科技普及方面,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已有2000多万农民收看过农村实用技术节目,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另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卫星通信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西部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由于气候原因,其自然灾害频发,有线传输电路极易中断,而且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若利用卫星通信,可以更好地解决西部发展问题。 卫星移动通信使用户可在任何地方完成移动点与移动点或移动点与固定点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它不仅能够提供话音、数据、传真和短信息服务,还可提供高速数据接人业务,并将向航空领域机上乘客提供宽带因特网、E—mail、寻呼、IP电话等业务。Inmarsat的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场合。最近又推出Inmarsat—4多媒体移动通信终端,使用户在地球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它获得一条移动的高速通信信道,实现全天候、无缝隙的电话、传真、Internet浏览、E—mail、LAN网、64kbit/s高速数据、视频图像的通信要求。该系统还可实现无线卫星网与有线公众网的双向通信,适用于野外探险、科学考察,是目前理想的多媒体办公设备。 目前,各种卫星通信网传输网互连互通,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一起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海陆空天立体通信网。 作为公用通信网的补充,VSAT卫星通信业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公众电话、新闻、股票证券交易、银行、海关、民航、石油、商业和经贸等方面),国内进行VSAT服务经营的单位有34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建立了金融、证券、期货、煤炭、海关、铁路、计委、气象、地震、烟草、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约120个专用卫星通信网。卫星通信无处不在。为满足跨国用户的需求,还建立了VSAT国际专线业务,开通了约150条专线。 在本世纪,将用卫星通信线路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世界上高速、大容量的自动化信息网络。在不久的将来,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的市场将不断扩大,将深深地融人人民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卫星互联网宽带接人和多媒体移动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将使卫星通信与人民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指的是从太空观察地球,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您出行前,一般都要看看天气预报,它依赖气象卫星提供信息;渔民根据卫星遥感可以知道鱼群在何处,以避免盲目地捕鱼;农民可以根据卫星遥感信息判断土地的墒情,选择最好的时机种田…… 卫星遥感是利用卫星的各种遥感器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谱段的电磁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送回地面处理应用。遥感卫星的地面设备主要包括接收、处理和解译由卫星获取的各种图像和数据。 卫星遥感将人类认识地球、研究地球的视点从地面、低空扩展到太空,通过对地球高视点、宽视域和连续性的观测,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及其周围环境有了更全面、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其主要应用领域为:气象、资源、测绘、海洋、环境和灾害监视。其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世界上现有十几颗气象卫星,已构成全球观测网。120多个国家建立了1000多个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利用服务站,昼夜不停地监视全球大气与环境的变化,改善天气预报准确程度,实现了中期天气预报。气象卫星投入使用以来,每年发生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无一漏报,有效监测暴雨的发生、形成,对洪涝等灾害的发生作出及时预报,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发射了“风云”气象系列卫星,卫星数据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农业规划和作物估产、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的气象预报系统,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旱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荒漠化监测系统,森林、草原灾害监测系统,全国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系统,全国农情遥感速报监测系统等业务化运行系统。2001年9月,中国在南宁组建了第一个省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试验基地”,主要进行短时短期预报、短期天气预测、自然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等方面的遥感试验研究与应用,农业气候及相关自然、生态资源的遥感综合调查和农作物长势等植被、生态相关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 30多年来,世界上已发射了多种类型地球资源卫星。典型的有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前苏联的“自然号”卫星、欧洲的ERS卫星、中国和巴西合作的CBERS—1卫星等,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接收存档资源卫星各类数据(可见光至热红外图像信息)近23万景,所接收的数据已覆盖中国国土的96%。用户已先后购买和协议订购了13000多景资源卫星数据产品,比国际同类卫星的数据产品在相同时间内的分发量大了10倍以上。两年来,资源卫星数据产品在农业、水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未来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卫星遥感技术可对海洋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观测,并且已广泛得到应用。卫星遥感能监测海冰的生消分布,保障海上石油勘探开采、航海和海港建设安全;监测海温和洋流,帮助渔民正确确定渔场和远洋船只选择航道;用于海岸带资源调查等。1986年,我国山东青岛渔业公司利用气象卫星的海温资料,结合渔民的经验,确定渔场位置,提高了捕鱼的产量。 为了开发海洋,2002年5月中国研制的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发射成功,其数据产品将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海湾及航道监测与治理、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监测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资源开发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据有关专家预测,若“海洋一号”卫星使用寿命能够达到两年,其投入与产出之比约为1:6~1:11。 卫星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预报方面也发挥其优势,减少了人们的损失。1987年大兴安岭的火灾中,中国通过灾区的卫星遥感图像,来制定受灾等级图;火灾过后,又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测量过火面积及资源损失程度,为灾后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提供了依据。中国正在准备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近期主要建成由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组成的星座。该星座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及时、全面掌握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为防灾、抗灾、救灾,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加速开发和消耗极为有限的地球资源。地球资源的存储量在迅速地减少,与此同时,引起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社会问题。资源肆意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孪生兄弟,人类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平衡问题,否则人类将面临大灾难。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大系统工程,要从宏观高度合理规划,各类遥感卫星的宏观观测能力可以为此作出贡献。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沙漠化的成因、防治等等,都将依赖于卫星的监测研究。 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就是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 在经常塞车的城市,可以利用车载电视显示各路段的交通情况,以便司机选择最佳路段行使;还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选择最近路段行使。可以说导航定位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铁路、公路、海洋、航空的运输更加高效、安全、可靠性更高。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的GP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它由24颗卫星组成,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实时传输等性能,可在全球导航与定位,精度达到米级。2000年,中国建成了由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性“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该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区域性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