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水性哲学

结合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水性哲学

结合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水性哲学摘要:看了一部电影《驴得水》,对其中反应出的扭曲、不得已或被迫害人性有了一些思考,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包容、易变的人性本色,在我看来与水的本性有共通之处。

在这一学期中所学习的《坛经》、《老子》、《庄子》、《中庸》等中国哲学原著中都有深刻的水性哲学的意义,所以就这个水性哲学的切入点来评析电影《驴得水》并提出自己对于事物的发展还是应顺其自然,而不应多加人为改造因素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水性哲学;顺其自然水,我们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江河湖海的通称等。

水,可变化万端,蒸发可成汽、冻结成冰、可化雾、化雨、化雪,其性就如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易者,变也,主旨万物皆可变。

可是变化之后如果是异化的话,是不是保持其不变的自然本性会更好呢?一、《驴得水》人物本性及故事梗概近段时间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叫《驴得水》,这部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让我感触颇深,她们就拥有水的品质,多变、灵巧、包容、温柔、创造。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破旧山村里,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学堂里名册只有五名老师,以“好爸爸”自居的孙校长,美丽的一曼老师,耿直的周铁男,油滑的裴魁山,还有一只名叫“吕得水”的驴老师,四个老师老师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来到这个小山村,却因为生活环境过于艰苦,所以捏造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用一头驴挂名,学校的花费都是靠着吕老师的工资,津贴。

某天,教育部发来信函,说要有一名特派员来到这个学校进行审查,老师们赶忙找了一个铜匠扮作“吕得水”老师,应付特派员的检查,而后又为使了美国慈善家口袋里的钱能捐给“学校”,在强权和欲望的驱使下,每个人的人性开始崩塌,所以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开始了。

《红楼梦》中的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在这部影片中女人的水性和男人的泥性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当水性超越泥性,表现出来的是温馨,当水性平衡于泥性,表现出来的是创造和进步,当水性少于泥性,表现出来的就是粗暴与野蛮。

假作真时真亦假,和《红楼梦》一样,这个影片的故事的前半截欢乐温馨,一曼老师带着无限风情款款而来,她总是笑着的,美着的,像水一样的轻灵,柔美。

还有孙校长的女儿孙佳,也是笑着,跳着,像水一样的活泼,灵动。

此时,三位男老师对她们是爱护,爱慕,暗恋的,此时的水性和泥性之间是互相调和的,就如《老子》中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背负于阴,而拥抱着阳,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和。

引申来看便是,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但他们之间的不和谐是绝对的。

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

这恰好适应于这个主题,女性老师是水性的是阴,男性老师是泥性的,是阳。

他们这短暂的和谐在特派员第二次到访学校检查的时候因为利益轰然破灭。

那时女性受到压迫,水性缺少,泥性占了上风。

须眉浊物唱起了大戏,整部影片基调开始压抑,当历史由泥性书写便再无创造可言,再无进步可言。

结尾女教师一曼的自杀,孙佳前途未卜而又尽人皆知的旅程,便是值得令人深思的结局。

故事发生在的小山村十分缺水,学校教师每天所用的水都要靠孙校长女儿孙佳和养的一头名叫“得水”的黑驴去往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而在影片开篇就安排了一个驴棚着火的情节,四名教师各表现出了不同的救火方式,这也是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处事态度,但救火的结果是驴棚彻底烧光。

但当孙佳打水回来,想用水救火的时候却遭到了阻拦。

水很珍贵,打水不易,这时对水的态度是珍惜的。

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驴”的事即将大白于天下。

“驴得水”得来的水却不是救自己而是服务于心思各异的他人。

当水被抛弃,那驴也就失去了作用了。

所以之后“驴得水”被杀死了,水性彻底消失,最后以悲剧结尾。

二、水性哲学在电影中的体现水是具有创造性的。

影片中铜匠是代替那头驴来扮演吕得水老师的,铜匠原本是一个朴实无知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

他第一次作为吕得水老师时可以说是一曼老师创造了他,一曼老师教会了他礼仪和所谓的“外文”,在特派员面前过了一关,铜匠自身的泥性被一曼老师的水性进行了包容与创造,所以他开始依赖于这水性的温柔,在离别时相送的那一首发自肺腑的情歌和一绺头发便是铜匠内心善的始发,并且还受到了校长“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铜匠逐渐开始走向一个真正的人。

而孙佳之后对铜匠进行了教育指导,教他看书,教他知识和道理,让他改头换面,逐渐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这便可以看到水性之于泥性的创造功能了。

所以当铜匠老婆来找一曼麻烦的时候,铜匠站了出来,作为一种英雄式的姿态来保护一曼,他正在从一个自然的人走向一个有理智会思考的人。

但是,当特派员第二次到来的时候,一曼绝情的话语和姿态打碎了他心里水的柔性和姿态,打碎了他思想里那个理性的、善的人,只剩下了一具丑陋的皮囊,内在成为了非人的,残暴无耻的牲口。

当铜匠只剩浑浊的泥性,他便对诱发自己改变的一曼老师进行了报复,摧残了一曼的纯美的内心,将赋予他身上的一切创造毁灭。

由此便不由得让人思考,创造性的改变真的是对的吗?如果铜匠还是那个淳朴自然的铜匠,没有经过教化,没有经过社会的异化,那么这一切是否不会这么激烈地发生。

水是可以变化万端的。

影片出现了三个女性人物,孙佳,一曼老师,铜匠媳妇,她们所体现出来的水性也各不相同,孙佳是水性最饱满的,她清澈,纯真,可爱,梦幻,没有过多的泥性污浊。

一曼老师已经对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男性的本质有了了解,其不过是黑暗二字罢了,所以她在失望之后便不再强求,遂开始释放自己的本性,依自己的意愿生活。

裴魁山劝她改一改的时候,一曼回答道:“我就是这样的。

”这便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一曼所体现出来的水性已经是带有浑浊的了,她不可避免地被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泥性所污染,纯真,可爱,梦幻这些已经离她远去。

最后,铜匠媳妇,她是水性最为浑浊的一个,她也是从孙佳和一曼的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看透了当时男性普遍的软弱,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物欲横流,所以她在婚后果断地决定成为压迫者,压迫自己的丈夫铜匠,来避免自己被进一步压迫。

这不得不说是人性的一种悲哀。

所以当她发现铜匠和一曼的事情后,气势汹汹的来质问一曼。

她不许铜匠超出自己的操控范围。

压迫着他人,铜匠媳妇才能找到自己人性的存在感。

水也可以是包容的,但是这种包容性却容易被压抑和摧残。

影片中的裴魁山是个被装在“钱欲”套子里的人,他是个很自我的人,他的核心思想便是“动了谁都不能动了我的”。

影片前半段他还会为了一曼而做出心里和行为上的妥协,这时他的人性中还带有善和柔的一面,私欲已被表现出来,但还是潜藏在人性之下的。

但是当裴魁山目睹了一曼和铜匠之间的关系后,他人性中柔的,善的一面在此刻瞬间崩塌,人性湮灭,兽性涌现。

之后裴魁山便对一曼进行冷嘲热讽,挖苦,在铜匠被特派员赋予了主导权,对一曼进行报复的时候,裴魁山完美的变身为走狗,和铜匠一起将一曼推入深渊。

还有影片中的周铁男,他是最让观众感到猝不及防的一个人,他出现时是一个心直口快,嫉恶如仇,热情爽朗的人。

他和一曼是最合拍的同事,他喜欢着孙佳,每天都想着怎么和她告白。

对裴魁山爱钱的自私性子表示自己的不屑,对特派员助理的走狗行为表达鄙视,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着,做着。

当他被一颗子弹擦脑而过的时候,他的脊梁弯了,不再“铁”了,周铁男的这个名字便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他不再敢多管闲事,不再敢伸张正义。

导致故事发生的诱因便是特派员审查一事,特派员是一个典型的官场中人,一切向利益看齐,特派员的第一次审查,第二次审查,以及政府对于美国慈善家所捐的那笔钱的势在必得,都促使他将这个故事将错就错的继续下去。

但是这个将错就错却毁掉了老师们之间维系的平和,温馨,将他们人性中的水性摧毁殆尽,只留下了泥性中的干涸粗暴,所以导致了带有荒诞主义的悲剧结局。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的水性的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女性所具有的水性就代表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是自然本性,是未被异化过的人之本性,我们应该珍惜它。

在对影片情节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影片最激烈的矛盾激化其实也就是围绕着特派员的两次检查而已,但如果特派员不来检查是否这些故事就不会发生呢?我认为其实不然,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处事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爆发,那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如何找回自己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最有利于我们本性的处事哲学呢?三、水性哲学应是顺其自然的论证依据其实我们的先哲们就已经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处世哲学。

我们的“四书”之一,子思的《中庸》一书的中心思想便是中和、诚,告诉我们要顺着天赋本性形式,遵循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这其中人的本性便是“中和”之性,它是情的本然之性,或者说是情的本质或存在依据。

还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间的人都做到至诚这种品质,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便是在告诉我们要回归到至诚的本性。

《庄子秋水》篇中认为事物的本性性应该是宏大,返璞归真,不以人为毁灭自然。

就如同北海和河伯的对话,便反映了认识对象上的相对性问题,同一个对象依照不同的认识标准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也说明了事物应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以人为加以操控,加以异化。

而在《坛经》中也有“自性是佛,不假外求”之语。

这便是《坛经》中六祖的人性本善论了。

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去除欲望遮蔽,就如拨云见日,可以直了成佛。

在经文中认为成佛之大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欲望,要“无念”,才能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人,回归本性,回归佛性。

《荀子哀公》中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从中可看出水性易变,需要好好引导,趋利避害,如此方才能发挥好“载舟”的用处。

也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懂得规避不利于己之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老子》中也有这样的处事理论理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意思便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