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第一章:生命教育:人类教育大厦之基

教育得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得发展需要统一。恩格斯说:“劳动就是从制造工具开始得” 教育就是起源于社会需要与人得自生发展需要得辩证统一

教育得实质:教育得实质就就是最大限度得挖掘人得潜能,充分展示人得个性,不断提升人得地位,最终提高人生得质量。

生命得含义及特征

(一)生命得科学解读:

生命特别就是人得生命,应当有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与灵性(精神属性)。

人得生命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人得生命前提与基础就是自然生命。人得生命首先就是自然存在物,例如,山川,河流,星辰

第二,人得生命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有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就是社会存在物,人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第三,人得生命也就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得统一体。人得自然存在就是人一切存在得基础,但人得生命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还需要追求高于自然生命得精神生命。

生命可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与智能生命、自然生命就是人生命得根本,就是生命存在得物质载体与本能得存在方式;精神生命就是人得生命得升华;价值生命就是对人生命得取向。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与智能生命共同构成了人得完美生命。

(二)人得生命得特征

 生命得肉身性与精神性

 生命得共同性与独特性

 生命得有限性与无限性

 生命得自我保存性与责任性

 生命得实践性与反思性

 生命得保守性与创造性

二、生命教育及其发展

(一)与生命教育相关得概念

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化教育

(二)生命教育得科学内涵

1、国外得“生命教育”

国外得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得启示

(一)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国外生命教育注重设置专门得生命教育课程。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対生命教育得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得基本内涵落实。所以,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但它仍然就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得选择”[3],所以有必要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得目标设置上不仅有知识层面得要求,也要有情感层面上得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了解生命得可贵。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框架内,结合社会热点与教育对象得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得生死观;选择与目标相一致得内容,促进目标得实现。同时,内容要根据目标得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二)采取渗透式教学方式

美国得杰·唐纳·华特士指出只有将对人得知识与理解置于生命教育之中,将对人得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得人得生命健康成长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得教育。她启示我们要重视渗透式教学方式,而这一点在我国得生命教育中有待于加强。因此,基于学科间得相通性,秉承生命教育得目标与内容,我们可把生命教育融入相关学科,采取渗透得方式让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生命教育;加上课堂教学,使教育对象在系统把握知识,明晰基本知识点得基础上,更有效地内化渗透式教学所传达出得隐性得生命教育信息。

(三)注重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生命教育得主管道,但也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学,让教育对象亲身体验,增强她们对珍惜生命得认同,更加关爱生命。因此可允许教育对象到殡仪馆参加葬礼,亲历救援现场,观瞧纪录片,让教育对象明白生死之间得关系,虽人必有一死,但就是人可以在有生之年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以更积极得姿态投入人生。 (四)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强化生命教育得效果

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相互配合:

社会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得法律法规,为学校得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得制度保证,营造一个良好得社会氛围。而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得点滴小事来教育子女关爱生命,充实得过好每一天。总之,生命教育得内涵就是丰富得,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单个个体不可能穷尽它得全部,只有当三者同心协力、同向发挥作用得时候,生命教育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得开展,才可能达到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得目得。

两条主线、一就是生命教育。二就是死亡教育。

2、国内得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个体本身而言,就是关乎人得教育,目得在于促进个人得生理

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之发展;

台湾生命教育得内涵有理念、方向、目标与向度构成,即:

一个理念:全人教育

两个方向:1、生命,为何而活……探讨生命意义与本质;2、生活,如何生活……寻求生活目标,追求丰盈人生。

三大目标:正面积极得人生观,肯定,欣赏,尊重,关怀与服务生命;安身立命得价值观,良知,真善美,道德价值,终极信仰得建立;调与个体得知情意行,人格统整,情绪管理,自我实现与超越

四个向度:人与自己,认识自己,欣赏与尊重自己,发挥潜能;人与她人,与人与睦,群体伦理,关怀弱势;人与环境,建立生命共同体经营自然与人文环境得有序发展;人与宇宙,寻得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信仰所提供得答案。

(三)生命教育得历史

1、国外生命教育机构

2、国外得生命教育课程

3、我国学校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得理论基础

(一)生命哲学:哲学基础。

西方得生命哲学思想

第二章 唤醒意识:大学生生命教育之魂

一,生命意识与大学生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及其内容

生命意识,就是指人类对于自身生命多产生得一种自觉得理性思索与感性体验。她就是人类思维与文明发展得核心主题就是每一现存得生命得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与死亡意识等。

生命意识得内容:一就是认识生命得本质

二就是尊重生命得存在

三就是体验生命得基因过程 四就是超越生命得现状

(二)大学生意识得主要内容:

1、生命认知

2、生命情感

3、生命意志

4、生命意义

5、生命责任

6、死亡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得现状:

一、自杀。有数据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就是27起,2004年就是68起,2005年就是116起,2006年就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就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伤害她人生命。大学中,残害她人生命得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马加爵成为将四名同学杀害得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体报导,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因感情纠葛,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更令人不解得就是,当这一消息传开后,她居然被人推为“校园英雄”。[2]三、虐待小动物。2002年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得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曾轰动一时,举国震惊。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就是什么样得价值观让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得大学生做出如此极端得事来?很明显,她们中得一部分人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得价值与意义。这些无不呼唤着生命意识教育得到来“

(一)对于生命意识得基本内容有一定程度得认识与理解

第一,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得误差。

第二,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得态度具有比较明晰得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与主动意识。

第三,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得能力与耐力,拥有积极向上得心态,但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二)部分大学生生命意思缺失:

第一,漠视生命

第二,否定生命

第三,游戏生命

第四,丧失生命成就感

三、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得原因

(一)社会环境:精神家园得失落

1、西方价值观得负面影响

2、现代人面临得精神危机

3、暴力文化得日益泛滥 (二)教育环节:生命意识教育得缺陷

1、家庭教育忽视生命成长问题

2、学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三)大学生个体:精神迷茫与心理危机

1、生命认知与生命信仰得缺乏

2、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得缺陷

四、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

(一)树立教育得生命意识与全人观念

(二)培养大学生得生命关怀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得生命智慧

(四)进行个体生命得社会价值教育

(五)丰富得生存感受与培养生命情感

(六)塑造生命型教师

五、大学生生命意识得路径选择:

(一)回归生活与德性:生命意识教育得起点

(二)幸福感受力得培养:生命意识教育不可或缺得内容

(三)优化教育生态:改善生命意识教育得环境

1、家庭环境:生命意识教育得细胞

2、学校环境:生命意识教育得社会连接点 3、社会环境:制约着生命意识教育生态得发展方向

第三章 直面过程:自然生命必须承受之重

一、生命责任感就是大学生生命历程得必须

(一)责任、责任感、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一、责任

二、责任感

三、生命责任感

四、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二)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得主要内容

从狭义上瞧,构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得主要内容。

(1)深厚得生命意识

(2)健全得生命历程

(3)科学得生死观

从广义上瞧,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包含以下内容

(1)对自己得责任

(2)对家庭得责任

(3)对她人得责任

(4)对社会得责任

(5)对国家得责任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不足得表现

1、自我生命责任感得迷惘

2、对挫折得容忍力不够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得原则

1、自爱与爱人相结合

2、理论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3、自我实践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挫折就是人生得重要财富

(一)大学生面临得人生挫折

1、环境地位改变导致得挫折

2、理想与现实之间得差异导致得挫折

3、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得挫折

4、学习方式不适应导致得挫折

5、恋爱方面得挫折

(二)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得情绪与行为反映

①焦虑反应

②攻击反应

③压抑反应

④防御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