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 改革 是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 改革 。 ## 市自 1998 年就拉开了国有企业 改革

的序幕,目前已处于攻坚阶段,如何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近期我们深入有关县(市、区)和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座谈,并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研究,最后完成了本篇报告,供领导参考。

一、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问题,以此为指导,我市开始着手大规模的企业改革,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公司制改造、优化重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三个阶段。

( 一 ) 公司制改造阶段

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1998 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 # 发〔 1998 〕 13 号),从指导思想、改革形式、配套政策、工作程序、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拉开了我市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的序幕,推进了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热潮。据统计,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全市有 80% 的企业参与了这一轮企业改革,东阿阿胶、鲁西化工、中通客车三户企业先后上市,一大批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转换了企业机制,涌现了茌平金号、东阿水泥等先进改制企业。

( 二 ) 优化重组调整阶 段

2000 年,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先是对东胶、昌润、鲁化三个国有独资公司相继实施了授权经营,规范为市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采取划转、重组等方式将部分国有资产充实三个营运机构,建立了“三个层次”的监管运营体系。随后,对规模稍小、辐射力较强的供水、物资、医药、旅游等四类资产,再度进行功能分析和布局定位,并按照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优化重组的原则,采 取人、财、物大力度改革的措施,组建了水务集团、新开集团、医药集团和水城集团,使市直企业户数的 60% ,市直近 70% 的国有资产纳入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 ,将分散的国有资产攥成了几个拳头,增强了国有资产的吸纳力和控制力。

( 三 ) 投资主体多元化阶段

十六大以后,随着国家、省、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阶段。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东胶集团的资产与香港华润合作,成功引进外资 3.1 亿元。鲁化股份公司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后,已进行了两次融资,引入资金 11 亿元,促进了鲁化工业园的发展。将市城市 信用社 整体转让给华夏银行,同时华夏银行投资 5000 万元设立了华夏银行聊城支行,为我市成功引入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 银行 。聊城城市水务集团与实力较强的海南润达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引入 资金 5500 万元。另一方面,按照市场法则,加快中小企业和劣势国有资产退出步伐。临清棉纺厂、聊城棉纺厂、东阿泉啤酒、昌润纺机等企业的资产重组,既盘活了老企业的呆滞资产,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保持了社会稳定,又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

二、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 一 )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分化为以下三类: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大部分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转换了经营机制,成 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有一部分企业,由于人员多、包袱重等原因,难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现仍维持国有企业的运行体制。根据全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数据,截至 2006 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38 户 , 市直企业 74 户,各县(市、区) 64 户。由政府及部门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102 户,国有企业集团出资企业 36 户。全市 138 户企业资产总额 280.06

亿元,所有者权益 97.84 亿元,国有资产总额 90.6 亿元(包括江北水城集团所属东昌湖评估价值 33.26 亿元)。在全市 138 户企业中,已完成公司制改造的企业

62 户,占全市企业 总数的 45% 。其中:有限责任公司 55 户,股份有限公司 3 户,直属事业单位 4 户。还有 76 户非公司制企业,大部分为商贸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国家资本合计仅为 5.82 亿元,每户平均不到 800 万元。

( 二 )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特点

在推进我市国有企业重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

1. 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得到大力推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充实壮大。为尽快培植和壮大我市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我市集中力量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国有企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和企业集团。将莘县绿原蛋白厂、临清华威药业公司整体划转给东阿阿胶,由东阿阿胶凭借企业优势,进行大力度的综合开发和投资扩建,促进了两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了东阿阿胶的规模和实力。将新开集团国有资产整体划转给江北水城集团,由江北水城集团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使江北水城集团的资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大,资本运作能力明显增强。为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将东胶集团、双力股份公司、鑫亚股份公司和中通客车公司等国有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及改革改制中分离出的悬空国有股权进行依法划转,组建了聊城市昊升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并规范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由其对上述企业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同时,不断优化市级营运机构的投资结构,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昌润投资公司出资 1 亿元参股茌平信发集团 40 万吨氧化铝和 2 × 15.5MW 机组项目,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鲁西化工经过劣质资产的剥离,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连续

4 年化肥产销量全国第一。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属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2. 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实现。在集中力量培植壮大重点企业的同时,对重点企业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充分挖掘东胶集团优质资产的潜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跨跃式发展, 2004 年 12 月 10 日正式组建了由香港华润集团控股、市政府以东胶集团资产参股的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外资 3.1 亿元,为东阿阿胶进入国际市场打造了良好平台。抓住国家对上市公司推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争取,将鲁化股份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列入国家试点单位,并顺利完成了改革的相关工作,使鲁化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随后, 2006 年定向增发 2. 35 亿股,募集资金 6.1 亿元,

2007 年又发行了 5 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制定了中通股份公司的股改方案,为下一步再融资奠定了基础。为规避地方金融风险,促进市城市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几年艰苦谈判,于 2003 年 11 月将市城市 信用社 整体转让给华 夏银行,同时华夏银行投资 5000 万元设立了华夏银行聊城支行,为我市成功引入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 银行 。聊城城市水务集团与实力较强的海南润达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引入资金 5500 万元。 2004 年,水务集团与润达公司的关联企业香港创源国际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就城市供水、管道安装、房地产、供给水设计等四个项目进行合资,再 引入外资近 2000 万港元,促进了水务集团的快速发展。

3. 中小企业和劣势国有资产退出步伐加快进行。几年来,我们对中小企业坚持放开搞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组,涌现出一批通过改制焕发活力、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同时,对长期经营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按照退而有利的原则,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序退出。一是对临清棉纺厂、聊城棉纺厂等历史包袱沉重、冗员较多、资产质量差、启动生产经营无望老国有企业,引进资金、管理和技术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先后将临棉、聊棉的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香港华润纺 织品有限公司。香港华润受让两个企业的国有产权后,投资上亿元先后在临清、聊城两地注册成立新企业,并在开发区建设了华润工业园。引进华润集团收购了位于开发区的啤酒资产,并对其在建项目资产进行了修整完善,重新启动啤酒生产。通过资产重组,既盘活了老企业的呆滞资产,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保持了社会稳定,又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为进一步培植壮大昌润投资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引进国内著名民营企业——浙江日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其进行合资合作。合资公司正式运作后,浙江日发投资

5000 万元用于扩大纺机生产,经 济效益相当可观,将成为我市机械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对东昌农机集团、双力集团、聊城手表厂等尽管经营困难、但部分产品较好的国有企业,通过破产重组,组建新企业,实现企业的再生。三是对扭亏无望、再生困难的劣势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完全退出市场。

三、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浅析

( 一 )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目前,我市这一批国有企业,规模不等、体制多样、情况复杂,改革的进度差别更大,需要及早进行深化改革,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 管理体制不顺畅。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但我市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与建立符合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企业的名单目前没有公布,已落后于全省其他地市。目前仍有 32 户国有企业,净资产约 2 亿元,分布在市直商、贸、农、林、水、建筑、广电、房地产、投资及服务等行业,分别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 位、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委托企业利用政府基金或财政性资金(包括实物)直接进行投资所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本,也由行政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畅,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

2 .政策不统一。 2004 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聊政发〔 2004 〕 96 号)已与聊城市当前国有企业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另外,我市企业改革中遇到问题,采取的是“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政府研究,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的部门往往站在局部角度和个体立场考虑问题,时刻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使政府研究多 次也难以决策。还有一些共性问题,如职工安置、土地处置等,由于企业情况不一样,政府在决策时可能有差别,容易造成企业相互攀比,使改革成本越来越高。

3. 企业改革不彻底。一些企业“重改制、轻建制”的现象还存在,我市个别企业“新三会”及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经营机制没有真正转换;还有的企业改革不彻底,企业资产不明晰,改革措施未落实到位,一些问题没有一揽子综合考虑解决,只是进行了部分改革,剥离了企业好的资产,运行几年后,又出现了新问题。

4. 市场机制不健全。国企改革牵动面广,需要与人事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 改革等配套改革联动进行,但由于我市其他配套改革跟不上,国企改革难以向纵深推进。

( 二 ) 成因浅析

分析我市国企改革的实际,出现以上矛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