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绪论
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
二、《论语》的体例
《论语》为语录体。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
三、《论语》的版本
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
其重要注本有: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2、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
3、《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
4、《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
四、《论语》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简介
第一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内仁外礼。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则为礼学。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佾》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阳货》11)
《说文》:“仁,亲也。从二,从人,人亦声。”
“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子曰:“爱人。”(《颜渊》22)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关心、爱护,而不是斗争、陷害。进一步的解释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30)仁者爱人,由近及远。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22引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
“仁”是总原则,是真理。故“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3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
“仁”也是最高德行。其弟子,仅“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对令尹子文、陈文子只称“忠”、“清”,而不称其“仁”。为人民谋幸福则可称“仁”。不仅“有天下而不与也”的尧、舜,甚至“不俭”,“不知礼”的齐相管仲,也得到了“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的评价。
孔子强调发挥主观努力就能追求到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
《论语》中未给“礼”明确地下定义。“礼”应是古代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孔子所言礼并不等于是周礼,他虽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14)但实际上是有所损益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23)
其损益包括这几个方面:
1、 保留周礼之“亲亲”,但加上了“爱人”。
2、 周礼选官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左传·宣公12年》)孔子却提倡先学后仕。主张“举贤才”。
3、 周礼“礼不下庶人”,孔子则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 周礼规定各级学校只有“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孔子则提出“有教无类”。
第二节 孔子哲学思想
一、天命观
“孔子是不迷信的”(杨伯峻译注p8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无。重人事而轻鬼神,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不表态。
孔子平时“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君子于其所知,盖阙如也。”(《子路》3)他主张“多闻阙疑”(《为政》8)还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15)凡事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对祭祀之事只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12)其目的是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9)。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22)
孔子病重时,反对子路为他向山川鬼神祈祷(《述而》35)。楚昭王病重时,拒绝祭祀河伯,孔子赞美他“知大道”(《左传·哀公6年》)。
孔子也不信占卜。反对臧文仲“居蔡”,“何如其知也!”(《公冶长》8)引《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时,结论是“不占而已矣”。(《子路》22)仅未明言“枯骨死草,何能知吉凶乎”(《论衡·卜筮》)而已。
孔子借鉴了前人的思想。周太史过答宋襄公问时就认为“陨星”是“阴阳”之事,而“吉凶由人”。子产也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16年》)
但不能说孔子是唯物主义者。他只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17)而已。“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3)
论天。《论语》中孔子说了12次。
有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述而》19)
“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泰伯》19)
此意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大象》)类似。
主宰、命运之天则有多次。如: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13)
“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9)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28)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23)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5)
“吾谁欺?欺天乎!”(《子罕》12)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35)
其具体语境,一是发誓(“天厌之”),二是在困境中自慰及慰人(“知我者其天乎”),三是发怒(“欺天乎”) 。
论命。(论语)中孔子说了5次。如:
“五十而知天命”(《为政》4)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10)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36)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8)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3)
古人言命,是不能理解宇宙及社会现象的缘故。孔子所言,亦多关于人事。天如有意志,伯牛不应有恶疾。故孟子这样解释: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
二、认识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9)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20)
孔子倡导多闻多见。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2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18)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2)
“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9)
孔子也重视思维。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10)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12)
感知与思维还应达成统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31)
三、中庸思想
既是孔子的哲学方法论,也是其最高道德标准。
《说文》“中,正也。” 《尔雅》:“庸,常也。”
“过犹不及”(《先进》16)守其标准,不走极端。
不讲原则,即为“乡原,德之贼也。”(《阳货》13) 一定事物的质,总是与它的量联系在一起。要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其量就得保留在一定的界限(即“度”)内。
“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p141)
第三节 孔子政治思想
一、向往大同
孔子最高政治理想应是“天下为公”,见《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论语》中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25)
孔子对尧、舜、禹极力赞美: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18)
孔子提倡政治民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9)
孔子没有君权神圣之说。对事君,“勿欺也,而犯之。”《宪问》他反对愚忠,主张不与昏君、暴君合作,甚至可以弃之而去。如: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24)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卫灵公》1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种政治民主的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
“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甚至主张起来推翻暴政: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并引《尚书》为证:“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孟子还将“为民作主”的思想具体化为“与民同乐”的主张: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诗大序》作者亦承此精神,倡导“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中亦有不少篇目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如: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小雅·小旻》)
“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小雅·节南山》)
“非面命之,言提其耳。”(《大雅·抑》)
《小雅·大东》一诗称:“大东小东,杼柚其空。”则反映了被周人征服了的殷、奄等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恨心情。这也表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大道既隐”之后家天下的政治局面的保留态度。
二、实现小康
这是孔子在有生之年内打算为之奋斗的现实的政治目标,其性质是和平变革,其途径是复礼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