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界定
浅谈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界定
补 偿 对 方 的经 济 损 失 。而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利 用 合 同进 行 诈
签订 、履 行合同的某种欺骗 方式来加 以实现 。由此可见 ,合 同诈骗罪 的 “ 非法 占有 目的 ”的有无是界 定合 同诈骗罪和 合 同纠纷 的关键之一 ,但在 司法实践 中也恰恰 面临的最大难 题
也 就 是如 何 认 定 行 为人 具有 “ 法 占有 目的 ”。 对 此 ,我 们 非
骗 的人 ,在合 同签订 以后 ,根本没有去履行合 同或者是虚假 的履行合 同。对于这种情形 ,不论其有无履行合 同的实 际能 力 ,均应 以合 同诈骗罪论处 。如行为人 占有对方 的货物 、资 金等款物后被行 为人大肆挥霍消 费、用于购置个人财产 ,或 是用于从事非法活动 、偿还债务 、归还高利贷 ,或者 是用于
目的 ”。若为 “ 亏损 ”、 “ 借用 ”等类型逃 债,要根据具体 二、从行为人 的履行过程界定得 出是合 同诈骗还是 合同
情况进一步论证、分析 。
21 0 2年
法商论坛
第二卷
( )不履行事 实的时间,即是不履行原 因事实 的存续 二 时间。在确 定不 履行 原因的基 础上 ,分 析不 履行 原因事实 存 续 时问,我 们认 为应 以行 为人取得对方 资金 、货物之 时为界 限。对确定 的不履行 原因事实 如纠纷原 因、亏损原 因、挥霍 消 费原 因、偿还债务原 因、从事非法活动原 因等存续 时限作
式 所 决 定 ,导 致 行 为 人 要 达 到 “ 法 占有 目的 ” 非 ,就 必须 采 取
履行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 同规定的 民事义务的诚意 。行为人不具有非法 占有 目的的 ,基于正常 的经济 目的而签订合 同的 ,存签订合 同后 ,总会积极创造条 件去履行合 同,即使不能履行 ,也会承担应有 的违约责任 ,
2
纠纷
一 一
经济活动中获得胜利 ,就要确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 。3 、遇 事要正确分 析,养成办事要 寻求正 当合法途径 的思维 ,切忌
般情况下 ,具有履行合 同诚意Hale Waihona Puke Baidu行为人,发现 自己违
盲 目相信 “ 能办 成一切 ”的社会潜规 则,避免失财又误 事。 钱 4 、加大依法打击和法治宣传力度。一 方面 通过 以案释法等法
可 以从行 为人在合 同签 订前 、履行过程 中、取得财物后 的各 种主 客观因素进行全面衡量 的情况下予 以界定行为人是 否具 有 “ 非法 占有 目的”,从而有效地惩处犯罪 。
经营投 资发生亏损等 ,根本没有任何履行合 同的实 际行动 ,
一
、
从行 为人 的履行 能力界定得 出是合 同诈骗还是合 同
约或者对方提出违约时,尽管从 自身利益 发,可能提出辩 解 以减轻责任 ,但却不会逃避承担责任 。当无可辩驳 自己违 约时 ,会有承担责任 的表现 。而利用合 同进行诈骗的人在纠 纷发生后 ,不主动采取补救措施 ,而是百般推脱责任 ,或者 以 “ 拆东墙补西墙 ”的办法还债 ,或者用潜逃等方式进行逃 避 ,使对方无法挽回 自己的损 失,均应认为行为人有诈骗 的 故意。但是 ,必须引起注意 的是 ,对那些不得 已外 出躲债 , 或者在 _方谈判 时百般辩解否认违约 的,不能一概认定为合 舣
( )行 为人有部 分履行能力 ,但行为人 自始至 终无任 二 何履行行 为,而是 以欺 骗手段让对方行 为人单方履行合 同 , 占有对方财物 的,应认定为合 同诈骗 罪。如其亦积极 履行 了 合同 ,即使最后合 同未能完全履行或 完全未履行 ,应认 定为 合同纠纷行 为。但 是如果行 为人 的履 行行为意在诱 使对 方继
续 履 行 合 同 ,进 而 占有 对 方 财 物 的 , 就应 认 定 为合 同 诈骗 罪 。
( )行 为人无 履行能力 ,而且 之后仍无此种 能力 ,却 三 依然蒙蔽对方 ,占有对方财物 的,应 认定为合 同诈骗 罪 。如 事后经过各种 努力 ,具备 了履行 能力,并且有积极 的履行行 为 ,则无论合 同最后是否得 以完全履行 ,均 只构成合同纠纷。
—
同诈骗 ,应该结合其他客观 因素来考察 行为人是 具有 “ 非 法 占有 目的”。 如何 防止 合同诈骗案 的发生, 从广义上说, 应该 建立 健全
法律和 各项 规章制度, 有关人 员应增 强法律意识 , 高职 业道 提
德水平和业 务素质, 增强防骗能力 。具体对策为 :1 、认 真审 查, 强化 规范意识 ,不断健全 完善 新型经济活动模式的运作方 式 。特别是在 一些流动性大 ,操作环节 复杂的商业经 济活动 过程 中,建 立严格的审核把 关制度 ,往 往多‘ 到环节 就少 一 分风险 ;2 、强化制度落实 ,不断提高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防范 意识 。经济 社会虽然追求诚 实信用 ,但风 险无处不在 ,要在
应认 定 为 合 同 诈骗 罪 。
签订合 同后积极履行合 同,但在 尚未履行完毕 时,产 生了非 法 占有对方财物 的意 图,将对方财物 占为 己有 ,此种情况下 ,
行 为人 的履 行 行 为虽 然 是积 极 的 、真 实 的 ,但 由于 其 非法 占
有 的犯意产 生在履行合 同的过程 中,其先前 的积 极履行行 为 已不 能对抗其后来行 为的刑事违法性 ,亦应构 成合 同诈骗罪 。 在行 为人只履行 了部 分合 同的情况下 ,行 为人对其 占有 的他 人财物 的处置情况 ,很大程度 就反映了其主观心理态度 ,即 可 以从行 为人对他人财物 的处置情 况,重 点是行 为人 在取得 对方财物后 ( 逃债之前) 是否积 极采取有效 的债 务履行措 施, 以此进一 步印证行 为人其 主观上 是否有 “ 非法 占有 ”的 目的。 对此 ,应对 以下 事实予 以充分界定: ( )不履行的原因。在涉 案款物去 向的基 础上,初步 一 分析行 为人不偿还债 务的原因,即行为人不履行是纠纷引起 还 是亏损 引起,或是偿还债 务、经营资金不足 引起,或是挥 霍 消费、从事非法活动导数资金不足 引起 ,或是直接 打算非 法 占有 引起。在此过程中,要重视 行为人对不履行原 因的辩 解 ,或加以排除,或予 以吸收。经过归因,若行 为人不履行 行为类 型为 “占有 ”型逃债,应直接认 定其 具有 “ 非法 占有
文 对此 根据 司法 实践 对此 加以阐述 。
关键 词 :合同诈骗;非法 占有;界定
合 同 诈 骗 罪 是 指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在 签 订 、 履 行 合 同
纠 纷
过程 中,采取 虚构事实或者 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 ,骗取对方 行为人财物数 额较大 的行 为。合 同诈骗罪 由于其 犯罪行为方
治宣传 教育 活动来进一步 帮助人 民提 高 自身的防范意 识 ,另
一
方面通过 依法 打击 ,保护 公 民的合法财 产不受侵犯 ,促使
社会经济秩 序得到规范 ,同时也通过发挥 法律的威慑 作 J }, }
来 达 到 预 防 犯 罪 和 震 慑 犯 的 目的 。 E
( 作者简介 :罗海辉 ,广州市黄埔 区人 民检察 院。)
判 断,判断这些 已确定 的原 因事实是取得对方资金货物
之前 已产生 ,还是之后产生 ,或横跨前后 。在判定原 因事实 存续时 问的过程 中,行为人可能会极力辩解不履行原因事实 , 这里要结合有关证据认真加 以排查 、甄别 。
三 、从行为人 的事后态度 界定得 出是合 同诈 骗还 是合同
应 认 定 为行 为人 有 “ 法 占有 目的 ”之 故 意 。如 果 行 为人 在 非
纠纷 ( )行 为人有完全 履行能力 ,但 自始至终无任何 履行 一 行 为,而是 以冒用 他人名义 、提供虚 假担 保及支付承诺 等虚 构 事实、隐瞒真相 的欺 骗手段让对方行 为人单方履行合 同 , 占有对方财物 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如行 为人部 分履行 , 但履 行的 目的旨在 毁约或避免 自身损 失或 由不可避免之 客观 原因造成或诱 使相 对人继续履行 ,从而 占有对方财物 的,也
2 1 年 0 2
法 商论坛
第二卷
浅谈合 同诈骗 罪 “ 非法 占有 目的’ ’的界定
罗海辉 ( 州市黄埔 区人 民检察 院, 东广州, 1 7 0 广 广 5 0 ) 0
摘 要 :合同诈骗罪 在司法 实践 中对通 常以 “ 非法 占有 目的”作 为定罪 的关键 ,同时非法 占有为 目的也是认定 的难 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