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1)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

1、历史背景

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

3、地质条件

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丹巴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瞩目。

丹巴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白支母矿基地,川西重要的贵金属矿——铂镍就产在丹巴。此外,金、银、铜、铅、锌及建筑饰材“中国白”汉白玉石等较为丰富。

4、气候条件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丹巴所处地理位置本应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但由于深切的高山峡谷的下垫面形态影响了纬度气候的演变次序,而以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取代了水平(纬度)气候带,除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仍保留着北半球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外,绝大多数地区仍受制于青藏高原这一气候大环境,并受东南与西南季风气候的左右,形成既有别于青藏高原,又不同于盆地的高原型季风气候区。最高山顶与干热河谷的气温相差达24℃以上,具有“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5、社会条件

丹巴县辖1个镇,14个乡,18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5.7万余人。

丹巴县属多民族聚居区,居住差藏、汉、羌、回、满、彝等15个民族,其中藏族41381人,占总人口的74.53%汉族占22.19%,羌族占2.67%,回、满、彝等其他民族占0.16%。

二、民族文化概况

特定的区位条件、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漫长的历史沿革,培育了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在县域东部片区,在低海拔在干热河谷地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嘉绒藏族农区民众聚居地,因而全县最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源基本上都比较集中的分布在县内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丹巴县嘉绒藏族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源所处区位条件好,资源丰富,具有科学考古价值的人类古文化遗址,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与自然环境完善融合的藏寨民居,有着悠久历史、风格独特的民风民俗、气氛十分浓厚的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宗教文化、古战场及红军遗迹和色彩斑谰的社会文化。为理想的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考察区。

三、历史文化资源

1、古碉群

古碉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丹巴县是嘉绒藏区古碉最集中、最多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古碉之乡”的美誉,全县现存古碉数量和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有的学者称其为“高碉文化”。丹巴县古碉是无声的诗篇;是凝固的音乐。现全县尚存的343座古碉中,仅梭坡、中路两地就集中了193座。丹巴古碉群于1989年被丹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甘孜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在申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开始了丹巴中路——梭坡藏寨碉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申报文本于2002年1月22日通过省级评审,现正在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准备。

古碉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冉马龙者,武帝所开,无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民)众皆依山居址,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唐人李贤注曰:“今彼夷人呼为‘碉’也”。到隋唐时代,这种古碉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又据中路乡古遗址暨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证明了早在3500年前就有人口稠密的土著先民在这里而生息繁衍,并且掌握了较高的片石砌墙技术”。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古碉群的形成有了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丹巴境内妖魔横行,兴风行浪,抢粮吃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国土即刻召集人臣和匠人商议对策,决定修建高2丈以上的四角开碉房,抵挡妖魔的抢劫,这一举获得了成功。从此,国王下令动员民众建碉,碉的发展使国富民定,于是下诏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面,此风延续下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其实,丹巴县境内山高谷深,群峰突兀,交通不便,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扰,为了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本是古碉群形成的真正原因,高碉楼之上,四面八方,一目了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丹巴古碉群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慕名前来的考古学者、建筑工程专家、摄影报像记者都为这奇特的建筑,精湛的技艺叹为观止,称古碉是稀世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文化学的研究价值,具有旅游观光、休闲流假开发的前景。

古碉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解等,多数为四角碉,古碉高的有五、六十米,矮的也有一、二十米;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沾泥、木头、草筋等,古碉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面晌内收。修砌碉楼由大大小小的石料组合而成,即一排大石压住下面大石错缝修砌。以此类推,多数修砌古碉每一米高放一排大料为墙筋,甚至有的为显示砌墙技术的高超不放一根木头而成。古碉墙壁厚实坚固,不少墙上砌有数百斤的大石,且墙体平整光滑。棱角分明,如刀砍斧劈,端正笔直。

古碉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 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头人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摩的八角碉叫“风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水碉”,此外还有界碉、寨碉、家碉等等。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有三座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丹巴古碉虽然年代久远,历经战争和风雨的侵蚀,地震的考验,现在仍然拔地擎天,巍巍然屹立于天地间,坚如磬石,有有偏斜已久却不倒塌,有的弯曲如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刀妙绝伦。古碉的每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土,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一页。

2、藏寨民居

丹巴县的藏寨民居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高原其它民族以及其它藏族民居都不相同,别具一格。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藏寨民居同自然环境完善融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民居建筑艺术性强、宗教文化气氛浓,美观适用。它是片石砌墙技术、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古老风水学以及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美学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是嘉绒藏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丹巴的嘉绒藏寨民居以甲居、布科、中路、梭坡、巴底、大桑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十几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鳞次栉比,在林立的高碉群中,错落有致的分布于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藏密的森林、葱茏的果园、清澈的小溪以及远处银白色的雪山、藏天白云,在每个不同的季节里都会构成一幅幅摄人心魄、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卷。

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7 房屋建设(亦称碉楼式藏房)为石木结构,系以房中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四层,也有五、六层的。主体藏房占地面积一般150平方米左右,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三层、四层为卧室、客厅及经堂,三、四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房背,最高处只剩房中碉屋脊,屋顶四方各砌0.8米高的三角形塔一座,按山脉 走向高的那边再修一煨桑室瓶。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园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二楼中间有用石板围起来面积约1平方米的火塘,周石料精心雕琢三个弯形脚支撑锅亦是三脚锅庄,其中一个在上方的脚背脊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供人们祭祀用。锅庄既是厨房又是饭厅,还可举办家庭歌舞(跳锅庄)等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室内墙壁上绘有彩色帷幔和三色彩条,家俱上绘有五彩缤纷的各种图案,多数藏家客厅内铺有藏式地毯,一进藏房让人感觉到华丽温磬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

藏房宗教色彩二盼浓厚。首先,整个居民的外形犹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着颂经。在外部色调上以白为主调,每年藏历年前均用白灰粉刷,上部还配以紫红色、黄色和黑色条纹,以示天、地、日、月和星辰。外墙绘上具有宗教意义的图案,多为象征吉祥的动物图案。楼顶四个三角形塔尖上放有白石(石英石),分别插上由药、黄、白、蓝色布科印制的嘛呢旗;大门前也插丈余高的经幡,经幡时时随风摆动,意为家人默默诵经祝福、祈求吉祥如意、福运升腾。

3、古人类遗址及古墓葬

中路乡古人类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八十年代初期发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小金河左岸二级台地上,海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8 拔2300米,距县城8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6米,堆积中心在刹拉科寺庙周围。

1989—1990年经省文物考古队初试挖掘共发现灰坑8个,房屋遗址2处,呈长方形,墙体用片石砌成,内壁抹黄泥,并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装饰品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锛、石锄、石外向型和用水晶石磨制的细碎石器、骨器有骨梳、骨针、骨锥等,精美而锋利;陶器有双耳罐、羊头壶、钵等,陶器表面有绳纹、刻划纹、掌纹、指纹等,陶器一般为灰色、红棕色和黑色。该遗址上部经C14断代年龄测下限为3700年。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嘉绒地区藏民族和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时代石棺葬墓群也主要集中中路乡罕额依刹拿科寺庙周围,现已出露的约50余座,范围约1万平方米,石棺葬排列整齐,方向都朝向墨尔多神山。基体由打制的长方形板石构成,高0.56米,长2米,宽0.5—0.7米左右。在丹巴县的大、小金川河两岸如半扇门的腊月山、梭坡、巴底、巴旺、聂呷、纳顶、蒲各顶等地也发现有石棺墓葬。

4、土司官寨

现在川西同类建筑中保存最好的要数巴底邛山地司官寨,位于巴底乡邛山村、已有750年历史,历经25代土司,建筑面积达2230平方米,为一座七层楼房群落建筑(房中碉建筑),有敞房、厢房和正房。正房设客厅、官厅、经堂、茶房、卧室、仓库、牢房,其房中碉高10余层,碉顶檐 角高耸,四角挂有风铃,尉是壮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