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
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
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
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
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
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
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
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市场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我国的粮食消费。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
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为3700—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
量也就是500—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
的空间十分有限。此外,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并不同步增长。据测算,近
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
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
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

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
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尽管以求自保
的出口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必然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
定负面影响。在2008年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主
要归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如果我国的粮食消费20%依赖进口,我们面
临的不仅是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和道义压力,以及保障有效进
口的巨大压力。粮食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但是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大决策,也是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我国粮食需求结构主要包括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和工业粮需求等。影响因
素主要是口粮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增长。
口粮需求数量持续攀升且质量逐步提高。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未来十年我
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
刚性增长。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84亿吨和6
亿吨,口粮需求数量持续攀升。

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的数量、质量同步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饲料用粮
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1%。由此,导致饲料粮
主要来源——大豆和玉米需求增长。饲料市场需求旺盛,引发优质专用大豆、高
质量玉米需求量大幅走高,出现与人争粮、与人争优质粮现象。同时,生物燃料、
玉米深加工、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尤其是生物燃料迅猛发展,不但会增大粮食消
费比例,要求提高质量标准,而且会扭曲粮食价格,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预期。

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1. 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粮食安
全,进口粮食只能是对国内生产的必要补充,而不能危及国内产业发展,并且要
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实施进口替代和产品出口战略。鉴于世界粮食供给有限、
出口政治干预和“粮食武器”风险,我国有必要开展多边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
本垄断,避免经济风险和政治摩擦。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产品贸
易机构,与多个国家签订粮食进口协议,与部分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
业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去跨国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术援助,建立稳固
的国外粮食供给来源,增加粮食安全系数。

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
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的惟一途径;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农业
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
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新品种,健全粮食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从而强化农业科
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3. 促进粮食文明消费,调控饲料工业用粮。提倡文明、适度、节俭的粮食
消费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制止非理性消费行为。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优化从收
获源头到餐桌消费全过程节粮,减少粮食损耗。在保障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前提下,
制定完善生物燃料和粮食深加工市场调控和规划指导意见,改进粮食生产工艺,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用粮适度发展。

4. 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
度,避免工业污染;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持
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和科技支撑,不断提高优质特产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提高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畅通劣质产品退出制度,加强生产安全认证制度、质量安
全信息追踪制度和食品卫生保障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
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无公害产业链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