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中国货币政策解析与评价摘要: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13—15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1、复杂的经济环境增挑战目前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出现较稳回升,通胀压力明显缓解,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带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增强。
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尽显疲弱;国内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
在这样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经济学家们认为:现阶段我国货币环境受不同方向的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政策“过紧”和“过松”的风险同时存在,使得政策当局在操作上比较谨慎,稳健为上。
2、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仍未破裂,一些导致投资性购房需求的结构性因素仍然存在,包括收入分配差距,地方政府有效土地供应不足,住房存量分布的不均衡等。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政性的限购政策对遏制投资性购房需求有一定帮助,但房价上升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宽货币可能导致住房投机卷土重来,大幅推升地产价格。
也就是说,就房地产市场来讲,货币政策有“过松”的风险。
3、我国货币条件存在内在的紧缩压力,对实体经济来讲,政策有过紧的风险。
过去高储蓄支持的货币信用,包括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难以持续,反过来有向下紧缩的压力。
同时,影子银行大幅扩张后面临市场自我约束和审慎监管加强的风险,任何显著的调整都可能导致私人部门风险偏好降低,需要货币政策的放松来抵消其对融资条件的影响。
4、经济增长实现目标,但面临下行压力。
经济虽在合理区间运行,基本实现了政策目标,但面临下行压力。
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过快,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5、物价涨幅低位徘徊,出现轻微通货紧缩。
物价下跌原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二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
这两个方面都是利好;三是产能过剩,四是需求不足。
因此,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既要适度放松货币,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
6、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面临结构性问题。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岗位人数增多,成为保障就业的有利因素。
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将下降,但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7、增长动力趋缓,结构出现优化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普遍下滑;二是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外贸形势疲弱,四是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五是经济结构优化,且资本形成对GDP贡献下降,净出口对GDP贡献波动较大。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简介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三、13—15年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
具体措施如下:(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A、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
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是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区域集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继续完善就业、助学等民生金融,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
扎实推进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发挥其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作用。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支持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
四是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继续支持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
(5)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A、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B、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C、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6)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平稳有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与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7)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8)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适时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
重点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分类管理以及外汇检查等。
同时,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犯罪。
2、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便利化政策,大幅简化区内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流程。
3、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推进外债管理简政放权,建立以外债登记为核心的外债管理框架。
推动小额外保内贷业务试点工作,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推进跨境担保外汇管理改革,简化并明确相关外汇管理手续。
四、13—15年货币政策效果13-15年持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主要作用如下: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
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
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是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