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服
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
看病就医负担,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优化医疗服务模式。(一)全面推广预约诊疗服务。拓展“智
慧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预约挂号服务范围,X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实
现分时段预约诊疗,预约时段精确到X分钟,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
市妇幼院实现预约诊疗。建立健全门诊治疗、日间手术、住院床位、
健康体检、检验检查、双向转诊等预约服务制度,对预约患者实行优
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市一医院预约诊疗率≥X%,门诊患
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X%,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率X%,复诊预
约率≥X%,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X%。鼓励开展停车预约等延
伸服务。
(二)推行日间服务模式。X年底,市第一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严格遵循《第一、二批日间手术(操作)试点病种及术式推荐目录》,
完善日间手术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
思路,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
比例,缩短患者等待手术时间。市第一医院X年日间手术开展率≥X%,
X年间手术开展率≥X%。鼓励支持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开展日间手
术。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为日间手术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缩
短上级医院平均住院日。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
中心等,提供日间化疗、放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
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
(三)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检验检查等候时间,严格按
照规定时限出具检验、影像、功能检查和病理报告。血、尿、便常规、
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X分钟内出具报告,急诊生化、免疫项
目X小时内出具报告,CT等大型设备和特殊检查X小时内出具报告,
术中冰冻切片X分钟内出具报告。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择期手术
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严格控制在X天以内,严禁压床住院,公立二、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X天以内、X天以内。
(四)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服务。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
中医院要完善重症疑难患者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在推进胸痛中心、
卒中中心及消化、呼吸系统肿瘤等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
扩大病种和专业范围,提高首诊准确率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进一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次均住院费用。鼓励支持将麻醉、检验、
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X年底前市
第一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市
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
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五)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机
构要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
质量和安全。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
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X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
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要完善医疗机构内院、科
两级质控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
(六)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
制指标要求,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促进
合理诊疗。重点加强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费用负担较重病种的全
过程成本精细管理,严格质控和费效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
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切实减轻不合理费用负担。
(七)全面施行临床路径管理。市直医院要严格落实《省临床路
径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将心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骨关节植入
和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治疗方案明确、技术成熟的病种纳
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治疗药物,限定使用的耗材,严格入、出院标
准。鼓励医院将临床路径文本嵌入信息系统,对临床路径管理有关数
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不断提高病例入组率和完成率,降低变异率。
X年底,市直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不低于出院病例数X%,入
组后完成率≥X%。
(八)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
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推广应用临床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
介入等适宜技术,禁止疗效不确切、安全无法保证的技术应用于临床。
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日常监测与定期评估,持续改进医疗技
术临床应用质量。按照手术分级管理要求,对医师进行手术授权并动
态管理,确保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安全、适宜、有效。
三、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九)完善医药费用管控措施。市直医
院要科学制定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增长幅度控制指标,原则不超
过我市GDP增长幅度。医疗机构要建立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合理治疗的内在激励机制,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
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调整
医院收入结构,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比重,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
劳务性收入比重。
(十)规范医用耗材应用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
医用耗材管理办法》,制订本机构医用耗材供应目录,建立高值医用
耗材院内准入遴选机制,严禁科室自行采购。实行医用耗材分级分类
管理,将植入类耗材纳入术前讨论范围。建立耗材使用院内点评和超
常使用预警机制,对超常规使用的医用耗材,及时进行预警;对存在
或潜在问题实施干预,制定改进措施,促进耗材合理使用。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