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对荆楚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在北京地铁内实践公共
艺术。2010年后,上海地铁以“世博会”为契机,将“海纳百川”作为设计主题,将
上海大都会的海派文化特征揉入地铁空间的改造之中,使公共艺术成为地铁空间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艺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标签:公共艺术;传统文化
城市地铁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口密度最大、流动性最强及利
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20多个城市建有地铁,我国地铁建设
起步相对较晚却发展速度惊人。从1965年北京地铁首开先河之后,全国各地大
型城市都大力发展建设地铁工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铁最多、速度最快、
里程最长的国家,全面进入了地铁时代。地铁交通不仅作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发达
的象征,而且把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展到地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势必带动公
共艺术(Public Art)延伸至地铁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
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在北京地铁内实践公共
艺术。2010年后,上海地铁以“世博会”为契机,将“海纳百川”作为设计主题,将
上海大都会的海派文化特征揉人地铁空间的改造之中,使公共艺术成为地铁空间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艺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此后,壁画、浮雕等公共艺
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地铁空间的设计表现中。此外,地铁空间设计者应结合本地
的风土民俗、城市面貌、自然环境等情况,塑造城市的地域文化符号。在此方面,
北京新建的地铁线最具有代表性,设计者打破传统设计思维,以“空间艺术化”
的思维模式将地铁站作为地上空间的延伸。如以水立方为主题的奥林匹克公园
站、白色森林主题的森林公园站等,都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和主题特征;上海地
铁以网络线路密集交错各个区域作为公共艺术装饰呈现,用不同的色彩区别于不
同的地铁线路,利用现代艺术材料和高科技手段,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地铁公共艺
术;南京地铁宣武门站的《水月玄武》用堆漆磨显的表现形式,将传统的视觉元
素与现代的构成技术有机融合;哈尔滨教化站以壁画《深空梦想》为题表现哈尔
滨在航天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等。公共艺术摆脱了传统单一的方式,采用形
式丰富、风格多变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特征,
并与城市人文形象相融合,将地铁空间塑造为城市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展示平台。
公共艺术涉及美学、社会学、建筑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而公共艺
术作品作为城市媒介的重要载体,要兼顾人们的视觉、心理、身体、精神等方面
的需要,与时代主流及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体现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当人
们进入地铁时,封闭的空间使人的视觉压抑受限,公共艺术通过色彩、题材、材
质等方面来优化人们的视觉感受,不仅能缓解地下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又能打破
人在地铁中的紧张不适,使出行变得愉快有趣。由于地铁空间中的公众艺术审美
是在乘客穿行流动中进行的,适当设置艺术窗可使乘客驻足欣赏,艺术化的座椅
让疲惫的乘客候车小憩闲适之时,还能赏阅富有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达到人与
艺术氛围的和谐共存。
此外,地铁作为公共艺术的天然场所,其空间具有限制性和独特性,公众的
人文关怀亦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巴黎卢浮宫地铁站装扮得如同艺术
馆、博物馆一样,有的地铁站为旅途疲劳的人们提供按摩和茶饮服务等。武汉地
铁二号线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全线21座车站中有6个车站采用个性化装修,
站内设置乘客导向标示,设有艺术墙、雕塑、儿童画等不同内容的设计。此外,
公用电话、自动借书机、饮水机、急救箱、担架、轮椅、母婴室、银行服务、直
达电梯、盲文盲道、残疾人卫生间等一系列人性化设施,实现了便民服务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2013年举办的“美丽中国梦”一首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
赛中,《绣梦》《月湖琴声》《归元如令》《守望昙华林》等15部优秀剧本从参赛
的550余部剧本中胜出,仅篇名就极现荆楚风情,是“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的重
要代表作品,地方特色显著。
这些文化精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经典的荆楚文化元素之中,在
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艺术地展示了湖北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了荆楚居
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对传承荆楚文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
极作用。
综合来看,湖北省在文化精品的打造中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达到了一定的广度
和深度,但仍有文化资源的处女地等待深入开发和挖掘,如炎帝神农文化、三国
文化、本土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更宏观的长江文化,特别是以中华始祖炎帝
神农为源头的中国农耕文化,尤其值得深人研究和亟待完成向文化作品的转换作
为价值观载体的文化精品,重在构建和提升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我们要通过
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
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
废萎靡之风文化精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其先进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育,
有利于增强受众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能力,能有效矫正和应对思想
领域的价值观紊乱和共识危机,从而使代表先进文化的地域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地域人文精神是区域最大的软实力,荆楚文明在民族国家的
理念追求下,与民族精神相统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关注现实、民生,凸显区
域特色,凝练而成体现荆楚文化精神高地的地域人文精神。以文化资源为载体而
体现出来的荆楚人文精神,是文化精品之魂。
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地铁整体建设中重要项目之一,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
影响,要实现地铁公共艺术和谐发展,从功能地铁转向文化地铁,是一项庞大的
合作工程。当前我国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尚处于摸索阶段。相较于国外较为发达的
公共艺术,我国很多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如对地铁公共艺
术整体系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传递表达文化特色;艺术作品设计千篇一律;
艺术设计主题不明确,缺少鲜明的艺术特色等。在未来的地铁建设中,公共艺术
需考虑与整体城市协调发展,将打造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城市符号作为重点目
标,提升表现形式,改进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的地铁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如哈尔滨市的地铁正在
拓展建设之中,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依附和从属于整体的地铁工程建设
项目之中,公共艺术形式设计以及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地铁公
共艺术的成熟经验,引入壁画、浮雕、雕塑、景观、装置艺术的公共设施,为最
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浮雕、壁画在地铁空间,可呈现浩瀚的时间演绎和
文化历程,展现宏大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同时,其在叙事、情景等方面的刻
畫、描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制作工序、工程以及成本和经济等方面综合
考虑,地铁的设计者在对城市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考察和
调研的同时,应对公共艺术的设计进行综合规划、同步开展。
公共艺术的设置除了利用墙壁,还可在空间中的各种界面,如上下站台设置
小型雕塑,在扶梯和柱子空间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点缀地铁空间。很多地铁站
采用商业性广告,笔者认为应适当减少和控制数量,让位于公共艺术作品来装饰
空间,让更多宣传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公共艺术作品取代商业广告宣传。此外,中
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特殊人群设置的人性化设施是公共艺术拓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