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劳动法合同}劳动合同法争论谁真正代表工人利益

{新劳动法合同}劳动合同法争论谁真正代表工人利益

(新劳动法合同)劳动合同法争论谁真正代表工人利

《第壹财经日报》编者按: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且向全国征求意见后,引起学界广泛激辩,第壹焦点落于对“劳、资关系”的倾向性上。虽然“《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于于追求劳资双方关系的平衡”,是双方均认可的出发点,但对于“劳、资”是否处于实际性的平等关系仍存于分歧。因此,论者观点大致被划分为代表“劳方”和“资方”俩派。《第壹财经日报》自3月22日起,就开始持续关注持不同立场的专家的思考、探索和争论。“思想者”栏目于推出董保华的论文《我们需要壹部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法》及独家专访(3月31日,本版)后,本周继续推出对持“劳方”立场的专家常凯的深度专访。

汽车零件玩出来的花样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2005年3月,国务院法制办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全国12个法律院校的18位专家教授进行《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的课题。

壹年之后,随着壹审草案的发布,这个课题组内部也“裂变”为俩派。

担任这个课题组组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法博士常凯教授和同为18位专家之壹的华东政法大学董保华教授是俩派的代表。他们俩位之间的分歧被圈内称为劳动合同法上的“京派”和“海派”之争。常凯表示,他和董保华之间分歧且不是法律条文上的分歧,而于对《劳动合同法》的评价、对劳动标准的评价、对现行劳动关系是工人仍是雇主得不到保障等基本问题上存于严重分歧。

从最初送审稿到修订稿再到壹审草案,《劳动合同法》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过程。显著的变化就是将立法依据从原来的《合同法》转变为《劳动法》。俩者最大的区别是,《合同法》

将劳资双方作为具有同等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劳动法》则明确强调立法必须向劳动者倾斜。这是当前《劳动合同法》争议的起点。

《第壹财经日报》:你对最新壹稿《劳动合同法》的基本评价是什么?

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法博士):总体见来,《劳动合同法》基础是好的,壹是比较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性质,它应该是劳动法律的壹个构成部分,通过对劳动者的保护调整劳动关系;二,基本符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需要调整的现状,特别是当前劳动关系中存于的突出问题诸如短期雇用、劳动派遣问题;第三,《劳动合同法》参照了国际上劳动合同法律的壹般性经验和做法,且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较适合目前的法律情况。

当然,这个草案很粗,具体的条文上完全能够讨论,比如经济补偿金问题、辞退的程序问题、劳务派遣如何规范、竞业限制等均能够讨论。

《第壹财经日报》: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时候有俩种立法依据能够选择,壹是依据《合同法》,二是依据《劳动法》,但草案仍是选择了《劳动法》,你如何见待这种变化?

常凯:最初的送审稿中是以《合同法》为依据,稿中写道“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我们上报给法制办的意见也专门提到了这壹条,《劳动合同法》应该是《劳动法》的系列法,而不是《合同法》的。立法依据的差别是争论的起点,当下很多人均是持着《合同法》的观点分析《劳动合同法》,这也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之壹。

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合同法》是社会法,应以社会利益作为直接的立法取向,对大量劳动者的保护是社会利益最基础的东西。那种认为《劳动合同法》是维护双方当事人权益的认识,是和《劳动合同法》性质不相符合的。

当前认为《劳动合同法》向劳方“壹边倒”的观点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但实际的情况是,劳、资力量不对等。于工会作用发挥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以公法来介入,劳资将更不平衡。劳资冲突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壹。于向国家法制办上交的意见中,我们建议应该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着眼注重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保护,这体现出了立法者的政治远见。

《第壹财经日报》:政府对要素市场干预过多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也有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劳动合同法》的壹些条文是政府规制的加强,和西方社会放松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正好相反,你对这个问题怎么见?

常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制松,而西方的劳动力市场规制严,这是不同点。甚至能够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规制,虽然有些规定但也不严格。比如,如此大规模的欠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原因是劳工太弱了,没有谈判的能力。

所以且不能说西方怎么样做我们就怎么样做。于西方相对规范的情况下,政府能够减轻规制,比如德国正于废除壹些劳动法规,主张劳、资自治,但中国没有这样的背景。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不同,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仍是社会关系,仅仅靠经济自我平衡不行,尤其是于中国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就等于站于强者的立场,让弱者越弱。

而且,仍应该见到,政府于这个要素市场介入的程度不壹样,不能壹概而论。于劳动力市场上,政府不是管得多了而是管得少了。

以前我们这方面做得太差了。比如下岗,政府不仅没有站于工人的角度而且是站于企业的角度来“对待”工人,法院不受理关于集体下岗劳动争议的诉讼等。当下政府刚刚说想出来平衡壹下劳资关系,就有人说政府做得过分了,这是壹件很不公平的事。

《第壹财经日报》:根据西方的经验,于劳资冲突时,劳资谈判和政府规制是解决矛盾必不可少的俩种手段,为什么你强调后者?

常凯:如果形成规范的劳动关系,劳资自治和劳资协商重要。当下的问题不是工会的力量弱而是工会能不能代表工人。全总的态度是很积极的,但基层工会不能有效地代表工人,很多工会代表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

4月3日,于北大举行的模拟法庭中,董保华和常凯第壹次面对面交流,现行的劳动标准是高仍是低?董保华提出了贵族劳动合同法的质疑。对此,常凯认为不能以偏概全,劳动标准是壹个全面的指数,应该从工资这个最核心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近10年来工资占GDP的比重分析,逐年走低,这说明工人对于经济增长分享的成果非常有限。

《第壹财经日报》:你如何见董保华教授关于“中国的劳动基准和国际比较是偏高的,劳动合同法制定标准不宜过高”的观点?

常凯:判断壹个国家的劳动标准高低和否,不能仅见单项指标,应该将劳动标准见成壹个系统。我国有些单项的劳动基准,如40小时工作日和加班工资支付标准等确实比较高,但不能以此就断言中国的劳动标准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