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古典诗词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及价值 内容摘要: 影视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因具有可相互融合的共通性,而使得二者的联姻具有了可能性。影视作品运用古典诗词元素的方式多种多样,以整段引用和片段引用的方式为最多,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古典诗词被影视剧传承方式的特征是直接的引用法,而层次较高的化用法相对较少。影视作品通过与古典诗词相结合,不仅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势,同时也在人物形象,影片主题,视听语言等方面有助于影视作品的深化,影视作品因中国古典诗词的加入而更具文学风骨。不过,由于影视媒介的特殊性,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引用诗词歌赋时,不仅要注意发扬它可以和声画结合的生动形象性的优势,同时要避免它的劣势,即不能引用过于生僻和烂俗的诗词歌赋,要注重古典文化修养的积淀。 关键字: 古典诗词 影视作品 价值
一、 古典诗词在影视作品中运用的现象及此二者之间的共通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被引进到中国来以后,都有一个和中国民族文艺形式融合同化的过程,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闻一多曾有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方重镇,对于影视艺术这门舶来品艺术而言,中国古典诗词的身影和灵魂也时常闪现于其中,使影视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融入了具有中国韵味的独特的美学内涵。 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精髓,其存在的现实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视艺术和古典诗词都属于叙事性艺术。在叙事方式上二者具有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影视艺术中也同样存在,除却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如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具有相似的地方。另外,在修辞上,古典诗词和影视艺术也存在着共通性。作为叙事话语技巧的主要表现的修辞,在影视和古典诗词中虽然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古典诗词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但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二者还是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 2
强调,等等。 其次,影视艺术和古典诗词艺术具有审美统一性。艺术具有共通的规律,诗词的画面感特别是色彩可以给影视作品带来直接的导引,它不需要像存在于二者的中的音乐性一样——由于二者不同的艺术特征,在将诗词用曲子的形式谱出来时需要根据影视作品的要求进行斟酌,将诗词原有的韵律打破。另外,二者的艺术追求一致,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现真、善、美的价值观。 再次,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早在古典诗词中就有运用。所谓蒙太奇,就是把许多个别的镜头,根据事先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而把它们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影视艺术中常见的蒙太奇在古典诗词中都得到了呈现。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11个意象的组合,简洁而生动,且不失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羁旅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语言极为凝炼,容量巨大,意蕴深远。
二、 古典诗词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流传到今的中国古典诗词佳作,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淘洗,愈加散发出悠久的艺术魅力。影视作品取其精华进行传承,最明显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影视剧名对古典诗词的借用,例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片名即来源于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是影视作品中古典诗词的穿插和使用,例如电影《秋之白华》中引用的《借花献佛》一诗,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或渲染气氛,强化主题的作用;三是影视歌曲(包括片头片尾曲和插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例如电影《十面埋伏》中,有一首短小凝练且极具古典美感的插曲——《佳人曲》,就是根据汉代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创作而成, 影视剧对古典诗词的引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整段引用,片段引用,原句化用。其中最常见的引用方式是整段引用和片段引用。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影视剧对古典诗词的整段引用。整段引用是指将原诗词完整地运用到影视作品之中,这种表现形式如,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11个章节的片尾曲,均为《诗经》篇章,分别使用了《诗经·邶风·终风》、《诗经·邶风·柏舟》、《诗经·小雅·庭燎》、《诗经·小雅·车攻》、《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谷风》等11个著名诗篇。由于这些古典诗词在内容上与影视剧的内容十分贴近和契合,再加上影视创作者对原作意蕴的深刻领悟和良好的融合能力,这就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品演绎成了现代影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古典诗词借助影视剧的影响力广泛传播,同样足以表明大众对古典诗词这一形式的充分肯定。 其次,由于影视剧的需要,所以常常对古典诗词进行片段引用,将原诗词中的单句或部分摘取出来引用到影视剧中。例如电视剧《三国演义》(1995年版)插曲,出现在第43集刘备与孙尚香的结亲仪式上。歌曲用吴侬软语演唱,歌词分别摘自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的春歌第十首,夏歌第八首,秋歌第十五首和冬歌第一首。这样的引用相较于整段引用而言更为凝练灵活,所表达的意思更为明确。 再次,不少影视作品还直接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原句。化用指的是借用原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境或者句、段,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分为正面化用和反面化用。正面化用是指将引用的古典诗词加以概括、深化,而意思基本保持不变。正面化用的表现方式如《西游记》插曲《女儿情》中的“相见难,别亦难”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反面化用指的是对 3
所引用的诗词的词语略加变动,使用的是其反面的意思。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例如电视剧《甄嬛传》第14集甄嬛把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最后一句改成“终于有枝可依”,就表达了与原诗相反的意思,原诗是说找不到归宿,剧中表明安陵容找到了皇后这个归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因承,还表现在对传统诗词体式和“韵文”式语言风貌的因承上。例如,电影《秋之白华》中瞿秋白和沈剑鸿落笔成书的那首《借花献佛》诗就是对传统诗体的因承,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片尾曲《满江红·狂风沙》就是创作者根据“满江红”这阙词牌名的要求和规范及代表的风格自己填写而成。 由于影视作品中运用古典诗词这种案例较为纷杂,所以在此将此做列表进行归整。
电影运用中国古典诗词概况 电影片名 诗词名 诗/词 原作者 出现位置 引用方式 《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词 李 煜 片名 片段引用 《八千里路云和月》 《满江红》 词 岳 飞 片名 片段引用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诗 黄 巢 片名 片段引用 《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关雎》 诗 片名 片段引用
《出水芙蓉》 《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 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 守良宰》 诗 李 白 片名 原句化用 《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五首·其四》 诗 元 稹 片名 片段引用 《美人如玉剑如虹》 《夜坐》 诗 龚自珍 片名 片段引用 《一束梨花压海棠》 打油诗,无名 诗 苏 轼 片名 片段引用 《柳暗花明》 《游山西村》 诗 陆 游 片名 片段引用 《十面埋伏》 《北方有佳人》 诗 李延年 片中 整段引用 《夜宴》 《越人歌》 诗 佚 名 片中 整段引用 《铜雀台》 《诗经·国风·秦风》 诗 片中 片段引用 《疯狂的石头》 《鹊桥仙》 词 秦 观 片中 片段引用 《秋之白华》 《借花献佛》 诗 沈剑鸿 片中 片段引用 《赤壁》 《短歌行》 诗 曹操 片中 片段引用 《非诚勿扰2》 《最好不相见》 诗 仓央嘉措 片尾 整段引用 《巴山夜雨》 《夜雨寄北》 诗 李商隐 片名 片段引用
电视剧运用中国古典诗词概况 电视剧名 诗词名 诗∕词 原作者 出现位置 引用方式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 毛泽东 剧名 片段引用 《海棠依旧》 《如梦令》 词 李清照 剧名 片段引用 《花自飘零》 《一剪梅》 词 李清照 剧名 片段引用 《悠悠寸草心》 《游子吟》 诗 孟 郊 剧名 原句化用 《大江东去》 《满江红》 词 岳 飞 剧名 片段引用 《》 TVB《金牌冰人》 《离思五首·其四》 诗 元 稹 剧中 整段引用 4
TVB《西游记》 《长恨歌》 诗 白居易 剧中 片段引用 《三国演义》 (1995) 《子夜四时歌》 诗 佚 名 剧中 片段引用
《射雕英雄传》 《满江红》 词 岳 飞 剧中 整段引用 《射雕英雄传》 《四张机》 诗 佚 名 剧中 片段引用 《甄嬛传》 《江南可采莲》 诗 佚 名 剧中 整段引用 《甄嬛传》 《长相思》 诗 李 白 剧中 片段引用 《甄嬛传》 《短歌行》 诗 曹 操 剧中 原句化用 《西游记》 《无题》 诗 李商隐 剧中 原句化用 《西游记》 《玉楼春》 词 宋 祁 剧中 原句化用 《西游记》 《晚春》 诗 韩 愈 剧中 原句化用 《包青天》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 书云》 诗 李 白 片尾 片段引用
央视《三国演义》 《临江仙》 词 杨 慎 片头 整段引用 《东周列国·战国 篇》 《诗经•邶风•柏舟》 诗 佚 名 片尾 整段引用
《东周列国•战国 篇》 《诗经•小雅•庭燎》 诗 佚 名 片尾 整段引用 《东周列国•战国 篇》 《诗经•王风•黍离》 诗 佚 名 片尾 整段引用 《东周列国•战国 篇》 《诗经•小雅•谷风》 诗 佚 名 片尾 整段引用 《东周列国•战国 篇》 《诗经·周南·关雎》 诗 佚 名 片尾 整段引用 《还君明珠》 《节妇吟》 诗 张 籍 片头 原句化用 《宫》 《见或不见》 诗 仓央嘉 措 片尾 整段引用
三、古典诗词元素对影视剧产生的影响 (一). 影视剧中运用古典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古典诗词可以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隐喻式的投射,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立体。电影《秋之白华》中,在瞿秋白和沈剑鸿见面之前,观众对沈剑鸿的印象无疑是片面的:他只是一个度身于纸醉金迷的温柔乡中而与革命奋斗之激情渐行渐远的人物形象。在瞿秋白,杨之华,沈剑鸿三人因感情问题而不得不落座而谈的时候,影片中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沈剑鸿执一壶茶,在宣纸上挥毫而下“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走笔至此,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开始渐渐生出,意味淡而悠长,诗词的妙用也由此体现出来,无多冗繁,寥寥数字,沈剑鸿的意思和胸怀便跃然纸上,同时观众也会一目了然。仅仅二十个字,影片内容显然与我们基于先前的审美体验而产生的审美期待有极大落差(我们原以为这场感情角逐充满了针锋相对的烟火味),这一落差不仅不会使观赏者内心烦躁,还会促使我们对沈剑鸿这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