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
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
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起,《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对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
用。目前,一些青年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空洞无用,排斥
甚至拒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青年学生也要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笔者结合《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具体篇目,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
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
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
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
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
对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只注重理论
学习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另一种人一门心思参加社会实践而丢掉
了理论学习。青年学生的这两种学习状态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是
学生的天职,青年学生只有踏实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掌握科技本
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社会实践
也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
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
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
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
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
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
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青年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
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逐渐
成熟起来。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矛
盾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
聚精会神地做学问,为自身成长成才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基于现实,科学有效谋发展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
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精辟地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
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不仅是马
克思主义杰出的理论文献,而且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
大的实践纲领。因此,《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必读篇
目。《宣言》7篇序言的内容之一是提出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宣言》
正文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应持的态度,论
述了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共产党人必
须根据各国的情况、条件或历史进程的不同,在坚定原则的前提
下,采取灵活的策略。这些原理听上去枯燥乏味,实则对青少年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远大目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家路遥曾在其经典著作《人生》中对青年成长有这样一段
描述:“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
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
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
的东西。尤其是对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
最重要的认识。”大学生队伍中一些年轻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为自己制定了宏伟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不切实
际的规划,最终导致毕业后心理落差较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结果荒废了青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
学生应该客观评估自身素质和实力,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理想目
标,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有效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个人理想
和社会价值,而不应该自欺欺人、妄自夸大。
三、置身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
的界定,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认为:“费尔巴
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
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
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
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并由此引出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提出
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晦涩,但依然能
让人清晰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每个自然人都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存
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相关联的。关于人的本
质问题依然对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新一代大学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是充分
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新一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的环境中,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
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原因就在于青年学生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
观点,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任
国家领导人均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六大
以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
议,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
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广大青年学生应该
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融入
生活学习当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提倡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不断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
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当中去。“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
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
才能闪闪发光。”
可见,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
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空洞无用,马克思主义理
论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的纲领,更是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的宝典,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道路的指向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年学生应自
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