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环节”搞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贵州省贵定县沿山中学贵州贵定 551303)
新课程的推进,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变得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抓好四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活动),搞好课堂教学。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
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性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认为为师之道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纳,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口袋。
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单纯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手,把精力全部放在备“标准”、备教材上,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中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据此,我们在备课时,强调既备教材,更备学生。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1、自主性。
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因学生确定。
2、能动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去评说、分析,以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
3、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
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上课──减少课堂“说教”,增加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教师教学僵化,学生厌学;其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而无用,弃学。
思想政治课之所以有“三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叫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同样,“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
因此,在上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克服“三难”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做到:1、思维的广阔性。
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要开阔一些,不仅要抓住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且又不忽视其重要的细节,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思维的动态性。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生都处在变化之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
所以,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要永远在原地重复。
3、思维的创造性。
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中,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在他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进行改进,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实行开放性教学,具体操作程序是:1、确定教学目标。
通常把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中,以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完成。
2、进行学法指导。
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剖析问题、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如何准备进行讨论等。
3、小组合作学习。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同组学生持相同或相似观点,在组内再继续分工协作,搜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4、组织阅读教材,通过各种形式搜集资料。
5、课堂交流,展开讨论。
由各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以求理解;对无定论问题,允许保留意见,鼓励辩论。
三、作业──减少粗放型,增加集约型
作业的粗放型表现为:1、重数量。
从每课一练到每节一练,甚至每框一练,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突出,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的作用。
2、重速度。
一份练习,两小时完成的要求一个半小时完成,甚至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三天完成的作业要求当天交;放学后的作业,要求放学前交……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作业,使学生疲于完成练习,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和吸收己学过的知识,必然造成学生“时间超载”、“心理超载”。
作业的集约型表现为:1、重质量。
作业的设计、布置注重从不同的能力要求出发,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含量,注重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互助转化。
2、重效益。
作业效益不是以单位时间所完成的题量多少而定,而是以单位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广度、深度而定,缺乏思考和启迪的练习完成再多再快也谈不上学习效益的提高。
实现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要做到实现两个转变:1、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传统的作业布置,习惯于发几挟讲义由学生完成。
我则采取作业布置的多样性:可以完成一份练习;可以看一篇文章;可以摘录儿则时事;可以写一篇小评论;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编制一个或几个题目等。
这种做法,作业量不大,但可以锻炼学生诸如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2、统一性向自主性转变。
传统的作业布置,强调统一性,全班几十位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
我则采取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只要是关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找资料上的习题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
四、活动──减少课堂化,增加生活化
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
一是现实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
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
科学世界的教育逐渐与现实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化”。
课外活动,作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有益的补充,正是为了弥补单调的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缺陷,使教育重回生活,使教育生活化。
为实现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应着重创设两种生活场景:一是虚拟生活。
就是模仿生活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充当其中的社会角色,使生活再现,这样就能融知识于生活中,或从生活中凸现知识。
如设立模拟法庭,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模拟选举,了解选举的程序;模拟市场,懂得价值规律等。
二是现实生活。
就是真正投身到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
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厂矿车间、田间地头、机关军营进行调查、访问,用学过的知识观察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检验学过的如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既要与从传统来,又不能照搬传统,还要与偏见斗争。
只有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四环节”,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全面”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