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东巴画的传承状况及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
12-00
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
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
活动的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
一,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东巴画的传承机制及传承历史
东巴画记载了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生产的各方面,是纳西族发展
历程的清晰写照。东巴画的保护和传承,其实就是对纳西族以及东
巴文化发展历史的保存。
(一) 东巴画的传承机制
东巴画的传承,目前主要是四种方式:
首先,自然传承,即东巴传习。这是传统东巴画传承的主要机制。
同东巴文化中的其他内容一样,传统的东巴画是由东巴作为活体来
传承的。东巴们将一代代积累的关于东巴画的知识经验传给下一代
东巴。
其次,现代教学。随着现代教学制度的扩张和国家及地区扶持力
度的加大,东巴文化的教学机构日益增多,纳西地区许多小学、中
学都开设了东巴文化的课程,同时,针对成人也设立东巴文化学习
班,开办培训学校,主要教授传统的东巴文、东巴画、东巴舞等各
种文化形式。
第三,民间自发培养。村民自发组织,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东巴艺
术和东巴文字。
第四,继承与创新结合。将传统的东巴画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结合,
在对传统东巴画的内涵把握的基础之上,开拓更新更广的表现领
域。既是承,更是传。承接了传统东巴画的精华,同时在现代东巴
画中传达了其现代的表现方式及观念。
(二) 东巴画的传承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东巴文化的传
承被迫中断,东巴画的继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80年代以来,东巴
文化的抢救事业全面展开,也因此东巴画的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
1981年4月,第一个东巴文化专业研究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
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成立,他们聘请了多位老东巴翻译出版了《纳西
东巴古籍译注全集》,频频出现在东巴经文中的东巴画也得到重新
审视。
然而仅将东巴文化抢救在纸上远不够,1994年,东巴研究所学者
和力民提出“东巴教应在不违抗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举行一些传统的宗教活动”,同时“培训一些年轻的东巴继承人,
使他们正统地向老东巴学习东巴教及文化知识,包括书写、绘画、
舞蹈等” ,之后,传统的东巴教祭祀仪式广泛地展开,有了宗教
祭祀,东巴画的传承重新焕发出活力。
1995年开始,学校教育中也引入了东巴文化。东巴画也成为学校
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1995年,东巴博物馆成立了首个东巴文化学
校,以教授东巴文、东巴画、东巴舞为主。之后在纳西族地区先后
出现了十几个类似的东巴文化传承组织,比如2000年纳西学者郭
大烈教授创办的黄山乡小学东巴文化班等 。据2001年丽江东巴文
化博物馆的调查表明,丽江县城乡共有14个东巴文化传习机构,
约有400多名年轻人在学习东巴知识。通过这些教学机构与民间传
承组织,东巴画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及历史意义,而非宗教色彩,
走到了越来越多纳西族人身边。
另外以赵有恒、张云岭为代表的中青年画家,一部分有志于将东
巴画发扬光大,从80年代末就开始了传统东巴画与现代艺术手段
相结合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东巴画派”。这是对传统
的继承与再加工,既保留了传统东巴画的特色,又注入了现代的审
美观念与内涵,为东巴画的传承打开了新的视角。
2001年6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东巴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12月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更名为
《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新条例第三条就是:本条例
所保护的纳西族文化包括……纳西族东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
曲艺、绘画、雕塑、服饰、器皿、代表性建筑及设施和场所等 ,
至此东巴文化的传承有了明确的法律保证。
二、 东巴画传承的问题与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尽管目前东巴文化的传承整体良好,东巴画也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然传承已不现实。由于50年代-80年代东巴文化浩劫,目
前的东巴传承已出现了断代的危机,学识较高的老东巴大都年迈体
弱,无力再培养新的东巴,而相对年轻的东巴,对东巴文化的掌握
程度又偏低,这样,自然传承的基础就被破坏了,仍依靠东巴传习
将东巴画传下去已不现实。
2. 学校传承缺乏系统。近些年在纳西地区,许多学校开设了东
巴文化课程,另外针对成人的东巴培训机构也纷纷建立,东巴教育
初具规模。这些教育机构也主要是教授东巴文、东巴画、东巴文等。
但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是,对东巴画的教学并没有形成一套正规系
统的教材,教学内容仅限于对传统东巴画的艺术欣赏与模仿。
3. 两种观点极不利于东巴画的传承:一种认为东巴画是宗教艺
术,是蒙昧无知的迷信文化,传习东巴画,就是在宣传封建迷信;
另一种认为学习东巴画,就是简单地模仿东巴画的艺术手法即可。
因此,要真正将东巴画传承下去,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促进东巴画的良性发
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学校教育,改进教学模式。东巴教育已经走入学校,并
开始取得一定的 成绩,而相对来说,民间自然传承困难重重。这
说明传承东巴画,学校教育既是有效的,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必
须将这种教学传承坚持下去。同时,我们要明确“坚持”的是教学
这种形式,而非内容。学校教育应加大对东巴画艺术手法及文化内
涵的教学,加快专门的美术教材的开发。
2、对东巴画重新定位。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东巴文化的教育,是
为了学生能吸收 更多东巴文化中的精华,至于摒弃糟粕的过程,
则应由学校来解决。传统的东巴画中的确存在一些宗教迷信的东
西。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学校传承的是知识,是道德观,
而不是传教。东巴画是艺术,是民俗记录,而不是打着文化幌子的
宗教旗帜。对于宗教色彩浓郁的东巴画,学校教学中应加以更正。
3、教学设计上,东巴画的教育,应将艺术手法的教学与道德观
念的教学结合。东巴画虽具有宗教色彩,但其中包含了许多纳西族
人对善恶观念、道德品质的规定,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
生观、世界观都是有益的。学校教育不仅应从美学角度分析东巴画,
更应从伦理道德角度解读东巴画。因此对东巴画的教学应涵盖艺术
教育与品德教育两方面。
参考文献:
[1]和力民,试论东巴文化的传承,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
期。
[2]王伯敏,东巴文与东巴画——纳西族文化札记,美术观察,
1999年8月。
[3]和品正,浅论纳西族现代东巴书画,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
25期。
[4]戈阿干,东巴文化断层告急,玉龙山,1996年第4期。
[5]和力民,丽江东巴教现状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