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是二军大
等现场确认结束,保研就算是彻底over了。最近一直在回想自己从3月份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走过的每一步,有太多的感触,至于最后的选择,我也算是说服自己去接受了。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这一路而来的坎坷曲折。
其实关注保研还是很早就开始了,关注过几个学校,但是真正开始行动,是从北大夏令营的通知下达开始。为了北大夏令营我准备了蛮多的,可惜最终没能录取,不过也算因祸得福,仔细思量,北大的培养模式不见得适合我。在等待北大结果的过程中,我联系了浙大,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我也曾一度下定决心就去浙大,但是最后还是不甘心。但二军大与这份不甘毫无关系,当初参加二军大的夏令营完全是为了去玩玩的~但是感谢这次机会让我认识了我现在的老板~总的来说二军大的夏令营也很顺利,而且有些意外的惊喜,但是之后悲剧的政策让我原本安顿的心又紧绷了起来。还好,谢天谢地,最后有惊无险的还是成功了。
我知道二军大不是最好的,但是应该是最适合我的。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我考虑了这么几条:
1、学校。我一直认为,医学中心以北上广为核心,而对我一个东北人来说,广州实在是太远了。置于北京,一开始是我的梦想,但是当我了解到临床和科研型研究生的差别时候,我觉得他不适合我。我曾想过放弃临床,转战基础医学,但是仔细思量,我觉得我还是舍不得放下医生这份神圣的工作,固然目前这个职业的地位十分尴尬,但是我还是决定坚持走下去。所以最后我觉得以上海为代表的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适合我。这样就将目标放到了复旦,二军大,浙大三所学校上。而浙大医学院,无论从地位还是实力都无法和前面两所学校相比。而最终选择二军大,则更多是出于专业的选择了。
2、医院及专业。这两个问题应该放在一起来说。我觉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课题。对于我的本科选择,我觉得也是幸运的——当年唯一一名进入交大医学院的吉林考生。而交大的医学本科教育,我觉得是国内最好的,起码是之一。置于读研,医院及专业则更加重要了。专业上,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据我了解,医院选择上不能盲目迷信重点学科。因为重点学科是以学校为单位授权的,但对于有多家附属医院的医科大学而言,重点学科不一定每所附属医院都实力很强。以交大为例,六院骨科的实力应该是明显领先其他附属医院的。所以,在医院方面,我放弃了综合实力出色的,上海三家大型医学中心之一的长海医院,选择了闹市区里的小医院,长征。无论从历史,还是实力,长征骨科都是一个值得我为之努力的目标。对于专业来讲,我曾经想要选择神经外科。当时也有很多的理由选择这个专业,并且也进行了一些列的了解。但是后来,我发现,从医师的培养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神经外科都与我的理想有很大差别。而由于创新实验的影响,我最终选择了骨肿瘤科。这个专业算得上是冷门吧,就目前国内的骨科发展情况来看,创伤,修复,关节,脊柱四个方向应该是主流方向,但是我的选择也有我的道理。第一,骨肿瘤属于骨科与肿瘤科的交叉学科,既然是交叉学科,就一定有大量的空白和研究的价值,而且他能满足我对专业的要求:肿瘤&外科。第二,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以脊柱肿瘤为主,也可以算是脊柱外科的肿瘤方向。第三,我认为这个专业可以实现我的个人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四肢骨肉瘤的研究让我见到了很多年轻的患者,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因为这样一种疾病而结束,另外,肿瘤晚期骨转移带来的触目惊心的痛楚也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出于一种医生的本能,我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向。出于以上原因,放弃复旦选择二军大也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3、导师。我对于目前的导师,我觉得非常满意。前面说了这么多,要是有人问我,去二军大你甘心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不甘心。为什么?因为二军大军校的尴尬地位制约了他的生源,从而直接影响了他在国内医科大学中的地位。但是如果有人问我,对于导师的选择我是否后悔,我一定会说,这是我在保研过程中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从认识开始到现在,和老板接触了不下5次,每次都有收获。导师为人真诚,而且年轻有为。他在决定录取我之后,教育我说:对于一个青年医生,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这句话我深深的记在了心里,将是我今后努力的准则。
4、遗憾。当然,每次选择都会有得有失。选择二军大,让我的地位很尴尬,我是地方培养计划,拒绝了入伍的机会。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能将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二军大与交大复旦一样,没有直博,而且硕士转博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于毕业留院工作的机会,二军大显得很鸡肋,但是这个问题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
保研的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期间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前面没有努力学习,有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觉。但是在保研的路上,我也做了积极的努力,并且有了一些小的惊喜,小的收获,比如一直郁闷的六级。总之,一切即将结束,一切也才刚刚开始,继续热爱生活!
我还是想用汪国真的话来结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
各位EEers,大家好:
我是来自华科0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tyrantyang。
说实话,我是本着一颗诚惶诚恐的心态去写这个经验贴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自身似乎没什么经验,有那么一点小想法吧,说出来又怕贻笑大方。只不过,佛说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我就厚着脸皮来谈谈吧。还请轻喷。
首先我想说的是,要想保研,平时成绩一定要抓紧,这绝对是重中之重。我一点个人的感觉就是,不能偏科。就像高考那样,你可以不是在某一门上很突出,但是每一门都不能差,这样你才能在最后的总加权中位于中上游。当然,对于想保外的同学来讲的话应该每门都比较突出才行。这个就要求大家考试要考好,大家懂的!
一个是平时成绩,还有一个就是各项加分啦。咱们医学方面的,大家就是要找自己的各学科导师找项目做了,或者找学长学姐也可以的。最后再发表一篇综述。在一些核心期刊上,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医学方面学科很多,你不一定非要发表本专业的,也可以是别的专业的。要克服自己的懒惰心理,主动去找实验做,一般没人会拒绝的。还有就是各种考试了,每个学校的加分政策不一样,就要自己多注意。比如说英语4,6级,计算机2.3.4级,软考,英语竞赛等等,都可以去考一考。我当时就是考的太少,就没加分,很后悔啊~大家要多加注意。还有就是各种学校奖励,如优干,三好学生等等。
最后就是保研资格考试和复试了。一般资格考试都是专业考试,这个就是一些平时的内容,楼主是临床,考的就是内外妇儿方面的东西,多向学长学姐们咨询一下就知道了~还有就是复试,也就是面试。一般情况下都是分英语和宗面。英语面试准备好自我介绍,然后抽题,对于英语本身就很好的人来说,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对于平时用英语很少的同学,我只想提醒,把自我介绍一定要背的滚瓜乱熟~而且最好搞个模拟~然后综合面试的话,一般就看运气了,有的同学就是进去了问一些生活问题(囧),而有的同学就是要问一些专业问题,但是回答不到没关系,多说一些你的分析~还有就是面试时候多准备一些自己的简历,最好是比较正式的简历,英文中文的都要,一定要多准备几份,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考官会面试你。然后,面试的着装,推荐正装,至少不要太随便吧~
其实楼主本身没有多少经验,只算是经历了就知道了一些吧,欢迎大家向我咨询,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最后祝大家都能保研成功!!
3、【保研经历】
曾经怀疑自己,拿起书籍,准备考研;曾经遭遇挫折,垂头丧气,不知何为;曾经面对嘲讽,努力改变,却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每此时,我会抬起头,仰望天空,她依然那么蓝。
当我接到邀请,要我写下自己的保研经历时,心中不免几分惭愧。我的大学生涯并不是那么绚丽多姿,相反,很多时候,处于一种糟糕的境地;我的保研院校也不是那么令人羡慕,只是差强人意。因此,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期抛砖引玉,谈一个鼓舞人心的话题——野百合也有春天。是的,只要天空中的那抹蔚蓝还在,追逐梦想的信念还在,就算曾经很糟糕,也有美丽的时刻。
1.糟糕的前四年
大一的时候,刚入校门,对大学的认识很肤浅,很懵懂,基本概括为“两个可以”: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坠入情海。错误的认识,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整个人生的发展道路便漂浮不定,失去了方向。结果是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大一下学期的考试,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这两门都只考了60多分。当然这一段时间也是有收获的,我参加了文学社并成为其社长,且将其发展壮大,这为后来的保研面试增光许多。此外,大一下学期末,我们学校有个选拔考试,组建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教改试验班(简称教改班),采取“英语+面试”的录取方式。虽然我那时医学专业课程不太理想,但是一直不放松英语的学习,所以幸运地被录取了。
大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进班排名为29,全班30人,虽说都是从全医学类专业择优录取的。我们班采取的是器官系统教学,平均每月学习一个器官系统,然后紧接着就是考试,大有高中月考的味道。我开始加班加点,努力跟上步伐。但是,悲剧就像朋友,常常不失时机的拜访你。大二下学期,由于学的太猛,偏头痛发作,持续不缓解,住院了,而且就在考试前几天。我再次符合了事件的发展规律,“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考砸了,消化系统只考了60多分。历史总是充满讽刺的韵味,这考的最差的,现在却成了我的主攻方向。
大三的时候,我在考泌尿系统前夕突发输尿管结石,再次突显出戏剧化的人生。但是这次“痛定思痛”,坚定信念,逃过一劫。
戏剧化的人生还没结束。大三下学期来到湘雅二医院实习,由于开始学习临床课程,比起枯燥无味的基础课程,兴趣提升不少。再加上这一学期主要是桥梁课程,任务相对轻松,时间相对宽裕,于是结果差强人意。但是,偏偏在体育考试上折腰了。跑完1000米,我问老师:“能及格吗?”老师说:“差不多。”我信了。结果大跌眼镜,58分,果然“差不多”。
大四是最艰辛的一年,是临床课程集中学习的一年,我们依然采用器官系统教学。由于这一年参加了学习兴趣小组,大家一起学习,互相督促,所以学的较为快乐,比起一个人单干。这一年没出什么戏剧性的事件,结果也马马虎虎。
然而,仅靠大四的成绩,尚不能反败为胜。上帝似乎喜欢垂青于不懈努力的人,保研的天平戏剧化地向我倾斜。
2.英语学习,从不松懈
虽然这四年我的主干课程的学习很糟糕,但有一点,我始终不放松英语的学习,而最后保研考试时,英语的作用几乎可以用“起死回生”来形容。
我一直认识到,英语虽是工具,却很重要。我们学的是西医,理所当然,老祖宗要比我们这些弟子对医学研究得透彻,至少目前是公认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一生,一定要去西方国家看看,就像信徒朝圣一样。所以,只要有空,我都会看些英语文章,包括英文文献,或者做些考研阅读。
坚持学习医学英语,这给我带来了好运。我从网上下载了Medical Terminology: An Illustrated
Guide 这本书,并将其打印。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医学英语》这门选修课,但作用不大,仅讲授了一些医学英语的基础性东西。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医学英语启蒙,给我的医学英语学习带来了质的变化。我们班每次考试都会考英文题,譬如名解、简答,中文作答不给分。大二大三时,由此带来的压力常使我辗转反侧,诸多冗长的医学词汇,我实在难以记住。但学习此书后,熟记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结果是鼓舞人心的,单词的记忆变得相当容易,而且一通百通,几乎遇到一个医学单词,我就试着将其拆分成词根词缀,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掌握了很多。这些为后来的保研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四结束,开始进入临床实习。我由于信心不足,不能确定自己能否保研,于是选择考研。我每天早上去科室,查完房,做完该做的事,例如写病志,做腹穿、胸穿等,就背起书包直奔自习室。长沙如火的夏天,加上没有空调的自习室,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火热的日子。谁能想到,这也给我带来了好运。
我先实习的内科,在实习每个内科时,将与该科室相关的生理、生化、病理及内科学结合起来看,这也得益于我们班采取的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系统概念。并将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际病例去学习,结果自然比之前学的扎实,而且大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危机感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会让你不再迷茫。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为自己的考研铺路,毕竟很多考研的同学都在复试时折腰,这也成了我当时考研最大的忧虑。夏令营便在这个时候耀入我的眼帘。
4.参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夏令营
虽然大学前四年一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幸运的大门也偶尔向我敞开。大三时,我成功申请到了我校病理生理学系的课题,至参加夏令营时,实验已进行到一半。课题的申请方式采用的是现场演讲,老师点评,最终决出。得益于大一时在文学社的功底,我口才略有一二,于是,本来不起眼的课题项目,最终却能够胜出,并由此认识了不少知名老师,这为后来写推荐信方便不少。
我将半完成的课题写成一份简略报告,附上三位知名老师的推荐信,而至于那令人惭愧的成绩单,似乎没起到太大的阻力,最后顺利通过了夏令营申请。
虽然通过了申请,但是我对自己的境况很清楚。我报的是对方的肝胆外科,该院的肝胆外科全国知名。我更加拼命地准备。我把与肝胆外科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全部结合起来,并为此去肝胆外科实习了三周。另外,相关的医学英语术语也都熟记。而我实验时所用到的细胞培养技术、荧光染色、MTT比色法等都温习一遍,以免到时被提问。当然,一篇精心准备的英文自我介绍也很重要。最后,在去之前,我再次了解了该院的一些大事和大师,譬如陈亚进、陈汝福等,并拜读了他们的文章。
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该院的面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进去后,老师要求先自我介绍,并且是中文,可以谈谈对他们医院的了解,我顿时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简略介绍了自己后,把我知道的关于该院的各种大事以及各位大师都说了一遍,老师很礼貌,似乎是回礼,也当场盛赞了一下我们湘雅的几位肝胆大师。然后问我有没有什么科研经历,我便简要说了下病生的课题。紧接着是一篇文献翻译,关于肝细胞癌的,大约100词左右。要求不读英文,直接边看边说出中文内容。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我很快将其翻译出来,老师也给与了较高评价。于是面试结束,前后不足10分钟。
故事总是跌宕起伏。当晚回到住处,接到肝胆外科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我和一位同学并列第一,但他们只打算录取一人,于是要我第二天去面见该院副院长(他同时是肝胆外科教授),由他决定,并最好带上个人简历。幸好我在去中山之前便准备好了个人简历,再次体会到“有备无患”的重要性。结果是令人兴奋的,我被录取。
夏令营的成功,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诚意。老师希望你谈谈对他们医院的了解,就是考察你有没有认真地了解他们,有没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