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
组织机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制行政领导机构、教学科研机 构、学员管理机构。 • 行政领导机构,编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 • 教学科研机构,编有战略、战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 作战与指挥训练、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与 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下设若干教研室、研究所、中心。 共有哲学、法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 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280余名,博士生、硕 士生导师150余名。 • 学员管理机构,设置国防研究系、基本系、进修系、研究 生院、防务学院。每年培训、轮训全军高中级军官2000余 人,外军高中级军官近300人。1985年以来,共培养了高 中级军官和地方高中级干部13000余名,外军高中级军官 800余名。
历任校领导
历任校长
• 01.张震上将(1985.11---1992.10) 1985.11校 党委副书记1990.04校党委书记 • 02.朱敦法上将(1992.10---1995.07) 1992.10 校党委书记 • 03.邢世忠上将(1995.07---2003 .01 ) 1995.07 校党委书记 • 04.裴怀亮上将(2003.01-2007.09) • 05.马晓天上将(2007.09-2009.12)
走进科大
• 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美丽的湘江之滨, 坐落着一所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院校、闻 名国内外的军事高等学府——国防科学技 术大学。这里是人民解放军高素质新型军 。 事人才的摇篮,是军队高级指挥军官培训 的基地,是国防关键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 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有志于献身国防和 军队建设的青年学子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 殿堂。
现任学校领导
• 校长: 王喜斌上将 • 王喜斌,装甲兵学院军事指挥专业毕业。2007年9月任国防大学校长。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0年晋升上将军 衔。 • 政委:刘亚洲上将 • 刘亚洲,。2009年12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2003年晋升空军中将 军衔。2012年7月30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 副校长:许志功中将 • 2003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200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第十六届 中央候补委员。 • 副校长:赵刚中将 • 2004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2005年晋升中将军衔 • 副校长:王朝田少将 • 2006年12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少将军衔 • 副政委:李殿仁中将 • 2001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2002年晋升中将军衔。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是由1979年在著名科 学家钱学森同志亲自指导下成立的原系统 工程与数学系发展而来的。主要承担指挥 信息系统和管理领域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 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以 及信息系统、武器装备论证与管理和国防 科技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任务。
计算机学院
学校简介
• 国防科技大学是国防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下的国 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列入国家“985工程”和 “211工程”的重点建设。该学校1953年创建于 哈尔滨,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 称“哈军工”。1959年3月22日被列为首批全国 重点大学。1970年,军事工程学院的主体迁至湖 南省长沙市,改名为长沙工学院,隶属于国务院 第七机械工业部。船舶专业留至当地,成立哈尔 滨船舶学院。1984年,学校经国务院、中央军委 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长沙 工学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回归军队序列。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
•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于2004年6月组建,主要由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原工程兵学院、原学员旅与原人文与管理学院 军事教育系合并而成。学院承担全校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与 军事技能训练,全校“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管理和教育, 军队基层管理、工程兵相关学科专业的初级指挥生长干部 和研究生培养,以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任务。学院机关设 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下设军事基础教育系、军队基 层工作系、渡河指挥系、野战工程系,5个学员大队,1个 干休所。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59年建立 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院以军事航天和新 材料技术为特色,面向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主要从事卫 星、导弹等各种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推进技术、控制和 测试发射技术、新材料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等方面的高素 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学院以军事航天和新材料技 术为特色,着力建设综合实力雄厚、优势特色鲜明的航天 学科群,目前已形成横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 与工程、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动力 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本科培养方面设有飞行器系统与工 程、空间工程、军用材料工程、导弹工程4个本科专业。
历任政治委员
01.李德生上将(1985.11---1990.04) 1985.11校党委书 02.张震上将(兼,1990.04---1992.10) 1990.04校党委书记 03.李文卿上将(1992.10---1995.07) 1992.10校党委副书记 04.王茂润上将(1995.07---2001.06) 1995.07校党委副书记 05.赵可铭上将 (2001.07---2007.09) 2001.07 校党委副书记 06.童世平中将 (2007.09---2009.12) 2007.09 校党委副书记
理学院
• 理学院下设5个单位:数学与系统科学系、 物理系、化学与生物学系、工程物理研究 所、学员大队。学科专业以理为主,涵盖 数学、物理学、系统科学、化学、生物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工程、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 与技术等8个一级学科,设立3个博士后流 动站。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 动控制系、机械电子工程与仪器系于1999年10月 合并组建。学院下设自动控制系、仪器科学与技 术系、机电工程系、机电工程研究所、自动化研 究所和学员大队。
学校地位
• 在所有211高校中,国防科技大学是唯一一 所直接隶属于正国级单位(中央军委)领 导的高校。在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齐名,为中国大陆最顶 尖的高等学府之一。
学校院校简介
• • • • • • • • • •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 历史简介
国防大学是1985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它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我军20世纪20年代创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 后改编为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解放战争时 期,抗日军政大学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全国解放后,为适应和平事期培 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需要,于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 后勤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于1969年同时撤消后成立了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 放军国防大学前身是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教导队,先后经历了战 争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建国后的高等军事学院、军政大 学,1985年12月由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历任校 长张震上将、朱敦法上将、邢世忠上将、裴怀亮上将和马晓天空军上将,历任 政委李德生上将、张震上将(校长兼政委)、李文卿上将、王茂润上将、赵可 铭上将和童世平海军中将。校长王喜斌上将,政委刘亚洲空军上将。
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班,招收军队军职以上、国家机关司(局) 级以上和 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学制2个半月;战略班,招收军队军职以上 领导干部,学制4个月。参谋班招收全军和武警部队军以上机关 参谋人员,学制半年;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招收全军和武警部 队副师职和正团职领导干部,学制2年;参谋骨干培训班招收全 军和武警部队军以上机关参谋人员,学制2年。进修系:负责轮 训全军和武警部队正师职以上军、政、后、装指挥干部和省军区、 军队院校领导干部,以及军事思想、战略、战役、外军研究人员 和教员,学制3个月以内。研究生院: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硕士 学位或同等学历并经军队中级指挥院校学习,在部队任职一年以 上的干部,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指挥干部和高级理论研究 人才,学制2年半至3年。防务学院:招收外军将、校级军官,其 中外国军官高级进修班,学制5个月;防务研究班,学制1年;国 际问题研讨班,学制1个月。
教学科研
• 国防大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取得了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学院积极贯彻“一个目标, 三个坚持”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适应国防现 代化建设 和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坚持培养“通才”;坚持“高、新、宽、 深”的教学内容;坚持以自学为主,实行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形成 了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办校特点。学校实行各军兵种军事、政治、后 勤干部混合编班,统一施训。重视提高学院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科学 管理、宏观决策、谋略指挥诸种能力。学校坚持对国内外开放,积极进行学 术交流,力求把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的最新消息、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 教学工作,主要设置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军事高科技与 军事变革、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综合演练等主干课加若干辅助课为主的课 程内容。着力构建由政治理论、战争与战略理论、作战理论、国防和军队建 设理论、现代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运用理论等学科群组成的新型学科体系。 实行研究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问题前导式、大课讲授、小班研讨、案 例教学相结合,开发运用战略、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力求把最新信息、 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科研工作,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要求,围绕打得赢、不变 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与时俱进,创 新和发展军事与政治理论,同时紧密跟踪研究世界军事、政治热点问题和重 大事件,为培养高素质新型高级军事人才服务,为中央、国家和军委、总部 决策提供咨询,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