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1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族艺术、技术、礼仪、节庆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凸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民族社会生活的形象代表,反映着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在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环境而变化,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方式。人类为适应环境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方式,因此,文化成为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对应物。从狭义上来讲,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存在,主要表现为民族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文物、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语 2

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是一个群体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该群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则是这个群体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观、宗教观、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情爱观乃至民俗民风、生产技能等,因此,这种文化艺术的所有表现方式都是这个群体思想感情的集体表达方式,属于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因此,民族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情感要求、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成为该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信仰和心灵家园。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关系,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已然逝去的、行将没落的,抑或全面复活的、良性发展的,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穿越时空之遮蔽,激活历史的、民族的、个体的灵魂记忆,不容置疑地存在着,存在的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正视民俗文化的“绝对定位”,正视其文化母体的承载性及社会功能作用,拓展大文化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民众共同行就的文化自觉中,确立政府行为,搭建文化桥梁,以求对民俗文化做到传承与保护并举并进,以期达到提高国民精神与文化素质、促进民族自强之根本意义。 3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副主席刘仲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宁夏地处西部边陲,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漫漫千百载,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各种形态的民情民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世世相传,无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无一不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印记着民族的情结,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行为、性格、审美、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于研究艺术和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具有“活化石” 的作用。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封闭的环境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因而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的日见深入,不仅拉近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也为其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铺设了广阔的天地和最方便快捷的通道,世界流行的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库、拉丁舞、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随着网络、电视、广播以倾泻的方式逼近了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宁夏地区,面对这形形色色的文化大餐,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刺激 4

和心奋,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在思想意识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将落后和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连在了一起,关注外来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吸收,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导致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大量受众群,本土文化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届文联大会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保护、强化、发展宁夏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成为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机制。

一.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库 21世纪是信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先进的音像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如实记录和永久保存民族民间艺 5

术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我们需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各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采取动态和静态,外部形态和内部蕴含,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护,不仅要有充满动感的音像资料,还要有文字、图片、曲谱等静态资料;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风格特征及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变异给予客观的描述,还要记录与其生成、发展相关的民族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感情及感情表达方式;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本身这个主体做全面记录,还要对其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艺人情况、演出场所、表演时间、地点、服饰、道具、音乐、使用乐器等这些辅助部分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都要做客观如实记录。因为往往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形成、风格流派、传播等与这些辅助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惟其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最全面的保护。

目前,宁夏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立项为部级和省级课题的《宁夏文化艺术多媒体信息库》的采集、整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本课题包括20个类别,基本含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和文化艺术信息。这个信息库将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工程,不断的补充新内容,增加新资源,使它成为一个图文并茂、音像齐备的 6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档案库,在科学、系统的保存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同时,又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教育及交流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世界、外省接轨,将宁夏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延续、传播、发展都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民间艺术就可能逐渐退化或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后两项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明示出,凡是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政策开通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昌盛,汉唐乐舞的大融合、大发展即是佐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国策开放,社会和谐的大好形势,为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 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十部文艺集成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凡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具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在时间上有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传承特点。因而,应划定民族、地域特色浓,文化底 7

蕴深,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乡镇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其特点冠名,如“花儿之乡”、“秧歌之林”、 “花灯之乡”等,并将与这些艺术种类文化因素相关的建筑、遗址、实物、传统风俗等原状保存在所属的村落和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但是,这种保存决非是封闭式、真空化的,要将它转化为世界共享、为人类服务的文化资源,除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外,还应与当地的旅游业建立联盟,使之成为集文化传播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使国人和外国友人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能观赏到传统文化底蕴深、民族特色鲜明的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收藏到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这时候,民族民间艺术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娱乐民众,获得经济效益,并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运作中,切不可盲目媚俗,或为了追求商业化目的,随意歪曲、篡改或损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大家共同努力为民族民间艺术的完整保存维护一片纯静的蓝天。

2.搭建各艺术门类表演和展示的“舞台”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是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表演和展示的大舞台,鲜活多姿的歌舞、戏曲,制作精美的花船、狮子、花灯,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都 8

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然而,随着西部开发过程中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加快,群众对年复一年、变化甚微的本土民间艺术渐次产生了审美疲劳,生出厌倦之意,我们明显看到,现在民间的社火表演其热情及参与程度较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显逊色,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蹦迪,从而冷落了自己传统的文化娱乐,长此以往,民族民间艺术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消自灭。鉴此,我们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分区域、定期按届的在节假日、民俗活动日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各种文艺竞演活动,如社火比赛、花儿演唱会、民间艺术节、旅游节等,使民族民间艺术能在鲜活的状态下得以延续和保存。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民间艺术团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宁夏光彩灿烂的本土文化艺术,以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参与的积极性,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3.着力保护和培养民族民间艺术传人 民族民间艺术的载体和传播是人,人自然是民间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素,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延续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教。目前现状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随着艺人的谢世,有些绝活和特技也相继绝迹,这是极大的憾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土生土长热爱民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