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三江源生态移民区后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析三江源生态移民区后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35 

10/2O1O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40卷5期 

Vo1.40.No.5 

专 

论 

与 

综 

述 浅析三江源生态移民区后续产业发展 

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李芙琴 

(青海省果洛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大武镇,814000) 

摘要:通过探讨三江源区果洛州当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制约果洛州生态移民发展的因索,并 

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950(2010)05-0035-03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总体规划的提出和实施,是 

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 

设方面的标志性工程。特别是果洛州生态移民工程和 

后续产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按 

照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目 

标,积极采取措施,在拓宽移民致富门路,有效增加移 

民群众收入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国家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全州土地面积7.64 

万km ,草地面积6.54万km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 

5.85万km 。平均海拔高度4 200m以上,气候属高原 

大陆型气候,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有大小河流36 

条,其水系主要有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黄河在果洛州 

境内自西至东横穿全境,长约760km。 

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5.85万km ,占草场面积的 

85.54%,草地为高寒干草原草地类、山地干草原草地 

类、高寒草甸草地类、山原草甸草地类,其中以高寒草 

甸草地类为主,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1.2%。有 

退化草地面积3.92万krn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67%,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0.73万km ,中度退化 

草地面积1.95万km ,重度退化草地面积(黑土型) 

1。23万km ,全州有草地鼠害发生面积2.56万km ,占 

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3.85%,其中危害面积2.48万 

km 。 

1.2社会发展概况 

果洛州现辖玛沁、甘德、达日、久治、班玛、玛多6 

县,总人口l5.4万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 1%。 

畜牧业是自治州的主业,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2008年底,有农牧户28 466户,牧民11.94 

万人,有各类牲畜存栏208.21万头只,农牧业生产总 

值40 696.45万元(现价),全州农牧民人均收入 

2 038.88元。 

2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现状 

自2003年果洛州实施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 

以来,全州共完成减畜任务83.16万只羊单位,禁牧草 

场面积165万hm ;生态移民及退牧还草异地搬迁涉 

及项目牧户2 702户,12 042人。其中整体搬迁339 

户1 340人,集中安置2 177户9 857人,自主安置59 

户274人,拟建设移民新区25处,建成20处。投入定 

居房建设资金12 270万元,建设定居房屋2 702套。 

收稿13期:2010-03-04 已有2 411户,10 689人搬迁入住。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使大批牧民群众由草原迁居 

到城镇,得到了集中安置,提高了人口聚集度和城镇化 

水平。生态移民居住条件焕然一新,牧民群众就医难、 

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移民搬入新区 

后,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大的转变,特别是离州、县政府 

所在地较近的移民新区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快,接受新 

生事物和适应城镇化生活的能力强。自谋生路,改善 

家庭条件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在政府引导和个 

人努力下想方设法的寻求生产经营门路,有效增加了 

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大的改善。部分移民家庭购置 

了款式多样的家具以及洗衣机、电冰柜等家用电器,家 

里收拾的干净卫生整洁,朝融入城镇化生活迈出了可 

贵的一步。 

3发展移民后续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后,后续产业问题 

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是保证移民工程建设成果得到巩 

固的关键,各地区结合实际,争取资金,采取各种措施,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和调动 

移民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就业。 . 

3.1针对移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缺乏 

自我谋生手段的实际,广泛开展了如机动车辆驾驶、摩 

托车修理、蔬菜种植、藏毯编制、纺纱、环卫、民族歌舞、 

家政、妇女卫生常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使移 

民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的基本知识, 

为移民创收提供了前提条件。 

3.2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对有 

一定经营能力、有一技之长的牧民,鼓励其积极参与如 

畜产品交易、交通运输、铺面出租、开小卖部、缝纫等市 

场经营活动,进行自主经营,增加收入。 

3.3对能从事简单劳动的牧民,组织从事门卫、保安、 

城镇环卫等行业及灭鼠、种草、采挖虫草、帮工帮牧等 

劳务输出工作。 

3.4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如藏毯编织、蔬菜种 

植、牛羊育肥等产业,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4生态移民群众收入现状 

4.1依靠国家发放的搬迁移民户均6 000元的饲料 

粮补助。在移民后续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移民群众 

增收渠道单一的情况下,饲料粮补助款是移民群众最 

基本的生活来源。特别是对无其它谋生技能的移民来 

说,饲料粮补助是维持生活最基本的保证。

 36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0年第4o卷第5期(总第209期) 

4.2通过中藏药材采挖增加收入。虫草采挖是移民 

群众最大的收入来源。由于全州进一步加强虫草限采 

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和加大工作力度,严格禁止外 

来人员进入果洛州采挖虫草,并鼓励果洛州牧民群众 

合理有序采挖虫草,加之虫草价格持续上涨,为移民增 

收创造了条件。 

4.3部分有技能、懂经营的移民通过自主就业取得了 

较好的经营收入。如大武河源新村移民有108人从事 

织毯、汽车出租、经营商店、台球、当保安、做清点工等 

固定工作,甘德县柯曲镇达协塘和达日县吉迈东路移 

民社区群众共购置各种大小型车辆25辆,从事交通运 

输业。开办小卖部的有6家;达日县吉迈镇移民区部 

分移民专门从事皮张倒卖等畜产交易活动。有些移民 

将临街房屋一楼铺面出租,年可收取3 000元的租金, 

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4.4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和劳务输出,是大部分移民群 

众最主要的增收手段。移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或自发 

进行外出打工、修建公路等投工投劳,以及参与灭鼠、 

种草等三江源项目建设来增加收入。 

4.5政府牵线搭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新型产 

业,使部分移民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同德果洛新村 

移民区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对161户移民每户建设了 

lOOm2的牲畜暖棚,并与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同德 

牧场)签订了供草协议,计划进行舍饲养殖,解决近一 

半的劳动力就业。同时预留了户均0.09hm 的土地, 

用于发展庭院经济,更好地促进移民群众就业。 

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群众自主就业,全州移民后 

续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州移民 

人均纯收入1 855元(包括饲料粮补助),其中各种移 

民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328元,劳均收人1 022 

元。全州移民经营小卖部的7O户174人,收入23.65 

万元;开饭馆的5户16人,收入2.57万元;石刻1户1 

人,收入0.55万元;蔬菜种植162户806人,收人 

l9.87万元;牛羊育肥16户8O人,收入3.84万元;个 

体运输7O户75人,收入48.27万元;织毯37人,收入 

7.77万元;中藏药材采挖I 975人,收人215.06万元; 

畜产品贩运6人,收入1.82万元;参加灭鼠465人,收 

入30.79万元;参加修建公路15人,收入2.76万元; 

其它形式的劳务输出19人,收入9.05万元;从事其它 

行业的2人,收入1.2万元。全州移民从各种后续产 

业中获得的总的收人达367.19万元。 

5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地区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 

移民后续产业,稳定提高移民群众收入,确保退牧还草 

工程顺利实施和深化牧区改革,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总体上还 

表现出培育思路不广,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群众收入 

水平低和不稳定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5.1饲料粮补助款少,移民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不容 

忽视。移民是介于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特殊群体,不 

同于农牧民通过出售畜产品从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获得收入,又不同于城镇居民从事各种职业有着较为 

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同时又跟城镇居民一样,承担着 

城镇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费用和开支。移民群众最基本 

的生活来源是国家每年发放给移民户均6 000元的饲 

料补助款。若无其它收入,仅靠饲料粮补助款是难以 

维持城镇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除国家发放的饲 

料粮补助款外,大多数移民主要通过采挖虫草增加收 

入。但非虫草产区搬迁的移民获得虫草采挖收入难度 

大,无法通过采挖虫草增加经济收入。 

5.2移民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转变缓慢是影响后续产 业发展最大的问题。移民群众从居住游牧的草场搬迁 

到城镇后,一些牧民特别是离政府所在地近的移民区 

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有些牧户不仅能够注 

重居室环境卫生和条件的改善,并在方方面面自觉地 

融人城镇化生活。但大部分移民群众对城镇生活适应 

慢,长期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和养 

成的惰性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转变。当前,由于 

虫草采挖收益好,见效快,大部分移民把增收的主要途 

径放在虫草采挖方面,在其它增收渠道方面积极性不 

高,主动性不强,虫草采挖期过后很难通过其他形式进 

一步增加家庭收入。 

5.3移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 

着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牧民群众中文盲人数多,小学 

文化的比例高,加之群众长期从事畜牧业,劳动技能单 

一,离开赖以生存的草场后因无其他生存技能,主要从 

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岗位和打短工为主。这种劳 

动力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极不适应,使移民群众在参 

与市场,自谋生路方面失去了主动性。因此,移民群众 

现有的文化素质、技能、智力水平是影响其向非农产业 

转移的最大障碍和瓶颈因素。 

5.4移民后续产业办法不多,思路不广,实质性进展 

不大。从整体来看,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尚处于摸索尝 

试阶段,存在办法不多,思路不广等问题。因没有现成 

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是实践当中逐步摸索、逐步探讨 

和总结经验。各地在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方面,还未从 

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后续产业快速发展,移民收入稳定 

增长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主要以开展就业前的各 

种技能培训为主,培训当中,也存在忽视市场对各类技 

能人员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相同、不符合实 

际、一哄而上和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等问题,移民群 

众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5.5移民区管理机构缺乏和社会化服务功能低,影响 

移民后续产业的有效组织实施。目前,全州大部分移 

民点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无基层党组织。因 

此,移民区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移民城镇化生 

活和从事非农产业方面组织引导工作不够。另外,由 

于果洛州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 

功能低。移民群众进行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方 

面缺乏必要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信息咨询、技能培 

训等方面的服务机构。整个劳动力转移呈分散无序状 

态,社会组织化程度低。移民群众进城务工方面的劳 

资纠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各种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 

保障,影响了移民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 

5.6地区发展条件差,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支撑产 

业。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是有效解决包括移民在内的 

各类社会人员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全州经济和 

社会发育整体水平高,才能为移民后续产业提供广阔 

的发展空问,为移民群众就业提供广阔的门路。就目 

前而言,由于果洛州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 

自主发展的能力不强。加之,当前由于“三江源”总体 

规划全面实施,受生态保护治理政策的影响,畜牧业经 

济优势弱化,非公有制经济缺乏规模档次,特色经济起 

步晚、起点低,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等原因,移民后续产 

业可供选择和适合果洛实际的产业少。移民后续产业 

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就业渠道窄,就业压力大的 

问题突出。 

6今后发展对策和措施 

6.1引导移民群众转变观念,开拓视野,提高迁居城 

镇后的适应能力。移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程度,直 

接影响和决定着对后续产业的认识和创业增收的积极 

性。一些移民思想观念转变快,会自觉主动地通过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