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李文瑞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710127 西安) 摘要: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任务在于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是一个艺术再创造过程。它包含理解与表达两个基本过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理解时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表现形式。文章首先论述了理解与表达的相互关系,然后分别探讨如何实现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表达,还提出了表达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键字:翻译;理解;表达
有个法国翻译工作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别人理解。”这句话就说明了翻译中的两个基本环节——理解与表达。这里的“让别人理解”就是“表达”的意思,“理解”是通过原文的形式(词语)来理解原文的内容,“表达”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深刻化。因此,表达的结果(即译文)也是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许渊春,2006:27)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至关重要。 一 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1.理解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表达。换句话说,表达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确切的表达来自透彻的理解。我们在翻译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把原文用译语表达出来。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才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反之,则必然导致错误的译文。不对原文做透彻地分析,不认真思索,就做不出正确的理解,表达也就无从下手了。可见,在翻译中,理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在做好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是关键。要把一种语言里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再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又完全的表达出来,做到神形具备,实非易事。英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化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二者表达力也不一样。可见,理想的表达并非轻而易举,且至关重要。 2. 理解与表达密不可分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过程中两个各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表达,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又加深理解,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这样整个翻译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比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想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以至风格,要使译文神形具备,译者就必须从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从原文到译文、 从译文到原文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力求理解与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 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是动笔翻译之前边读原文边思索和想象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等的过程。(王治奎,2004:14)正确而透彻地理解原文,是译文恰当而充分地表达原文的先决条件。任何一种篇章结构,其上下文或词语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要理解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必须通过上下文关系,背景知识,句法结构等等。在动手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先看懂原作的篇章结构,从篇章前后照应中探索事物的背景,多读一些与原作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原作涉及的文化内容。可以说,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地愈多,知识愈丰富,对原作的理解就愈正确和透彻。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下文关系对句子理解的重要性。所谓上下文可以指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指一章,一节以至整篇文章或整本书。忽略上下文必然会导致理解失误。 比如,看到bank cashier,我们会立即把它理解为“银行出纳员”,而且,cashier在字典上也明明有“出纳员”的解释。不过,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中,把bank cashier和别种人并列在一起,这些人有doctors, lawyers, executives等等,在翻译的时候,就会觉得“出纳员”跟他们不太配合了。意识到这一点,细细品读上下文,再查查字典,就会发现原来这个cashier在银行或工商业机构里是内部负责财务的主管人员,地位很高,可以译为“财务经理”、“财务专员”,所以可以跟医生、律师、其他主管人员并称。英语中诸如一字多义的现象很多,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是否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实现正确理解的另一重要因素。文化背景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词和普通的句子,实际上或许寄予了某种寓意,涉及了某个历史典故。 比如,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曾说:“Greek and Latin are all English to me:” 我们不能照字直译成:希腊语和拉丁语对我来说都是英语。我们首先要了解到王尔德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这句话他反用了习语It is Greek to me (这对我太难)。他将希腊语和拉丁语比作自己的母语(英语),言下之意就是“不难”。因此,我们应改译为:希腊语和拉丁语对我来说都很容易。 It is a Greek gift to you. 这句话若是译为“这是给你的希腊礼物”就会成为笑话,我们首先要了解它所涉及的历史典故。其实这句话出自希腊神话。相传三千年前特洛亚王子Paris拐走希腊的斯巴达王Menelaus的爱妻Helen,于是两国恶战十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想出“木马计”,在一木马内藏勇士二十人。特洛亚国王上当,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拉入城中。深夜勇士出动,里应外合,攻克了特洛亚城,夺回Helen。从此“Greek gift”中的“Greek”便失去了其本意,成为“图谋害人”之意。这句话的正确译文应是:这是给你的害人礼物.。 三 充分表达 充分表达即利用对目的语的驾驭能力,完全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立场感情和风格笔调。(王治奎,2004:31)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总有差距,不可能完全对等。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思。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比如一个动词或名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上都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要充分表达,就要找到这个“开箱子的钥匙”。 一般而言,两种语言之间,词和句子方面,对等的比较少,对应的比较少,大部分是既不对等也不对应的。在翻译实践中,在译入语中能找出源出语的对等语就用对等语。如“Two plus two equals four”,可直接译成“二加而等于四”;“as cowardly as a rat”就与汉语“胆小如鼠”对等。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转换形象,得到对应的翻译:as hungry as a bear 饿得像狼 as lean as rake 骨瘦如柴 weddings and funerals 红白喜事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连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好的译文,应该是音美、意美、形美都具备。然而,一般说来,原文的意美可以传达,原文的音美、形美却很难表达。比如,英国人讽刺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战败后关在俄尔巴岛上曾说过: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 这句话无论是从左看到右,还是从右看到左,字母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这种形美,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翻译的。若单纯从意义来理解,可以模仿汉语“不见棺材不落泪”,就达到了意美。把这句译成“不到俄岛我不倒。”“岛”和“倒”同韵,“到”和“倒”同韵、“我”和“俄”音似,形似,加上不字重复,可以说是用音美来译形美了。 在充分表达中,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表达,一是辞不达意。过分表达就是不顾原文本意如何,而任意添枝加叶。如把“rub one’s hands”,“搓手”译成“摩拳擦掌”含有跃跃欲试之意,就是译得过分了。再如:“He was on his way to China again.” 译成“它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其中“风尘仆仆”就是多余的。辞不达意就是表达不充分,或任意删减或不计原文风格、作者态度等。如把“parallel policy”译成“平行的政策”,改译为“并行不悖的政策”才好。 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好的表达必然是有了正确的理解,而正确的理解未必一定产生好的译文,其关键在于译者对目的语的掌握与运用。难怪有些学者认为,译者至少必须掌握相关的两种语言,并了解其文化,尤其是要精通目的语。
参考文献: 1. Jin Di,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王治奎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许渊春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思果 翻译新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Comprehens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n art of language and its task is to convey the content and flavor of the original to another language faithfully and fluently. It is a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Translation includes two basic principles: comprehension and representation. Comprehension is the prerequisite of re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