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概述
设计原理
特点
目的
种类
选择指针
步骤
常见偏倚
优缺点
队列研究(cohort
定群或群组研究。
study)概述
观察性研究,观察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暴露,也称
将研究对象按暴露因素的有无或多少分组,前瞻性观
察疾病的结局,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是否有关联
及关联强度。
队列研究不进行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研究性质
)(方向)是前瞻性,从因果关系推断角度来说,是由
“因”及“果”的研究。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检验、验证病因假设,较病例
对照研究能更直接、有力地检验因果关系假说。
但队列研究需要长期随访相当数量的研究对象, 因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可
形成失访,使研究实施困难。失访率大,可降低研究
价值甚至失败。
基本概念
队列 泛指共同接触某因素(如吸烟或从事医
院放射科工作等 )或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 ( 如居住在
北京地区或血清胆固醇和血脂水平较高等 ) 的一组
人群。
简单地说,队列即具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人群。
• 固定队列:人群都在某一个短时期内进入
(1991)1991年进入) ,整个研究过程只对队列( 例如1991
该人群进行随访, 不再加入新成员,直到观
(2001)察期终止(2001(2001年止) 。
• 动态人群:在某一时期确定队列后,在随
访过程中,可以增加或减少新观察对象,直
到观察期终止。
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设计模式
前瞻性
暴露组
研究
人群
非暴露组
未发病 图1
队列研究的一般模式图
未发病
发病
发病(死亡)
统
计
分
析
结
论
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法 研究对象的暴露非人为给予,而是客
观存在,有别于实验性研究。
设立对照组 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研究者观察两组疾病结局,与描述性研究区别 。
“”“”观察方向由“因”及“果” 研究疾病与暴露的关
系,是先有暴露,后纵向观察疾病结局,研究方向
是前瞻性的。
能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可以
观察到由“暴露疾病”的“因果”的发展过程,在
病因推断基础上,可以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联。
队列研究的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暴露因素对疾病结
局的影响,也可同时观察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 方面影响。一因多果。
初步评价预防措施的自发预防效果
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由于未加人工干预,随
访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人戒烟,那么本次队列研究中,
可以比较吸烟者中戒烟和非戒烟者的肺癌死亡率,以评
价戒烟对预防肺癌死亡的作用,即初步评价戒烟的自发
预防效果,有时被称为“人群的自然实验”。
描述疾病的自然史,补充临床观察的不足
例如:美国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工作中,发
(现早年具有某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一过
)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将来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
高,从而对描述脑卒中的自然史提供更多的信息。
其他
例如队列研究可以用于研究某种疾病发生或发
展的长期变动趋势、初步评价疾病预后等,评价不
同的诊疗方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队列研究的种类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含义
又称同期(concurrent)队列研究。即研究开始时
尚未得到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outcome)资料 ,只
有通过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得到。
特点
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未出现预期结局。
举例
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 背景:20世纪40~50年代初,英国学者通过现
况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吸烟者(特别是中度吸烟者)
发生肺癌的危险性较高。
因为当时人群中吸烟者比例较高,且由于肺癌
造成的死亡率迅速升高,因此弄清吸烟与肺癌的关
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Doll和Hill于1951年始进行一项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英国全国男性医生,按照吸烟情况分
组,吸烟者为暴露组,不吸烟者为非暴露组。
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因:
英国医生都进行登记注册,不会遗漏,从医生登记注册
总署可以很容易查到全英国医生名单,并有姓名、性
别、年龄、家庭住址及工作单位等,资料准确、可
靠,便于随访;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应答率和依从性
好,回答真实、完整;同时从登记册上可查到医生死
亡诊断,即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结局资料很容易得到。
收集资料形式:以信访方式给所有医生寄出调查
表,问题主要围绕吸烟导致肺癌的假设:是否吸烟、
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吸烟种类、吸入方式、是否
戒烟、戒烟后是否再吸、戒烟年限等。约有35 000人
寄回调查表,并以此方式取得结局资料。
此研究持续20多年(1951年11月-1976年10月) 。
分别于1954、1956、1964、1976年进行阶段小结。最
终结果表明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0.71‰)约为不吸烟(0.71‰
者(0.07‰)的10倍,且日吸烟量与肺癌死亡率呈线性(0.07‰
剂量反应关系。 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含义
又称非同期(non-concurrent)、历史性(historical)
队列研究。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资料在过去已
收集到(或从现有记录中可查到)。研究人员工作主要
是将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
特点
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已出现结局。
例如研究放射治疗与白血病的关系。
早在1905年有人发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
者常会发生急性白血病,考虑急性白血病可能是PV
患者发展的结局?而当时一部分PV患者接受X线或
P32治疗,随着放射疗法使用增多,也有人提出放射
治疗可引起急性白血病。
医学工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PV患者中发
生急性白血病究竟是PV的自然转归,还是放射治
疗结果。如何判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医生Modan和Lilienfeld
于1965年设计一项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选择和分组:研究者在美国巴尔蒂摩、
波士顿、纽约等城市选择7所医院,查阅该7所医院
1937-1955年诊断记录,发现512例PV和476例疑似PV
患者;通过病历还查到每位患者的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诊断和治疗记录 (即治疗措施),将研究
对象分为4组:非放射治疗组、X线治疗组、P32治疗
组、X线+P32联合治疗组。
结局资料收集:研究者追溯所有988例患者至 1961年12月为止发生急性白血病情况。对1961年底
尚存活患者进行临床和血象检查,对已死亡患者则
查阅医院病历、死亡证明、尸解报告及死亡前最终
血象检查结果,以确诊。
结果:放射治疗组患者急性白血病发生率
(10.3%)为非放射治疗组(0.2%)的51倍。联合治疗
组高于P32治疗组, 后者又高于X线治疗组。进一
步分析:放射治疗组患者疾病发生率与照射剂量
有关,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
表明:PV患者发生急性白血病,非自然转
归,而是放射治疗的结果。
与前瞻性队列研究相比,本法特点:
(1)研究对象结局资料和暴露资料主要靠查阅历史资料
获得,部分结局资料可通过调查;
(2)所研究疾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高,研究对象数
量相对较少;
(3)虽然随访年代较长(24年),但整个研究工作却在较
短时间内(1年)完成。
前瞻性与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前瞻性队列研究
优点:研究者直接、亲自获取暴露和结局的第一手资
料,偏倚较少。
缺点: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可能影响可行性
(若随访期过长,易导致失访率升高)。
回顾性队列研究
优点:省时、省人力、物力、财力,可将数十年的研
究工作压缩在短时间内完成,出结果快。 缺点:研究者对资料收集不能进行质量控制,只有具
备完整、准确、可靠资料时才能应用。
(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是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即暴露资料在
过去已经收集到或从现有记录中可查到,但结
局资料不完全了解。研究人员必须随访,以获
得结局资料。即在回顾性队列研究基础上,进
行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以扬长避短。
队列研究的分类
队列研究的选择指针
前瞻性队列研究
明确的病因假设,不能探讨病因;
结局发生率不低于5‰;
能完整获得暴露资料;
结局判断方法简便可靠,结局资料能收集到;
能获得足够数量观察人群,能被长期随访;
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历史性队列研究
具有完整、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应考虑上述前瞻性队列研究所列内容,只是人力、
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条件,要求不高。
队列研究的步骤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样本大小的确定
资料的收集
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