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说课课件
(二)自主学习:
完成导学案,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三、小组讨论探究 ) 积极讨论 规范展示 精彩点评 大胆质疑
问题讨论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小组展示
1组
点评质疑
3组
五四运动的口号、过程
2组 5组
4组 6组
五四运动的结果 五四运动的意义 (精神) 7组 8组
第一子目: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导 火 线
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 失败,会不会发生五四运动?为 什么?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国 际 国 内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新文化运动。
第二子目:五四运动的过程(学生展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19.6.3-6.28 上海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时间
爱国与牺牲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 理、勇于解放精神。
材料一: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 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 “国家将亡,无心营业。” 思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B C.有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推动 D.广大人民的彻底觉醒 2.材料二中说明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一阶层人民的支持? 反应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2.指导学生从史料、图片以及影视片段中捕捉有效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信息, 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
将本课分为四个子目进行讲解: 第一子目: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第二子目:五四运动的过程 第三子目:五四运动的结果 第四子目:五四精神
整合依据: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依照背景、过程、结果这
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 解,小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 变革的重大影响 ,通过五四精神可以对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进行教育。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
4、使用教材构想:
(1)调整教材讲授顺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描述五 四运动的基本史实,通过影视片段和材料引导学生去 探索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感悟五四运动 , 认识传承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 (2)人教版教材体现了淡化阶级分析法,强调从民族、 国家的高度去宏观看问题,在五四背景分析上,回避 以往把北洋军阀统治下阶级矛盾的激化作为根本原因 的说法,在性质分析上强调五四的群众性、反帝爱国 性,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认识问题。
种模式来讲,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教材、掌 握并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加工教材,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积极 讨论。传统优势加上新课程的理念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视频
(一)导入: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先进的中国 人便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 爱国运动、中山先生领导的以西方为师的辛亥革命等历次 抗争,到后来最终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并以实现了俄为师的重大转变,在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件, 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变化呢?
1、教材地位及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材地位及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 历程》中的主干知识,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单元下 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彻底的反帝 反封的爱国运动,参加阶层广泛,领导阶级变化, 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方向的改变, 推 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同时我们要与时 俱进,继续弘扬五四精神,故教材在中国近代史 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背 景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国际: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国内: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结构变化) 新文化运动(思想变化)
过 程 结 果 精五 神四
第一阶段:时间、中心、主力、口号 第二阶段:时间、中心、主力 取得了初步胜利
1.由于初、高中在教学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加之高一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 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再 现历史---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 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 好习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 五四运动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结果 结论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 1949
五四精神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 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 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 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 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 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三维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 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3)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第四子目:五四运动的意义
1、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 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爱国与牺牲精神
2、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精神Βιβλιοθήκη 3、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精神
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心 主力
1919.5.4-6.3 北京 青年学生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等 等 方式 集会、游行、罢课等 “三罢”
“三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 市。 特点: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
第三子目:五四运动的结果(学生展示)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材料四:对人民的压榨:1912年——1919年,田赋增加了7 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
3500000 3000000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工人总数 棉纺纱锭 面粉出超
材料五:辛亥革命前后工人人数及 罢 工次数: 人数: 1911年前50—60万人 1913年 1919年 200万人,手工工 1915年 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人 1919年 罢工次数:1912—1919年间,工 人罢工130次, 仅1919年前5个月就达19次
• 困惑:
• • 1 .让学生真正感悟五四精神比较难 2. 应增加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材料一: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 年—1918年日本对华借款三倍于以前,日本 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材料二: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 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 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 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三:从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 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俄、德等国,以中国 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等为担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说课人:钱锋
说学情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鉴于我校 学生素质比较一般,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预习和把握,通过八步教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加之老师 指导等方法完成教学。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透过历史现 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以此逐渐提高他们 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 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 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理性思考 文明行动)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 探究、分析,加深印象。掌握“五四运动的史实,认 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2)通过小组讨论并运用相关史料、 图片和影 视片段,引导 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理解 五四运动的地位。 (3)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五四精神。
2、三维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 变革的影响。
五四精神是什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
为弘扬五四精神,校团委向全体同学征集题为“我的青春 宣言”的誓词。请你积极参与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段誓词 (30字左右) 我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