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对福建的影响校名:福州第三中学作者:池希敏、陈盈佳、林荔菲、朱林靖指导老师:陈琦[摘要]一、黄姓入闽增加了福建的人口数量。
二、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提高了福建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三、八姓入闽繁隆了闽地的文化,黄氏名人功不可没。
四、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影响福建的政治。
[关键词]:八姓入闽黄姓影响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中国的历史一路走来,上下五千年的悲欢离合,无数个帝国王朝的兴衰,姓氏在历史的更迭中却一直保留着青春和活力。
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一定程度上成了联系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纽带。
姓氏的迁徙更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其中最为我们福建人所熟知的就是“八姓入闽”了。
福建处在东南沿海,背靠东南丘陵,东临台湾海峡,气候宜人,加之崇山峻岭,便于躲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大批士族百姓被迫逃到闽东和闽北、闽南等地,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八姓指郑、林、黄、詹、陈、邱、何、胡,实际上当时入闽者不只这八姓,也不只一批。
此后,两晋、南朝直至唐五代,北方移民源源不绝。
“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增加了福建人口,使福建社会迅速汉化和封建化。
这时候的福建,已有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十九县的建制,约8600户;农业生产在封建生产方式下迅速发展,物产丰富,手工业如防止、青瓷也发展起来。
社会的开发再加上稳定的局势,两晋直至南北朝,福建吸引越来越多的北方移民者南迁。
(1)因此,现在许多福建人的祖籍都来自中原地区。
以下是从书中查到的八姓入闽的概况(2):从八姓入闽的概况可以看出,黄姓作为大姓之一,早在晋时就已迁入福建。
,固始人黄道隆入闽,是目前可见最早的黄氏入闽者。
据北宋咸平榜眼黄宗旦续修《锦田黄氏大宗族谱》记载:“道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黄舜夫之幼子,任官东郡会稽市令。
东汉建安年间,因见世乱不已,弃官避地入闽。
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后改迁桐城西郊。
”后来中原稍定,黄道隆又回归固始居住。
今天的福建《惠安县•人口演变》也记载:“黄氏祖黄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东汉末年自浙江会稽令任上弃官入闽,居惠安南部的灵秀山麓。
其后裔颁布于县内及晋江南安等地。
”黄道隆其人,在黄守恭一派的多种族谱中也有记载。
另外有部分莆田派族谱还称晋安始祖黄知运是黄道隆的后裔。
如果说东汉时期黄道隆入闽只是黄姓入闽的开始,那么两晋之际则是中原特别是固始黄姓迁入福建的第一个高潮。
《铺锦黄氏家谱》有谓,“相传闽王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带有八姓入闽,吾家其一也。
”引证紫云黄氏各派族谱考据,可知元方公为黄氏入闽始祖,时在晋永嘉末年(312年),晋室南渡,中原衣冠族随之南迁入闽者,凡有八姓:黄、林、陈、郑、丘、詹、何、胡等是也。
明清两代,黄氏族人渡海来台者,多属黄守恭派下。
清乾隆中叶(1756——1775年),黄昌仓、昌积、昌贤三兄弟,由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人垦今天桃园大溪一带,黄姓子孙繁衍成了大溪第一大姓。
(3)不仅在福州,福建各地中的黄姓人口也有不少。
我们常说八姓入闽对福建影响很大,但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因此我们从此出发,先后上网和到福建省图书馆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经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四个影响:一、黄姓入闽增加了福建的人口数量。
据2006年3月21日《福建日报》报道,根据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在福建长住人口中,排名前10大姓氏的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陈11.51%、林10.17%、黄5.64%、张5.39%、吴4.31%、李4.23%、王4.02%、郑3.25%、.刘2.98%、杨2.55%,由此可见,在福建三千多万的人口中,黄姓人口达170万左右,不能不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族谱记载,黄姓最早进入福建定居是在东汉时期。
乾隆版《福建通志》称:“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而《闽小记》更称:五胡乱华,衣冠仕族黄、林、陈、郑四姓率先入闽。
据记载,这次中原仕族入闽浪潮中,有如下数支黄氏入闽:(4)第一,河南固始人黄允入闽。
据清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三》载:固始人黄允随晋室南渡,辗转入闽,居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
黄允,据《黄文肃公世家谱》,黄允是黄琬的第五代孙。
该谱在黄允下特别标注“东晋八姓入闽之一”。
第二,黄助兄弟自固始入闽。
据《黄文肃公世家谱》记载,晋时,黄琬的孙黄助、黄勖入闽,后来在连江海面遇难,被福建沿海渔民尊奉为文武太平王。
出海前必到庙中祈求保佑平安吉祥。
黄助兄弟虽然魂留福建,却可能无后裔留闽。
第三,黄知运、黄元方父子自固始入闽。
黄知运、黄元方也就是晋安•莆田黄氏的开基始祖。
谱称黄知运,在两晋之际任永嘉守(今浙江温州市),有子黄元方,任晋安守(今福州)。
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频繁,于是在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侯官乌石山,黄知运也随子入闽。
黄氏在福州建万卷书楼,称“黄楼”,书楼所在的巷子称“黄巷”(今福州市东街口南后街)。
黄元方因此成为晋安黄氏入闽始祖。
八姓入闽中的黄姓入闽形成了福建几大黄姓分支,这里介绍浦城黄氏和虎丘黄氏(5)浦城黄氏是非常重要的一支。
这支黄氏,无论其历史悠久,还是人才兴显,后裔发达,都可与其他黄氏支系媲美,理应被称为闽中旺族。
浦城黄氏形成于唐代中期,其开基始祖黄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固始入闽。
据浦城黄氏族谱记载,该支黄氏为江夏黄香后裔。
黄鼎,字器之,行六,唐谏议大夫。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中原发生刘展之乱,黄鼎自光州固始县乱举家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即现在的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
黄鼎的后裔,非常繁荣,成为唐末五代和宋元时期的闽中望族——浦城黄氏。
虎丘黄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虎丘黄氏入闽始祖黄敦,字庆举,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携弟黄膺(青山黄氏入闽始祖)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受,志乐山林,隐居于梅溪坪盖平里凤栖山(现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结庐垦拓,辟园亭,艺花果,"非有道者弗之交"。
传说黄敦去世后,有虎培墓丘的祥瑞,故得名“虎丘黄氏”。
敦夫人陈氏,育有六子:长宗、次礼、三凝、四勃、五启、六余,世称"六叶传芳"。
虎丘黄氏自宋朝开始,即为世家大族。
族旺家兴,叶繁枝茂,其后绵绵瓜瓞,生齿繁增,六叶子孙各衍支脉,具有开拓性的子孙,便离开故土另择地拓业,后裔遍及福建各地及省外一些地方,分布的地方有闽清、永泰、闽侯、福州、福清、莆田、仙游、泉州、厦门、德化、漳州、古田、尤溪、宁德、寿宁、周宁、福安、霞浦、福鼎、屏南、长乐、连江、罗源、永安、三明、南平、沙县、顺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浦城、龙岩、永定等市县、以及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梅县,浙江省的乐清、台州、黄岩、临海、平阳、苍南,湖南省的渠阳,江苏镇江,以及江西、台湾等省市。
旅居海外者,踪迹遍及全球各地,而以马来西亚为多,因在上世纪初族人多追随诗巫港主黄乃裳漂洋过海开辟"新福州"。
移居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泰国等国之宗亲不下十万人。
除这两黄氏以外,还有泉州五安黄氏,晋安黄氏等等。
二、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提高了福建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公元613年,黄鞠遵父命,携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闽中,先居七都蒲源,后遇先入闽,已肇居霍童石桥的亲戚朱福。
黄鞠喜爱霍地广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遂与朱福商谈“让地”。
从此,黄鞠开基石桥,带领儿孙开凿了“渡泉洞”和“枇杷洞”二条水利工程,开垦出千亩良田,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艺植入霍童,在龙腰利用水力,建起了水碓,磨麦、舂米,引进了麦、芸苔,豆类等优良品种,使霍童千百年来得以繁荣、昌盛,所以霍童人称黄鞠公“凿龙腰、开霍地”的“开山黄公”,“土主神灵”。
黄鞠的功绩在“志”和“史”上多有记载,现今有《水利志》中还提到他,称他是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黄鞠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为今天的福建宁德石桥黄氏。
(6)黄鞠故里龙腰水渠三、八姓入闽繁隆了闽地的文化,黄氏名人功不可没。
以上提到的虎丘黄氏和浦城黄氏就有许多名人。
浦城黄氏很早就以诗书传家,五代时就是闽中世家旺族,并出了黄元吉、黄旦、黄觉、黄好谦等大批名见史传的人物。
虎丘黄氏不惟人众,而且历代英贤辈出,家声振远,有宋代两朝双宰相,一代三状元:六世黄裳,北宋状元及第,历任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等职;八世黄稹,为闽清登进士之首,七子皆英贤;九世贵洽,忠言无隐,望重百僚,任枢密右使,系孝宗、光宗两朝名臣;九世黄龟年,官侍御史、四劾秦桧之专权奸佞,其奏章铮言犹在,可与日月同辉。
十三世黄复,字乾叟,宝庆进士,死事濮州,忠殉为国,沙县立祠,敕谥忠壮侯;十四世黄师雍,官侍御史,累疏史嵩之奸恶凶残,其疏辞亢正,可与山川竞色。
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虎丘黄氏后裔状元、榜眼、探花及第九人,登进士第二百四十五人,入相三人,任京官地方官四百多人。
还有清时的大学士黄锡衮(1621-1707年)它是福建晋江潘湖人,原名炳朱字宗麟晚号潘湖叟。
糊口房明武探花南京大总督骠骑将军滨南黄守魁曾孙,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十二世孙。
年七龄能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氏受以书,辄念不忘;父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
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十九龄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二十龄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明末授广西巡抚,后弃官读书于武鸣县起凤山东峰读书岩,与黄憬作诗相唱和。
崖书朝阳鸣凤犹存。
世乱归家。
清顺治五年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八年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
九年旋任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十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十一年授弘文院内阁学士。
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乙未秋寻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辛丑春丁母忧回籍,服除召回京师。
十三年晋大理寺寺丞,十六年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康熙元年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六年晋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五月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
壬子平抚“三藩”叛乱,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以平寇荣绩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
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
立朝三十年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以政望加太子太傅、光禄大夫。
锡衮在官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还以文武之长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